关于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探讨
2022-02-15宋倩倩毕晴晴杜雪梅
宋倩倩 毕晴晴 杜雪梅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材的融合逐步加深,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逐渐成为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校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含义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并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提供了参考思路。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材的融合逐步加深,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是指通过互联网、二维码、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将纸质教材与富媒体资源、在线教学工具、数字课程等线上资源和服务联通使用的教材产品形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教材类型。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在新形态教材基础上,更强调将纸质教材与多种数字化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开发与建设的一种教材形式,其实质在于利用不同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优势,充分展示教材内容,服务教学过程,满足信息化和個性化的教学需要。在确保教材体系完整性、教材知识点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建设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资源,以及提供交互式、移动式的灵活便捷在线服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能够有效支持移动学习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的深度有机融合。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 富媒体性
不同于传统纸质教材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纸质文本之外,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呈现,并通过PC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媒介进行传播,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二) 移动性
不同于纸质教材因重量体积等限制不能大量携带的特征,新型一体化教材支持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 交互性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可以通过在线问答测试、单元练习等形式实现交互学习,也可以通过教材中名词术语、知识点等的互联网扩展学习实现百科互动;教师也可以通过追踪学习及测评数据、开展在线答疑指导等教学互动实现翻转教学,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 时效性
传统纸质教材受制于出版流程、成本控制等因素,教材的更新修订时间相对较长。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可以在纸质教材的主体内容基础上,及时将学科专业、行业产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案例、新标准等以数字资源的形式进行补充呈现,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展示,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前沿内容,最大程度满足了教材先进性的要求。
(一)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之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的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教财厅〔2018〕4号)、《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教材〔2019〕3号)、《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科信函〔2021〕14号)等多项文件中,都明确要鼓励开发、推广新形态教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然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做好高校教材这一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信息化、立体化改革与建设。
(二)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在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据2017年一份有关“未来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学方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1559名教师中,选择“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作为最理想的教学方式占34.12%,位居榜首,其余依次为解决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等。自疫情以来,腾讯课堂、钉钉直播等课堂教学平台将身处异地、网络两端的教师、学生紧密连接,使得传统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相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双融合”逐渐发展成教学新形态,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混合式教学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授课方式、内容表现形式等局限,已无法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求。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可以通过配套电子教材、VR教材等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补充配套,以及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等载体的开发应用,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成为有效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能够提升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使应用型教育教学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三)是未来教材建设出版的发展方向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出版社、高校都加快了教材立体化建设的步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成为未来教材建设出版的发展方向。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都先后出版了数字教材、一体化教材等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并对应建立了教学服务平台及网站,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ECNUP高教与职教网、i教育APP、ECNUP外语APP[6],北京大学的“博雅云学院平台”等。同时,许多学校也已启动了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工作,如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自2017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次组织新形态教材项目申报工作以来,浙江省各高校已经申报立项了747部本科、513部高职高专新形态教材。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建设适用于应用型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适应未来教材建设出版趋势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教材建设改革发展方向的正确做法,更将成为高校提升其应用型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高校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举措便是“进教材”。高校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高校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通常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落实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对此,应用型高校应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课程实践、考核评价等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塑造。
(二)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开展新形态一体化建设时,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及優势特色,着力推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材建设时,一方面要加强产教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在教材中引入前沿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能真正与行业企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接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合理设计教材体系,有机融入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编排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资源,引导教师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立体化数字资源、立体化教学活动,给学生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坚持教育性属性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要始终坚守教材的教育性属性,关注教材的育人成效,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盲目开展建设,而应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规划前提下,遵照教学适应性原则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升级教材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授课特点的形式合理建设新形态教材,定期组织开展检查、验收,并可择优进行推广复制,做到立项有依据、建设有内涵、实施有成效、推广有经验,切实发挥新形态教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近年来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目前其整体发展仍存在出版形态较为单一、出版规模数量较少、出版开发成本较高、信息技术的融合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14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数字化教材,并为开发数字化教材的教师提供相关支持。对此,作为应用型高校,在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在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推进过程中应参照以下思路:
(一)做好顶层设计
开发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涉及到资金、技术、人员、平台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由学校层面做统一推进方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建设小组、明确职责与任务,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出台专项建设方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对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内涵、建设原则、推进实施计划等进行明确规定,加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管理。通过开展新形态教材申报立项工作、评选校级优秀新形态教材、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明确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和相应激励机制。
(二)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涉及到多个角色,其中教师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主体角色。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并与技术人员、出版单位反馈需求;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是教材价值能否发挥的关键[2]。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是要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带头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组织出版单位、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驻校指导等形式,提升教师开发设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能力;二是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投入使用后,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应通过邀请先进典型进校专题讲座、组织课程团队学习研讨、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三)强化校企双元协同开发
应用型高校所适用的教材,一个重要条件便是能与行业企业需求接轨。因此,在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时,应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邀请高水平行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及时将行业、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范、新案例等纳入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化、多层次呈现进行编排设计,确保由教师、专家共同承担教材编写的“双师型”团队参与到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的高度融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四)重视在线教育平台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正在逐渐从“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1.0版本向“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教育平台”的2.0版本演变。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很大程度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的有机体,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在建设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本校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客户端的建设和功能完善,并及时与相关出版社做好平台需求的沟通反馈,使立体化教学资源能以更加生动、沉浸式的形式进行呈现,支持师生多种形式的在线互动,加强用户数据的追踪分析,促进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五)发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带头作用
教育部已经把优秀教材建设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指标”,形成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引领“一流教材”建设,“一流教材”建设支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良性发展局面。对此,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带头作用,通过在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中开展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试点、重点推进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支撑的数字化教材等形式,为后续新形态教材建设积累经验,深化学校教材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与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互联网+应用型”背景下教材发展的新方向,是高校优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培养符合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作为应用型高校,要正确把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建设要求与建设路径,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规范,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全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教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