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14郭璇瑄
左 芬,郭璇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旅游开始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同时,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合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要求增多,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2018年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至此文旅深度融合趋势已定。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出新模式与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变革发展,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1],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以广东高职院校为例,深入探究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在规模、素质、分布方面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并根据不足提出对策,以期更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文旅人才。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旅游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数据表明,广东作为文化旅游大省,其文化和旅游主要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如表1所示,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227亿元,旅游总收入1.52万亿元,接待过夜游客5.3亿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等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广东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大数据调查报告(2020年度)》显示,虽然2020年旅游业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重创,但是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继续增加,目前已有A级旅游景区484家,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70家,5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0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表1 广东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黎存根:《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广东正全力建设高水平文旅强省》,《羊城晚报》,2021-08-05(A13)。
文旅行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服务,而服务的核心在于人才。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文旅企业的不断增多,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也随之扩大。2019年,广东近20个文旅相关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文旅人才招聘会,来自全省各地的百家大型文旅单位面向社会各界提供近3000多个岗位,涉及管理、营销、技术、服务、实习等多个领域。与全国其他省市旅游专场进行横向对比,招聘规模属于首屈一指,可见广东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强大需求。根据招聘会现场企业方所提供的招聘岗位信息,可以了解到文旅企业普遍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对此,广东高职院校应当逐步扩大旅游专业的招生规模,强化旅游人才培养,为旅游产业发展与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旅游专业毕业生。
(二)旅游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不仅需要大规模的传统旅游人才,更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虽然传统岗位如园区导游讲解、票务、安全维护员、活动策划等需求依然迫切,但部分旅游企业已经逐渐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业务领域,如青少年研学游、老年人团队游、私家团定制游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人才需求上,研学导师、课程设计、计调操作、市场营销等岗位需求量明显增加。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 “红色旅游”迎来了大发展,“红色旅游”主题旅游活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喜爱。“红色旅游”主题的崛起,使高质量红色旅游讲解、大型团队操作、电子平台运营等岗位需求加大。如何在体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可爱、可敬,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对红色旅游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
随着游客需求转向个性化、广泛化和多元化,与文化联系紧密的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细分业态得到显现,旅游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越来越规范化、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趋势,旅游服务范围正进一步扩大,对服务人才的知识面与技术技能要求更高[2],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以凸显。为了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广东高职院校旅游教育需投入更多精力,对旅游产业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深入剖析人才需求特点,同步提升旅游人才素质,培养出一批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文旅人才[3]。
(三)旅游人才流向需要之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给予高度关注,乡村旅游业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4]。乡村旅游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十三五”以来,全国共有2.26万个贫困村依托区域内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顺利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在振兴乡村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广东乡村旅游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广东省旅游局的统计,全省共有57个乡村旅游连片开发区,覆盖近400个乡村。2017年共接待游客约2.1亿人次,营业收入约680亿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已公布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全省共设置202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如图1所示,广州市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数量最多,共18个,占比8.91%;其次是韶关市、湛江市与清远市,均占比6.44%;深圳市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数量最少,仅3个,占比1.49%。从区域来看,“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大部分集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最关键的要素“人”。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与输出基地[5],应当深入挖掘本区域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等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大力度培养面向乡村的旅游服务人才,形成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6]的旅游人才队伍,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
图1 广东各地市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数量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人才培养数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首先,从在校生的人数与占比来看。截至2020年,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为4.22万人,占比3.58%。如表2所示,2018年在校生人数2.55万人,占比3.36%。2019年在校生人数2.98万人,占比3.71%。旅游类在校生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2020年旅游类在校生占比较2019年却下降0.13%。
其次,从毕业生的人数与占比来看。2017年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8041人,占比3.06%。2018年毕业生人数7731人,占比2.90%。2019年毕业生人数8330人,占比3.32%。与2017年比较,2018年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下降明显,增幅为-3.86%,
最后,从就业率来看。2017年广东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7.07%,2018年就业率96.07%,2019年就业率96.47%。总体而言,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但表现不够稳定。2018年与2019年的初次就业率均低于2017年,这与广东近几年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趋势不符。调查广东某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发现,有的旅游专业对口就业率仅50%,最高对口就业率为77.19%,大部分维持在60%左右。可见,广东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供给量不足,旅游产业对高职旅游人才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表2 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发展情况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旅游产业需求脱节
全域旅游时代,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互联网+”“旅游+”思维下,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文化、社区民风、民众活动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新业态,旅游产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专业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状况不相适配。广东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最多,共34所院校独立设置了此专业,占比为38.20%。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次之,29所院校已开设,占比为32.58%。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15所,占比为16.85%。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院校开设数为6,占比为6.74%。导游、茶艺与茶文化、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院校开设数为1。旅行社、定制旅行、研学旅行、民宿、葡萄酒文化、智慧景区、智慧旅游技术、中西面点、西式烹饪、营养配餐等专业院校开设数为0。数据结果表明,当前广东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主要以传统旅游为目标,集中面向传统旅游行业与岗位,旅游新业态、新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供给存在缺位现象,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的素质与能力都提出了高标准。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学科的基础课程知识、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还需掌握创意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文学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熟练的旅游服务操作技能[7]。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部分旅游类专业仍存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不科学、师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表3 广东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情况
三、促进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广东旅游产业之所以取得重大变革与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当前,广东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得到政府层面的关注与指导不多,广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推进区域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和保障,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制度,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真正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有效服务经济社会。
其次,要积极推动广东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
再次,要赋予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旅游产业办好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并遴选和建设一批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群)示范点,推进旅游管理类新专业纳入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推动形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旅游专业群,有效解决当前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最后,针对粤东西北地区旅游类专业院校开设数不足、人才数量与人才结构都无法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为区域旅游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并在招生、就业、区域合作等方面提供政策帮助。
(二)高职院校层面
1.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适应产业发展趋势
一方面,要紧跟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从满足区域社会需求、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办学条件三方面出发设置专业[8],并将文旅产业对应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组建面向现代文旅产业链的专业群,培养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要趋向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根据院校自身条件与当地旅游产业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包。
2.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满足旅游企业需要
高职专业教学要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从“课内实践、课外实训、企业实习”三个维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在内容上和技能训练上,强调历史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9]。旅游类教学应从景区引导、旅行社运营等方面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交通、餐厅、客房、景区宣传等多角度延展,适当增加旅游活动策划与组织、旅游线路设计与课程活动设计、大型团队控制、红色导游讲解等内容;在模式上,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教学要深入融入企业的项目活动,安排学生分批、分层、多阶段、滚动式地参与实习实践,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站的功能,多维度、多途径地培养旅游人才。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完善专任教师评聘办法,坚持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并重,并逐步提高有企业实践经历人员和高级技术技能、管理服务人才担任专职教师的比例。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一批旅游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练型”教学名师。同时,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程序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让旅游类专业教师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岗位[10],通过考察观摩、技能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双师”素质。
4.增强院校间的交流互动,促进校际合作优势互补
一方面,粤东西北地区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加强旅游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共享协作[11],积极寻求与珠三角地区优质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借鉴、学习、融通,克服区位不利条件,着力提升旅游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旅游服务人才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服务乡村旅游需求。
(三)行业企业层面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一方面,行业要发挥好指导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应发挥信息、资源统筹的优势,逐步建立并完善文旅规划师、咨询师、导游、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师等职业岗位的从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确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考核标准[12],并在高职院校设立职业资格培训点与考点,提升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与技术技能,以满足旅游行业对新人才的要求。如佛山市旅游协会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全国导游人员资证考试培训。
另一方面,企业要落实好责任义务。企业应当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和评价等工作,共同研究、开发文旅课程与教材,制定文旅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师资共享、实习就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双向协调与合作,促进文旅产业“产学研”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创新现代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旅游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品质,培养出高水平旅游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和为旅游行业生产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