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裂殖酵母的蒙医药抗真菌作用研究
2022-02-14乌仁图雅刘倩楠霍万学席琳图雅
乌仁图雅,刘倩楠,房 月,霍万学,席琳图雅
(1.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郭勒市 026000; 2. 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辽市 028000; 3.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市 028000; 4.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辽宁 沈阳市 110001; 5. 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内蒙古 锡林郭勒市 026000)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蒙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医学科研等方面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蒙药抗真菌作用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内容不够深入,局限于体外实验及抗菌效果的观察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真菌研究相关文献,对蒙药抗真菌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为研发抗真菌蒙药提供新的策略。
1 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癌症化疗、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等医疗干预措施以及艾滋病毒感染的增多,使真菌感染率明显增加,发病率在1%~47%[1]。尤其是侵蚀性真菌感染的致死率较高,毛霉菌(40%~80%)[2]、白色念珠菌(20~40%)[3]、曲霉菌(50~90%)、新型隐球菌(20~70%)[4]。真菌感染全球死亡率为10~49%[5]。真菌感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针对麦角甾醇合成(唑类)、麦角甾醇本身(多烯类)或细胞壁合成(棘白菌素类)等[6]。然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应用,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和骨髓毒性等毒副作用及真菌耐药率等问题日趋增加,给临床治疗真菌感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7]。利用现有的药物资源或开发新药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重要思路。
2 真菌感染属于蒙医“粘”虫病
蒙医学理论中致病虫类可分肉眼能见者和肉眼不能见者两类。肉眼看不见的“粘虫”引起的叫“粘”虫病。粘虫病感染之途径,经鼻腔、皮肤小伤或汗腺而进入人体,或随饮食钻入人体。有些粘虫感染与季节有关,如春夏秋及其后温暖或炎热时节,粘虫病易于流行。此外,粘虫借血液行流窜至某一器官及部位引起不同的“粘”虫病,并且还能使原有的其他疾病发作和加重。因此,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的疾病属于蒙医理论粘虫病的范畴。
蒙医“蒙医金匮”、“哲对宁诺尔”、“甘露四部”和“医法之海”等古籍中都有记载“粘”虫病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案,其中“医法之海”的记载最详细。“医法之海”中把粘虫病分为18类,并详细记载其治疗方案,从中我们整理出56种杀“粘”作用的复方,巴特尔七味丸、巴特尔五味丸、嘎如迪-5、嘎如迪-9、嘎如迪-13、木香-10、云香-11等[8]。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从蒙医古籍中发掘治疗“粘”虫病的方子,并需要研究证明这些方子的抗真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我国的卫生防控提供重要价值。
3 蒙医药抗真菌作用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
蒙药的抗真菌作用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包德必力格[9]等用蒸馏水提取的60种蒙药水煎剂通过实验发现有22种蒙药对14种皮肤癣菌的抑真菌作用。李东霞[10]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大花葵、石榴、莴苣及芫荽等四种蒙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茵、白色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等致病真菌的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真菌作用。通过形态学结果的分析,初步可以判断大花葵作用于细胞壁。提示,为大花葵的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穰真[11]等研究发现11种蒙药对5种马拉色菌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石榴种子乙醇提取物对马拉色菌株抑菌作用最强。李文媛[12]通过研究发现蒙药玉簪花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玉簪花抗菌活性最佳。提示,对这两个部位中含有抗真菌活性成分。王星[13]等的研究蒙药朱如拉提取物及线叶菊提取物分别显著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马拉色菌的生长。提示,这两种蒙药中含有抗真菌活性成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霍万学[14]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蒙药土茯苓汤合剂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并能有效延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的寿命。因此,土茯苓汤合剂可能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包桂兰[15]等研究发现蒙药嘎日迪-13浸膏粉和云香十五味浸膏显著抑制小鼠皮肤由粉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包子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提示,这两种蒙药显著抑制皮肤真菌感染,嘎日迪-13和云香十五散味,用于杀“粘”的口服药物。因此,这两种蒙药具有开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的潜能。乌日娜[16]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蒙药三子汤洗剂能够抑制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青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的生长。研究提示,蒙药三子汤洗剂具有良好的抑制真菌作用。
目前,蒙药复方的体外抗真菌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等研究提示,蒙药中含有抗真菌活性成分。蒙药复方多见于浅部皮肤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的报道,尤其是对深部真菌感染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蒙药抗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少见,尤其是抗真菌有效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抗真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有待于系统的深入研究。
4 结论
蒙药成分相对复杂,尤其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不清晰、作用靶点不确切,而且大部分都是口服药。常规的动物实验影响因素众多,不利于分子机制分析。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pombe)又称为Fission yeast,是真菌的一种,具有简单、经济、整体、直观的特点,能较好的将药物靶点研究与表型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房月等[17]用粟酒裂殖酵母缺失株文库进行筛选,揭示了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细胞反应相关的分子途径,这些筛选到的基因可能为开发使细胞对这些药物敏感的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外,用于治疗乳腺癌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具有抗真菌活性,以裂殖酵母为模式生物探讨了其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calmodulin-calcineurin通路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与他莫昔芬的抗真菌作用有关,并为其抗真菌发展和联合治疗真菌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18]。周鑫等[19]研究发现,两性霉素B和免疫抑制剂FK506分别联合米卡芬净对野生型酵母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米卡芬净,而氟康唑与米卡芬净之联合使用没有协同作用。这些发现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新药物组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阶段蒙医药单味药及复方的抗真菌研究报道极少、研究进展较慢,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或抗真菌机制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今后的抗真菌蒙药研究中应该用高效、简便、快捷的研究方法筛选抗真菌活性成分,研发低毒、高效的新药。因此,裂殖酵母为模式生物研究蒙药的抗真菌作用研究可能带来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抗真菌蒙药还未进行系统性筛选,蒙药与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能得到安全、有效、可控的增效剂,也是蒙药抗真菌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蒙药抗真菌作用研究的动物和体外模型、抗真菌蒙药的临床数据库,提取更多的具有明确临床疗效价值的蒙药单体成分,蒙药抗真菌作用研究才能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