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2022-02-14何锦雄张凤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胃脘证候脾胃

何锦雄 张凤敏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内四科 东莞 523005)

慢性胃炎(C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因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该病发病率较高,患者临床表现以腹胀、烧心、反酸及食欲不振等为主[1]。目前,西医治疗CG以抑酸、促胃动力及胃黏膜保护类等药物为主,可有效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存在耐药性升高及毒副反应等情况,无法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2~3]。中医治疗CG具有悠久历史,常见疗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针灸、中药穴位贴敷等,均取得一定进展,备受好评[4~5]。在CG的众多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寒型较为常见,病机在于脾胃虚弱,治疗原则在于健脾益气[6]。本研究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反应指标、胃肠激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方面探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脾胃虚寒型CG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中医院内四科于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C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67岁,平均(52.19±5.33)岁;病程1~12年,平均(4.36±1.54)年。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9岁,平均(52.67±5.48)岁;病程1~10年,平均(4.24±1.37)年。两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东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GDYDGFYKK2019HX01)。

1.2 诊断标准(1)中医: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7]相关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脾胃虚寒型,主证:胃脘胀满、胃脘隐痛、喜按喜暖;次证:手足不温、少食纳呆、大便稀溏;舌脉:舌苔薄白,脉沉细。(2)西医: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8]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结合内镜诊断。

1.3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CG中医脾胃虚寒型及西医诊断标准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签署同意书者;年龄18~70岁者;依从性良好者。(2)排除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合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病变者;患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合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伴有消化道出血者;穴位贴敷部位表面皮肤破溃或糜烂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四联疗法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45944)20 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44023857)1.0 g/次,2次/d;口服甲硝唑胶囊(国药准字H44022578)0.5 g/次,2次/d;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国药准字H20059265)150 mg/次,2次/d。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选取干姜、丁香、花椒、肉桂、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及桂枝各30 g,吴茱萸、附子各20 g,制作成粉剂,将其贴敷于患者双侧脾俞、胃俞、足三里及神阙、中脘等穴位,1次/d。两组均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于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显效:各项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炎症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各项症状有所缓解,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炎症显著减轻,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70%;无效:各项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未好转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主症进行积分,每项根据严重程度分为0~6分,积分低症状轻。(3)胃肠激素水平: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8 ml,离心(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4)炎症反应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水平。(5)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Hp感染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及炎症反应指标)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Hp感染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胃脘胀满、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相比于本组治疗前,*P<0.05。

?

2.3 胃肠激素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GAS、MTL、VI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GAS、MTL、VIP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s)

表3 两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s)

注:相比于本组治疗前,*P<0.05。

?

2.4 炎症反应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17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IL-6、IL-17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mg/ml,±s)

表4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mg/ml,±s)

注:相比于本组治疗前,*P<0.05。

?

2.5 Hp感染情况 治疗前两组Hp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Hp感染率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两组Hp感染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CG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Hp感染、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10]。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压力的增大,我国CG患病人数不断升高,门诊行内镜检查患者中有超过70%确诊为CG[11~12]。西医四联疗法可有效促进CG患者损伤的胃黏膜恢复,缓解症状,但长期疗效一般,且部分患者易复发,预后不佳[13~14]。

中医并无CG病名,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痞满、吐酸”等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外邪犯胃等因素导致脾胃两虚,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胃气上逆,胃络瘀阻,进而出现腹胀、泛酸等症状,如《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记载:“夫虚劳之人,气弱血虚,荣卫不足,故卫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因此,本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针对上述病机,本研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73.33%)高;治疗2周后两组胃脘胀满、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积分、Hp感染率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CG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Hp转阴。分析原因在于: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等功效,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等功效,足三里穴具有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理气止痛等功效,神阙穴具有消除寒积、温暖下元等功效,中脘穴具有健脾利湿、降逆和胃、止痛抑酸等功效。干姜、附子、肉桂、桂枝及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功效,丁香、花椒可温中散寒、降逆止痛,肉豆蔻、补骨脂及五味子可温中涩肠、补脾健胃。将上述药物作成粉剂,经穴位贴敷,可有效发挥健脾和胃、温中止痛等功效。

GAS、MTL、VIP是反映机体胃肠功能的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有效掌握机体胃肠功能恢复情况[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GAS、MTL、VIP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0.05)。表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促进脾胃虚寒型CG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众所周知,CG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炎性因子分泌异常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6~17]。IL-6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及参与炎症反应等途径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进而诱发炎症反应,造成胃黏膜炎性损伤。IL-17可通过刺激免疫及非免疫细胞分泌产生大量IL-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诱发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IL-6、IL-17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抑制CG患者炎症反应,减轻胃黏膜炎症损伤,促进恢复。可见在常规西医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发挥整体调节作用,从多靶点、多途径治疗CG。

综上所述,给予脾胃虚寒型CG患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调节胃肠激素水平,缓解症状,促进Hp转阴,减轻炎症反应,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胃脘证候脾胃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