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艺术旌阳·乡村艺术与美育高峰论坛
2022-02-14
为推动旌阳美育建设,提升旌阳全民美育素养,艺术旌阳·乡村艺术与美育高峰论坛聚焦乡村艺术与美育领域的多重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及圆桌论坛,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乡村艺术与美育的实践研究”进行专业性解读,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艺术与美育发展的新观点、新主题、新方式。通过论坛跨学科、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乡村建设的潜力,用美育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现场作品《阿黄,你好!》
分论坛一:艺术旌阳·乡村艺术高峰论坛
围绕“乡村建设与艺术探索”探讨新时代下符合时代发展的未来中国艺术乡建潜力,以期挖掘艺术共建的社会条件及潜在资源。论坛以专家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的形式聚焦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围绕“赓续中的乡土景观”与“城乡价值的互导与重塑”两大议题,着重讨论如何用艺术进行乡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城乡艺术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为在地活力的激发与乡村社会、文化生活和产业联动的互导献计献策。
论坛嘉宾合影
议题一:《赓续中的乡土景观》主题发言
张志兵:《乡建是一门艺术》
广东省政协常委
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委会副主委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裁
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
观点摘要:
艺术乡建要遵从的三个方面:
第一,要从土壤出发,站在原有的乡村生态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一切自认为可行的资源,套用到原有的乡村土地之上的方式不可行,没有梳理好在地的文化资源,导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寻找合适的类型,分清文化资源的定位,基本上的属于动态型还是静态;
第三:从定位和运营两个方面讲述如何去吸引外界关注旌阳、投资旌阳。这两个方面的重点管理能够给本土引入更多专业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优质项目,从而推动乡村建设的向好发展。强调文化是核心资源,要树立文化资源的定位,然后产业运营是核心的能力,从开发、建设、品质管理、营销策划提出了专业、精细和创新的品牌理念,最后他也提到了资本核心的推动力,从产权的确认、价值评估等方面指出和现在目前存在的瓶颈。同时,他又通过工作经历,提出了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解决了发展的问题。
上图:杨洋《自然中》
杨溟:《感知与识别——城乡共生互助框架下的心理疗愈》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研究部学术带头人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观点摘要:
我们怎么从科学与未来的视角来看待城乡?杨溟老师归纳为共生与共建两个方面。他提出乡村生活是人和自然的连接,也是当下与未来的连接。在这个过程里,他强调了城乡交融在心理上的共生与共享。而数字化的介入也是太空技术、生命科学及多学科的融入,以形成城乡融合多元发展的未来以及乡村建设新模式的形成与思考。
议题二:《城乡价值的互导与重塑》主题发言
丁圆:《艺术触发乡村复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
我们应该强调艺术触发乡村复兴的重点是通过文化艺术启蒙,激发住民以个体或类群体为单位的主观意识提升,从而达到乡村本土文化的崛起和复兴。需要循序渐进地、持续地艺术介入,无论是空间场地物化方式、还是事件性活动方式,创造出乡村振兴的艺术方法论,通过传承文化、重塑文化、积累文化,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要摒弃硬艺术的硬介入,而是需要软艺术和软介入。反映群众真实需求和关切,吸引群众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新力。
下图:从左至右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裁、青年艺术100 总监 彭玮;重庆市设计院城市建筑三院副院长、重庆市住建委城市更新技术平台专家 董小路;山东商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 张伟;艺术澳门创始人、澳门文化艺术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网商协会执行会长 何健宇;高槐村新农人、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T39创意园董事长 周中罡。
左上:高美琳《诗意的岸堤》
左下:董丹丹《竹梦》
魏梓伦:《艺术“无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的公共教育展开及思考》
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公共教育部
观点摘要:
乡村美术教育在乡村艺术中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公共教育部发起公益项目,2021 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推动了孩子们对艺术学习的渴望,建立对美学的认知,为艺术与设计启蒙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展现了乡村美术教育对乡村艺术产生的深渊影响。
分论坛二:艺术旌阳·乡村美育高峰论坛
2022 年11 月9 日,2022 艺术旌阳乡村美育高峰论坛在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开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力,区政协主席谢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敏出席开幕式。
艺术旌阳乡村美育高峰论坛聚集了11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嘉宾的专业视角为出发点,聚焦乡村美育理论及实践研究,探讨美育创新的新范式,搭建美育人才建设创新与课程建设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美育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用美育的方式推动乡村教育的改革,为乡村振兴赋能。
议题一:美育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探究形式:主题演讲+圆桌论坛
本议题邀请到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锋力量、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从理论与实践的多视角共同探讨中国乡村美育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该议题着重讨论如何通过美育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助力乡村美育发展,打造具有创新性、在地性、可持续性的乡村美育创新模式。
右图:左杨怡茗《乐园.01》中耕田《豆豆豆荚》右怪悟《幸运星愿》
现场部分作品和活动
王晓彤《美育好课·美育乡村—区域美育教育生态建设与人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观点摘要:
“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可以真实落地的美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升审美品质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框架 。“乡村美育好课”——围绕区域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旌阳美育新地标”。美育课程与艺术活动联动,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引导、艺术实践工作坊、校外营地活动等。同时借助美育教育资源分享及平台建设,明确美育育人目标,通过高质量、全覆盖、针对性强的多层级美育课程,更好地培养美育师资并形成特色乡村美育教师群体。将优质课程“学以致用”(学校、社会、家庭),将美术教育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打造“特色乡村学校+优质乡村教师”相互支撑的新模式。
田勇《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助力新时代乡村建设》
四川音乐学院城市与环境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观点摘要:
以“川音艺谷“作为案例,探讨如果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助力新时代乡村建设。川音艺谷以全国首个“大学+乡村”模式为核心,采用校、地、企三方联动机制,构建川音艺谷文创实践基地,打造沉浸式文旅景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和艺术家特色聚落,实现产教融合、城乡融合、艺术与生活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以艺术点亮乡村、用艺术提升乡村价值魅力,促进当地文创经济发展,吸引高学历人才落户,扩大人才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及旅游快速增长,形成新都区“拜宝光、游桂湖、吃沸腾、赏艺谷”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格局,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董泉《艺术写生促进乡村美育发展的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致公党浙江省文化委员
观点摘要:
艺术写生是艺术创作的一项特有的学科活动,组织艺术家或美术专业学生去乡村采风写生及创作,描绘感受乡村自然的景色和古朴的人文景观,以及人们自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探索艺术写生对乡村美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在写生过程中发现乡村美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及思考,进而探寻乡村美育发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议题二:新时代美育的新视域与新趋势形式:主题演讲+圆桌论坛
本议题邀请到社会及学界的重磅嘉宾,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从国家政策到社会创新实践等多领域,共同探讨美育实践与发展的新视域与新趋势。在聚焦当下的同时,着重讨论在全球发展与更新的视野下,未来美育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
胡俊《基于“真”认知的艺游学乡村美育创新》
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院长
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区主席
浙江省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
观点摘要:
中国画的创新是围绕“似”与“不似”的关系展开的。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不似之似为真似”的论断,有助于我们理解乡村美育的创新。
在乡村美育中所谓“似”,指向符合现实审美的美育,但是它不能“与时俱进”,这种“似”,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观念落后与保守。所谓“不似”,就是在乡村美育中突破束缚,创造一种符合发展需要的、指向未来的乡村审美。乡村美育需要打破“城市为中心、生产效率至上、西方中心主义的”旧观念。
所谓“真”,就是“不似之似”。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生产效率至上、西方中心主义的审美”束缚;在“农业农村发展优先”“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手机支付普及乡野的新时代,用“不似”——美育创新——充分发挥乡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价值,使乡村成为生态美育、劳技美育、传统美育、伦理美育最具创新潜力之地,这就是“真似”。
艺术工作坊
徐军《工作方式助推乡村美术拓展性课程》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委会理事
观点摘要:
围绕艺术旌阳·乡村美育高峰论坛主题,聚焦乡村美育课程开发和人才培育。阐释并例举乡村美育的实践进路。结合自己所主持的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项目、省名师工作室两个抓手。分析如何为一线老师作美育方面的多维助推。透过三个代表性的案例(浙江缙云潘珣工作室、安徽阜南刘海娟美育工作室、浙江桐乡丰子恺学校),解析躬耕乡村美育的教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揭示他们以美育为支点,撬动育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就传统与创新之间如何进行平衡,在古典与科技之间如何进行融汇作了非常有分量的现实回应。
沈书琴《在自然中的未来学习中心》
登龙云合森林学校校长
观点摘要:
强调在自然中的未来学习中心,在这样一个概念中,自然是最重要的老师,要求美育工作者扎根在地原住民社区,兼具全球化视野,将行动中的研究机构,知识的创造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在与外在共同成长的生命旅程。森林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三重学习场景:真实的自然与社区、真实的项目、真正的创变者。森林学校的学习项目,让学习者在真实的三重学习场景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