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问题及提升策略

2022-02-14寇志强张晓蕾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大学语文语言文字

寇志强 张晓蕾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专业基础课和综合实践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与一定写作能力,增强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这对大学生专业学习以及将来职场竞争都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然而目前高校“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此现状的产生原因予以深入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与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指出语言文字事业“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1]。同时,《意见》还指出:“坚持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建设书香校园,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可见国家对发展语言文字事业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学校作为语言文字教育的阵地作用以及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必要性。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提高大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国民素质以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与写作”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二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能为写作提供兴趣和素材,而写作也能反哺于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2]。与另一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相比,“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方面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文章阅读理论,正确分析、鉴赏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文章写作理论,切实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全国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一门公共课,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能够为大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具体教学、专业深造以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阅读与写作”作为一门大学公共课,但无论是学校层面、教师本人还是学生个人,都没有对此予以重视,该课程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况。首先,“阅读与写作”与大学语文一样,“课程地位相对较低,课程体系建设一直缺位”[3],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务部门对此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时长、学分获得、考核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缺乏专门的教研团队。“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老师一般都是来自文学院或中文系各个专业的兼职老师,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因为专业背景相差较大,大家很难进行“阅读与写作”教研方面的深入交流与探讨,这就使得该课程在教研方面很难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其次,兼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老师大都专业课程繁多,因此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作为公共课的“阅读与写作”上面,经常会存在备课敷衍、讲课懒散、考查松懈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缺少对“阅读与写作”课程的重视。最后,学生对“阅读与写作”课程态度不够端正。因为是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修学分的态度来上课,讲台上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很难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所以经常会出现学生旷课缺勤、作业潦草、考试抄袭等问题。长此以往,老师的教学热情逐渐退却,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学模式僵化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业的“阅读与写作”教研组织,教学大纲一般由兼职老师修订,因此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设定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阅读与写作”的任职老师一般也都教过大学语文,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不免会落入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窠臼,没有区分出两门课程的不同之处,从而失去了该课程的设置意义。“阅读与写作”较大学语文更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尤其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应该是一种看得见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的僵化。比如教学形式上,限于课时量的不足,一般都是侧重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写作训练多以课后作业形式完成,实际教学效果很难得到验证。又比如期末考核形式上,一般都是采取主观考查的方式:老师给出一个题目,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作,老师阅卷评分,系统录入成绩,学生查询成绩,课程正式结束。这一模式显然还停留在传统的考核形式上,整个考核过程形式简单、区分度不高、通过率高,那么考查的有效度、可信度、公平性都很难得到保证,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当然也难以得到检验。这些都属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亟须加快改进和创新。

(三)专业教材缺乏

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比较丰富,各高校选择空间较大,然而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教材可谓少之又少,因此各高校大都使用自编教材。自编教材一般由高校中文专业老师编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虽然较为自由灵活,但在质量水平上却难以得到保证,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材撇开理论知识谈作品,每个单元设置一个主题,列举几篇作品,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没有任何相关的阅读及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类似作品选读。有的教材则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写,各自独立成编,毫无关联可言,罔顾“阅读与写作”的内在逻辑,有失科学性。有的教材则是选文方面不精当,或不够经典,或没有兼顾时代性,或没有突出代表性,或一味偏重文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还有的教材不注重排版、印制等,整体较为粗糙,缺乏美感,很难使人产生阅读的欲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教材能够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因此要想通过“阅读与写作”课程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建设工作可谓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提升策略

(一)明确“阅读与写作”课程定位,提高课程地位

目前从全国各高校“阅读与写作”的开课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他们后期完成专业学习和将来就业、继续深造能够打下坚实的汉语言文字基础。与大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其最终目标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而“阅读与写作”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技能,其最终目标更加侧重工具性和实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与写作”和大学语文可谓相辅相成,因为人文性与审美性的实现需要有量的积累,仅靠大学语文有限的课时量是很难实现的,而“阅读与写作”课程可以为其提供语言文字能力方面量的积累。反过来,人文性与审美性目标的追求也促进了工具性与实用性目标的实现。因此“阅读与写作”的课程定位应该在立足人文素质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等方面所需的语言文字能力要求。明确了“阅读与写作”的课程定位,学校方面要重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工作,提高其课程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阅读与写作”专业教研机构或组织的建立,培养专门人才,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二是督促相关教学活动或学术平台的建设,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激发教研活力。同时,学生方面也要加强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校教务部门或任职老师可以通过增加学分、转变教学模式、加强考核力度等方式促使学生重视该课程。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

首先,明确“阅读与写作”两者的关系,科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尤其要避免割裂式教学模式,即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独立教学,把阅读视为纯粹的鉴赏,把写作视为纯粹的训练,忽视了两者的密切关联。“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4]一方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习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素材、积淀写作素养。另一方面,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技巧以及自己的思考融入创作之中,既是阅读结果的一种体现,又是思维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信心,使学生在创作中提升写作技巧、促进阅读动力。

其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巧妙设计翻转课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相关教学材料、微课、慕课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前或课后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翻转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展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自嗨”舞台,应该留一个位置给学生。表现欲是人的一种基本欲望,在青少年时期尤为强烈,大学生正值青春,大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有的学生严重缺乏自信,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还有的学生则是缺少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如果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相信学生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5],“阅读与写作”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要自觉融入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促进专业教材建设,保证教有所依、学有所凭

教材是老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凭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载体,因此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建设工作。目前“阅读与写作”课程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要促进专业教材的编写,无论是教育部统编教材还是各高校自编教材,都必须对“阅读与写作”的课程定位做好明确、清晰的规范,然后由权威专家深入研究,做好教材的规划与编写工作。“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其工具性,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这一目标性。如在体例编排上要充分考虑“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联,避免两者的断崖式割裂,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习惯等因素。在例文选择上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确保例文的代表性、经典性、适宜性。在内容选择上要增加应用文的比重,应用文是学生将来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体,掌握应用文原理与写作技能也是学生将来职场竞争中的一项技能优势。总之,“阅读与写作”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建设工作必不可少。

四、结语

“阅读与写作”是“是体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学习领域”[6],也是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不仅能够为大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还是大学生未来参与职场竞争的一项重要技能。此外,语言文字事业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又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加强“阅读与写作”课程建设工作,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运用技能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希望教育部门及各高校能够加强重视,加快推进此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发挥其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与写作大学语文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浅析如何做好德语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的迁移与转化
高职英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
语言文字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