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抓共管: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由之路

2022-02-14侯丽君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

侯丽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渝北 4011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1]。正是由于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才能够做到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青少年树立并践行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既指身体也指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和蜕变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特别提出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3]。这为我们直面当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明确指引。

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育对象自身的变化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主要采用传统教育方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接受度降低、实效性不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倚重学校教育,缺乏整体规划

在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主要教育参与者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由于在教育中的根本追求与核心目标不同,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对弱化的局面。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和要求上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给出指导性意见,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倚重学校教育的局面,缺乏推进这三种教育渠道相互配合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进而直接影响对青少年理想信念进行全方位、长时期的教育和引导。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人才选拔机制不改变,学校教育事实上以升学为目标、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改变。在中学阶段,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由于在中考或高考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其不被学校、家长以至学生重视的现状就不会改变。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教育者们普遍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教育渠道非常单一。

当前的家庭教育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但这种关心主要局限在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上。家长会因为孩子考了好分数、上了好学校而自觉家庭教育的成功,却极少有家长能接受一个善良正直、乐观积极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对于理想信念这种无法用考试分数衡量也无法带来近期利益的教育,家长们不会关心也不会将其纳入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另一种是家长自身没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工作中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生活上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家庭生活中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家风。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态度,更有可能给孩子树立了反面典型和模仿的对象,自然更谈不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了。

(二)教育渠道单一,教育方式传统

长期以来,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一直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这种单一的教学渠道,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大学阶段略有好转,但也存在不少老师或学生认为其空讲理论而实用性不强,从而内心存在轻视的现象。二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从理论到理论,不结合学生实际,容易让学生因枯燥乏味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种极端则是为了吸引学生而投其所好,只讲较低层次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而对处于理想信念内容核心层面的社会理想则轻描淡写,在引导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等方面有弱化的倾向。这两种极端都歪曲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理念,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三是极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想信念存在问题。教师自身没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或者理论水平不够高,无法为学生做出表率或者释疑解惑,自然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论教育法又称灌输教育法,作为被教师最为熟知的传统教育方式,长期并深度应用于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灌输的方法违背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中学生还不太完善的理性认识能力而言,要完整接受理论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育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少中学政治课老师只要求学生单纯记忆和背诵以应对考试的现象,当然丝毫起不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不甚了解时就开始有所排斥,更难以达成教育目标。事实上,目前多数教育者都已意识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最有效的应当是包括情感体验式、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多种方式。但囿于各种现实原因,不管在教育的哪个阶段,要想大力发展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无疑是难以操作和难于实现的。

(三)重教育实施过程,轻教育反馈和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着三个基本环节,即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有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计划也比较清楚;为了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及教师都非常重视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尽量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促成其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就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二个环节都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育者的重视,也在按计划、按要求进行。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后一个环节的“信息反馈,评估控制”却少有人重视并确立长效机制。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和塑造教育,更应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更应关注教育是否达到目标。学校教育往往只关注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内容,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往往止步于教育实施阶段,很少有人关注也缺乏专门机构监管教育效果是否达到以及如何纠正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缺乏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以及对教育效果质和量的评估,会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方式的持续改进。

二、齐抓共管是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之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集全社会的教育力量齐抓共管并持之以恒。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是扎根中国现实、遵循教育规律的需要,也是提升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完成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务的必由之路。

(一)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期化的需要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教育也应当是一个随之而不断变化并长期推进的过程。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思想观念活跃多变。青少年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没有坚定的信念便无法克服这些阻碍。长期不间断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支撑,战胜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5]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蓬勃发展的关键期、转型期,引导其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历史使命。

对于“青少年”的外延,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多数观点都认为青少年期当指个体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既指身体也指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外延大致包括从初中开始直至大学毕业主要处于求学阶段的人群。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有长远规划,又要注意在青少年发展的不同时期要有阶段性安排。一般而言,中学阶段的教育应侧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让青少年逐步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集体主义的思想、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有初步的了解。大学阶段的教育则应侧重从理论上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内容,进一步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长期化的特征决定了教育的常态化,不仅要加强日常的教育,也需要建立整合各部门的齐抓共管长效机制以保障教育的常态化。

(二)因材施教、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青少年出现了比其他各阶段受教育者都更为复杂的特征。一是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坚定都有重要影响。严肃活泼的校园氛围、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必将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若教育环境不理想,势必会对青少年教育产生掣肘。二是青少年虽然独立能力不强,但独立意识却空前增强。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同时为了彰显作为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接受教育内容,甚至可能对教育者的观点提出疑问。三是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接受能力有个体性、差异性。中学阶段的受教育者由于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所限,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较难真正在学懂理论的基础上树立坚定的信仰。而大学阶段的受教育者又由于思维能力日渐成熟,又可能固守已有的价值选择而对崇高的理想信念采取排斥行为。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多元主体需要协同作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三)深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6]从宏观层面上讲,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也是科学的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必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武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理想在新时代具体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求。三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从微观层面上讲,现阶段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一是将中国梦作为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引领。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想,是民族振兴的梦想,也是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他们树立的理想信念才会坚定正确。三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必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只有深刻了解走过的路,才能走好将来的路。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应当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各教育主体都要根据自身与青少年的联系情况,找准教育的重点,齐抓共管,才能促成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集塑造教育、改造教育和养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各教育主体必须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其中,渗透式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内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观点,通过参与各类体验活动、实践活动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家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生活上、思想上积极正面的引导,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念;网络、媒体弘扬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各类榜样,在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必然会坚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教育可以减少阻力,易于为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接受。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人们从网络和社会获得的海量信息对其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扩大渗透性教育方式的应用,以更好顺应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三、结语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主体协同配合、齐抓共管。要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要协调好各教育渠道的关系以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还要积极发挥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以保障教育效果的积极呈现。在齐抓共管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由于参与主体分散而出现的“不抓不管”“只抓不管”等现象,既要高度重视、着眼全局,又要分工明确、通力配合。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青少年发明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