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与创新表达
——以《黄河安澜》为例

2022-02-14

新闻传播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安澜之河黄河流域

杨 凌

(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 北京 100089)

黄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它是诗仙李白笔下“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的雄奇大川,是民族危亡之时咆哮怒吼奔腾不屈的战斗之魂,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根脉,是遥远时空下人类古老文明的重要源头。千百万年来,黄河如同一条血脉,通达着北方大地的经络,记录着中华民族永不疲倦的探索脚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书写的黄河史诗的新篇章。《黄河安澜》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核心立意,挖掘黄河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相较于以往的黄河题材纪录片,《黄河安澜》立足新时代语境,以大气磅礴的镜头诗意再现黄河流域的兴衰交替;以鲜活生动的语汇讲述黄河沿岸的人文故事;以时空交错叙事延展黄河千万年的变迁发展;以热烈激昂的语态展现新时代沿黄省域的辉煌成就;不仅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完美勾连,还深层次挖掘了黄河文化意象,打开了新时代黄河叙事新路径。

一、叙事结构:总-分-总框架深情绘制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图景

自古以来,黄河一直是民族发展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从远古傍水而居的先民到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从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到新时期共和国的领导人,整个中华民族诞生成长的历程,皆离不开黄河的哺育与抚养。面对“黄河”这样一个意蕴厚重的文化符号,《黄河安澜》以6集300分钟的磅礴影像,第一次打开万里黄河全景图和黄河流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巨变。

整体而言,《黄河安澜》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以往档案与纪录片相结合,也不同于《中国黄河源之旅》中他者视角对黄河形象的建构,而是以偏重诗意的表达,将历史真实的陈述、“故事化”的讲述相交织,通过总-分-总的叙事框架,递进式的叙事模式,深度呈现黄河在地理空间、治理保护、民生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轨迹。首集《国脉千秋》以时间为轴,在对黄河形成的探寻中,揭示文化自信和大河文明的精神内涵,同时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力保黄河安澜的奋斗历程。之后的4集《力挽危澜》《量水而行》《重现盎然》《发展新路》分别聚焦黄河的水患治理、水资源利用、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多角度细致呈现黄河由“害河”变“利河”的历程。最后一集《幸福长河》则再次进行点睛,从“安澜之河”“富民之河”“宜居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五个维度总结黄河“幸福河”的深刻内涵。6集纪录片在时间上古今呼应,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既有对宏大主题的精深思辨,又有人文视角的细腻温情,深情绘制了一幅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图景。

二、艺术表达:气势恢弘、鲜活灵动、审慎思辨

《黄河安澜》在创作中,努力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体现出鲜活灵动的风格特征。纪录片既追求整体风格的恢弘气势,也追求具体事例的细腻生动;既追求叙事逻辑的清晰流畅,也追求切入角度的灵活多样。

(一)传奇故事消解“宏大叙事”距离感

纵览全片,《黄河安澜》的风格特点首先体现在故事的传奇性方面。纪录片创新融入了新媒体思维,以诸多饶有趣味的历史性知识、传奇类故事,消解了黄河宏大叙事的单一感,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如首集通过一棵狗尾草,生动阐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诞生;《量水而行》中,通过1400年前洪洞和赵城两县百姓因抢水而油锅捞铜钱断输赢的历史传说,反映农业时代水资源匮乏对百姓所产生的致命影响;再如《力挽危澜》中,通过真实画面与CG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讲述长垣县一位老书记因治黄殉职,狗狗至死绝食守护的动人事迹。这些故事的植入都从侧面反映出该纪录片在内容上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二)真实案例“以小见大”铸就鲜活表达

其次是鲜活的现实感。“真实”一直是纪录片的核心特征,但如何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耐看、好看,如何在本真还原黄河风貌的基础上使其跳脱出千篇一律的严肃叙事,直接考验着主创团队。《黄河安澜》在充分发挥纪录片纪实性特征的基础上,又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触动着观众的内心。第二集中,通过引入三门峡市研究员李鸿雁的故事,回顾了为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父一代、子一代与黄河、大坝荣辱与共青春相续的火红年代。第四集通过讲述玛多县牧民吾智一家从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到城镇生活的转变,展现三江源地区在实施退牧还草保护黄河水源政策的同时又能坚持以人为本,使牧民们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迎来了新生活。以小见大的生动视角,真挚纪实的情感表达,《黄河安澜》中的黄河少了孤立感,多了现实感。

(三)审慎思辨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最后是深邃的思辨性。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言,思辨性不是靠直接说教、论证来完成的,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够从人类的命运或民族的命运着眼,能够从响亮地回答当代观众提出的问题切入。《黄河安澜》立足生态与发展,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要治理黄河、“治河如治国”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黄河如何量水而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何深远意义、如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黄河安澜》以冷静审慎却又极富诗意的语言,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治理之路没有目空一切的傲慢,没有试图征服自然的野心,而是在尊重自然、和谐永续的理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青海隔壁的荒滩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涟漪”,使辽阔的原野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贺兰山废弃的沙坑上,远道而来的赤霞珠葡萄在此安家落户,从此让宁夏多了一张走向世界舞台的新名片;从思辨角度出发,纪录片挖掘了“黄河安澜”的重要内涵,用扎实具体的实践,向世界传达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

三、视听表现:身临其境、诗意氤氲、情感厚重

精致的视听语言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伴随着媒介技术的飞升,视听方面的创新愈加成为一部纪录片审美性的重要依托。《黄河安澜》的拍摄历经三年之久,六个摄制组从黄河的源头三江源出发,一路顺流而下来到东营黄河入海口,长途跋涉几万公里实地调研和拍摄。为展现黄河的四季变化,仅三江源地区摄制组前往拍摄就达五次之多,最终用结实的镜头铸造了新时代的黄河变迁。

(一)多形式拍摄增强画面信息量与丰富度

在画面呈现上,《黄河安澜》采用了多角度、多形式的拍摄手法。以写意舒展的航拍全景镜头展现黄河万里奔腾的恢弘气势、高山大川的壮美景象、沿黄地区的蓬勃发展等自然与城市新貌,以中景、近景的自由变换精细聚焦突出质感,尤其是延迟拍摄、动态镜头的运用,使纪录片呈现出生动的观赏性,画面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如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方白鹳,摄制组用远景拍摄、细节抓拍、特写镜头等方式,向观众细致展现了沙鸥翔集万鸟齐飞的奇观异景以及工作人员寻鸟、上环志等科学工作,自然与人文相协,视觉与情感共振,形成一种极为互洽的观赏体验。此外,《黄河安澜》还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并通过CG动画、图表辅助、数字对比等内容扩充画面的信息量,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丰富度。

(二)华文妙韵扩充观众诗意想象

在解说词的创作上,《黄河安澜》集冷静客观的描述、诗意氤氲的抒情、深邃理性的思辨于一体,辞藻优美但不浮夸,饱含浓厚深沉的情感注入,让人在沉醉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获得极富文学性的语言洗礼。在听觉方面,除鸟声、水声、风声等自然声响带给观众的沉浸式体验,《黄河安澜》还特别邀请了曾创作《功夫熊猫》主题音乐的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王宗贤为该片作曲,适时向世界推介黄河故事。

结语

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在于内容的真实性,在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也在于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的艺术性。《黄河安澜》在立意、结构、叙事、视听、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新与巧思。它通过六集篇幅,围绕黄河的长治久安,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根祖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等几大主题展开叙述;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深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力保黄河岁岁安澜的奋斗历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华儿女治理黄河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成就。

笔者认为,人文历史纪录片是近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但如何找到独特切口、将宏大主题落地且拍出新意,无不考验着创作者。而《黄河安澜》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范本,可在未来为此类题材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安澜之河黄河流域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春光里
张曼玉 在时间之河中漂流
大运之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