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特稿IP化的发展策略探究
2022-02-14吴亚萍
吴亚萍
(湖北文理学院 襄阳 441022)
一、新闻特稿的发展现状
(一)新闻特稿的概念界定
特稿即有深度的报道,侧重于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递信息。新闻特稿是一种基于事实展开的新闻创作活动,通过文字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可读性、主题鲜明、较有深度。[1]新闻特稿的内容往往涉及灾难、民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决定了特稿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近年来新闻特稿的类型大多为人物特稿,报道名人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话题度与公众吸引力。新闻特稿在新闻领域属于纪实类的报道。它所报道的多为民生方面,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之处。其内容丰富且全面,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更具有借鉴性与保存性。即可以通过新闻特稿了解当时所处环境以及事件原有情况。
(二)新闻特稿的危机与挑战
新闻特稿的危机与挑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内部方面:新闻特稿有着“篇幅长、涵盖广、内容复杂”的优点,但这也意味着特稿的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传统记者则是以字数和篇幅作为收入标准,优秀的记者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等再加上报道不确定性使其创作困难。而外部方面则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以及短视频、H5等新兴呈现形式吸引了受众注意力,减少了深度阅读,特稿的受众大量流失。同时当前是大数据的时代,商业平台通过算法为大众推送其中意的内容,受“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公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很少关注,由此以往与“新闻特稿”相关的内容较为人少知。同时运营商基于数据分析,推送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公众视野狭小,对于新闻特稿的关注度不高。
技术的便利使得平台与媒体能够随时随地为大众提供所关注热点事件的过程、后续,覆盖范围广、分析评论深使新闻特稿“深度性”的优势也消失殆尽。传统新闻特稿面临着一系列的打击,导致了“新闻特稿”的衰落,也促使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特稿IP的发展历程
(一)新闻特稿IP化的市场走向
从特稿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第一次进行有特稿色彩的实践是在1995年,而真正将特稿进行中国式定义是在2003年,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被认为是“中国式特稿的开山之作”,自此以后新闻特稿开始发展。[2]2015年网络文学IP走上商业化进程,影视作品延伸出相关产业。在此次浪潮中新闻特稿搭乘着“IP改编热”的列车,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在线上平台上获得较大关注,在2016年3月该作品也实现了版权售卖,乐视影业收购,同时该内容的广播剧也在FM上实现连载,此外特稿《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1986,生死漂流》也先后进行版权变卖。[3]2016年1月5日中国最优秀的特稿创作团队ONE实验室诞生,取得华创资本6000万元的投入,该团队是由中国最出色的特稿记者李海鹏担当负责人。新闻特稿IP化进程看似一片大好。然而,新闻特稿IP发展尚处于初创时期,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典型的产业链与运营模式,目前发展只能借鉴与网络文学IP化的发展模式。
(二)网络文学对特稿IP化的影响
当前,网络文学IP化的发展方兴未艾,网络小说,特别是影响力较大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有的甚至出现了衍生IP化的倾向。网络文学热潮带动了整个互联网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新闻特稿IP化的运营。然而,网络文学在IP化运营过程中也出现相关问题,此问题新闻特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因为尚处于发展初期,所以阻碍与矛盾远多于文学作品的IP运营。因而需认真探究,以网络文学为依据分析特稿的不足,同时找出两者的联系,为特稿发展提供借鉴。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适宜于改编作品少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低门槛使呈现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低俗化、文笔粗糙占较大比例。适宜于改编的IP资源较少,同时一部分优质文学的符号系统改编为影视的视听语言难度较大,国内相关特效以及技术水准较低,因而改编较少或不符合观众期望。同时受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限制,部分网络文学难以改编。新闻特稿也面临同样的危机。现在优质特稿较少,适宜于开发的特稿更少,因而难以实现持续的运行效应。同时,新闻特稿在IP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定难度。与网络文学相似,在内容呈现、场景构建中存在难度,其中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因而,在作品改编中毁原著、不符社会现实的现象时常存在,新闻特稿IP化运营中也会出现此类问题。
2.IP产业链发展相对完善,可挖掘的领域与利益链较少
当前网络文学的IP化运营模式发展火热,新闻特稿运营也可据此模式。但新闻特稿在产出、供应上不确定因素太多且难以复制。优秀特稿创作的“慢环境”与资本的“快赚钱”相悖,从故事创作到开发,盈利周期较长,持续的资本支持难以实现。同时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模式对新闻特稿来说还在实践阶段,目前仅实现了版权变卖,后续的产业延伸还未实现。商业模式较为单调,可发掘的产业链还是较少。
三、新闻特稿IP化的发展启示
特稿IP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特稿发展除了借鉴文学IP化的路径外,更要注重自身的内容优势,同时适应当前互联网的生产环境,从内容生产、团队创作、后续开发等方面进行商业运营,而主要的着力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打造编剧型记者,培养一个现代化的运营团队
与文学作品一样,新闻特稿的优势在于其内容,内容有吸引力,满足大众需求,便具有了市场价值。而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因为编剧、资本因素以及外来的各种干扰,往往呈现出来的作品与大众期待较远,因而“毁原剧”的情况时时出现。
因而在新闻特稿改编过程中,要积极培养编剧型记者,力求作品的最大还原与贴近。只有记者自身改编创作,才能理解新闻作品本身的意义,才能避免专业性知识不足带来的作品缺陷。也要培养专业化团队,实现后续作品支撑,持续发力,打响该品牌。网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有些工作室或机构在发布一个作品后很快便销声匿迹了,这是因为没有后续作品的推送,大众便遗忘很快,被新的东西占据视野。而后来再想获得名气与注意力,其难度便跟着加大了。因而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一系列的优质作品产出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实现不断的优质产出。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向前发展。此外,要积极吸引优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采编能力,而且需要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善于发掘与探究,拥有一颗创新之心。在新媒体时代只有学会创新,才能让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更紧跟时代步伐。所以一些传统新闻记者需不断学习,转变思维,跳出当前固有模式,明白金刚钻不仅能干瓷器活儿,也能干其他的活儿。只有这样,新闻特稿才能实现IP运营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生产优质内容”的策略[4]
在内容生产上要注重研究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发掘背后故事。新闻特稿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更应是对社会的思考与分析。只有关注实际生活,方能写出好的作品。当前较火的网络爆文其实质也是满足大众的某种情怀与需求。新闻特稿应当重视并加强内容的黏性与分享性。[5]所谓的黏性,即在内容呈现上下功夫,在内容形式、布置上,要吸引受众停留。增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只有与受众切身相关,受众才会停下来观看。同时加强内容的分享性,现在的自媒体平台如微信、朋友圈,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一大优势便是其可评论、易分享的功能。通过分享,受众表达出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同时只有加大传播的范围与深度,自己的作品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在内容表达上,必须坚持真实、不过度虚构的底线。
坚持多渠道发布与呈现,最大程度触及各类受众。有时好的作品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受众,只是当推送、宣传的话题多了,受众出于好奇才会点击观看。做好内容营销是当前商家或是发行人的常用手段,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未播出前,就有许多明星在微博发文,抖音、快手也有大量的话题评论,吸引了用户关注。新闻特稿也要学会利用这种营销手段,当前处于大众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有热度的文章与视频,才会有人关注与分享,新闻特稿适当利用话题,但不要过度渲染,影响到作品本身。如今,好的作品要想为大众所熟知,必须自己要主动走出去。现在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不仅要坚持“内容为王”,更要履行“渠道制胜”的原则,渠道与内容相得益彰。以影视市场为例,湖南台、浙江台、江苏台,这些媒体平台其本身便具有很大影响力,所以一些电视剧、电影想在此平台播放,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自己作品的收视率也是一个保证,地方台与中央台播放同一部电视剧的影响力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明白掌握优质“渠道”的必要性。在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生产与发布,必有所获。
(三)加快推动媒介融合,获得资本支持
积极推进新旧媒体交融实现新旧媒体的强强联合,新闻特稿要想取得进展就要紧跟媒介融合这一浪潮。[6]当前媒介融合发展已进入了“推动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第二阶段,技术引进新闻生产过程中。简单、琐碎的工作被技术代替,记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多精力去从事更有价值的新闻写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满足受众的期望,并以此为根据进行特稿创作,转换思维理念。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是以自我为中心,受众是被动消费。当前只有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引来资本的支持。近年来,像阿里巴巴等电商以及大型企业也在进军IP市场,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在IP电影的制作中出力,最后分红。新闻特稿以此为例也可发展,通过吸引外资缓解自身资金危机,同时利用外资优势绑定发展。美国电商亚马逊为扶持《华盛顿邮报》的发展,通过与自身绑定来推动报纸的网络用户。新闻特稿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此为例,充分利用资本来实现自身发展。但是不能过度受资本的束缚,一旦完全受资本的束缚所生产出来的内容便是纯粹的商品了,新闻特稿也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四)适应市场竞争,打造品牌化效应
新闻特稿创作完成后,要将其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运用商业化的模式实现其销售与开发。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工具将新闻特稿推送与利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差异化竞争。新闻特稿与别的产品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其真实性,因而以真实性为依据,打造自身独特品牌。
结语
特稿IP化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谋求自身发展的一条路径,时代在变,传统媒体以及从业人员也要学会改变。只有“变”,才能生存、发展。特稿IP化是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冲击时,所寻找的一条“创新”之路。新闻特稿在创新时,要立足于本身的内容价值,进行多方面的开发与运营,深度挖掘自身价值,探索出一条适应本身的生产模式。同时,作为特稿的创作者,媒体从业人员也应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局限于现有的视野中,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在作品创作中,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大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