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总目录

2022-02-1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特稿·

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根本指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

蒋祖烜(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复制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关系

王 迁(2)

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义观

魏传光(3)

中国儿童文学语言本体论:问题、畛域与路径

吴翔宇(4)

媒介化治理:在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之间

罗 昕(5)

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的历程、内涵与路径

王 秉(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时代性的阐释

刘湘溶(6)

党的文化领导力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陈德祥(6)

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重要论述

杨 畅(6)

·哲学与现实·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逻辑的哲学阐释

杨英姿(5)

健康伦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伦理支撑

朱海林(5)

作为认识论的转型:“实事求是”话语从古典到近代的嬗变

曹威伟,郑大华(5)

论列宁关于执政党自我革命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戴晓慧(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笔谈)·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题中之义

杜志雄(3)

破解南方难题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陈文胜(3)

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看我国种业政策的变迁与趋势

陆福兴(3)

财政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与实施路径

廖宏斌(3)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王文强(3)

·大国经济·

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陈 琦,欧阳峣(6)

互联网提升了发展中大国经济韧性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生延超(6)

·环境法·

新兴信息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的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吴 勇,黎梦兵(2)

论德国环境刑法的法益观

王明远,黄春潮(2)

·文明与文化研究·

文明论视野中的乡土叙事——《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

周仁政,杜 娟(1)

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

李 琦,闫志成(1)

·辞赋研究·

论唐宋喜雨赋的主题内容与言说策略

钟 涛,张利国(3)

论明代辞赋之“七”与“九”

牛海蓉(3)

·英美文学·

鲁滨孙反对克鲁索

陈建洪(3)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观念谱系与发展研究

叶 冬(3)

·社会学研究方法·

调查结果如何误导我们的认识——以二孩生育意愿调查中的方法问题为例

风笑天(1)

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权数的构建与调整

邹宇春,李建栋(1)

·数字时代的交流·

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

彭 兰(5)

数字时代交流的“不可交流”困境与他者伦理的要素探索

林子琪(5)

·编辑出版·

融媒时代编辑的主体意识、身份认同与话语权重构

周国清,唐永亮(4)

出版活动的现象学还原与出版学研究的人学观照

曾 巍(4)

·思想史·

思想史境遇下清末民初绘画的“金石入画”研究

吕金光(2)

民国时期(1919—1926)社会风俗、法律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基于“禁止剪发”告示的思考

王 蕾,刘 春(2)

·哲学·

形精不亏,反以相天——论王船山庄子学气化生死观

王志俊(2)

试论人与算法的自由关系

彭理强,李 伦(2)

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的再思考

高树平(3)

自我的生存论转向——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先验自我的超越

唐苇熠,唐凯麟(3)

差异中的认同:“后民族结构”观念下的政治团结及其挑战

陈太明(6)

从马克思主义生存论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使命

鲁 芳(6)

·政治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三重逻辑

刘卓红,吕璐璐(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大差别”理论的逻辑展开

王向清,欧明容(1)

共产主义道德:通往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论创新

林进平,林展翰(1)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概念

陈万球,欧彦宏(1)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概念的创新与发展

袁洪亮,杨 阳(2)

新世纪以来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合村并居动力机制及内在逻辑

李增元,杨 健(2)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

张爱军,雷艳妮(3)

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百年视域下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在机理

粟用湘(3)

深刻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

彭正德(4)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中的角色担当

宋 建,张 振(4)

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战略考量

冯 刚,邢 斐(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历程、基本动力与价值特色

黄小兵,朱绍英(4)

·伦理学·

儒家“人何以能群”的论证维度及伦理审视

周 慧(4)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论要

秦红岭(4)

·经济学·

农村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吗——基于收入、教育和医疗的中介视角

杨 柳(1)

相对贫困视阈下农村电商助农增收的中介效应研究

王瑞峰(2)

收入不确定与中国家庭经济脆弱性:兼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周 利,周 弘,王 聪(2)

论发展城乡合作社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张德峰(4)

亨利·艾伦的社会保险思想及政策主张

刘子兰,郑茜文(5)

养老保险实质公平:基本内涵、障碍瓶颈与实现路径

张 宁,李旷奇(5)

高铁开通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

张亚东,王雄英,向国成(5)

大股东股权质押、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崩盘风险

李红权,曹佩文(6)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刘怀德(6)

·法学·

近代湖南民商事习惯调查疏论

夏新华,丁广宇(1)

论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区分——以对我国刑法解释论之争的反思为切入点

戴民杰(1)

国际投资仲裁反腐实践中的文化挑战及其法治因应

银红武(3)

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的多维探析

尤 婷(3)

RCEP知识产权章节与TRIPS协定的关系:基于条约法的分析

古祖雪(4)

贸易区域化背景下RCEP自然人流动条款研究

马 冉(4)

国家责任理论指导下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思——以《刑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为基础

肖姗姗(4)

论“双碳”目标下用能权的法律属性

叶榅平,王怡昕(5)

境外追逃追赃立法探究的溯源与展望

蒋新苗,刘 杨(6)

·文学·

嘉道间诗学对袁枚性灵说的反思

蒋 寅(1)

张三丰诗歌“灵性”说及其与明代“性灵”说之关系

蒋振华,王啸然(1)

唐宋文化转型与柳词新变的生成及扩散

符继成(2)

清末民初国文教育与“龙学”发展新论

吴 海(2)

中国网络文学融合的演化进路与特征

吴亮芳(2)

京派文学的散文化与母语文学传统的新创化

伍 丹(2)

“清真雅正”衡文标准与清代文风的官方建构

潘务正,吴 伟(4)

曾国藩与晚清湖湘宗黄风尚的形成及意义

向双霞(4)

评点之学与文学本位的回归——以舒芜《红楼说梦》为例

余祖坤(5)

论清代骈文经典的建构

李金松(5)

“油滑”与《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论析

龙永干(5)

海德格尔的“物性”之思:阶段、特点与意义

牟方磊(5)

意境理论中“情”“景”内涵的特殊性——船山的情景论及其对构建意境理论的启示

陈 莉(6)

·社会学·

典型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2003—2022年的乡村典型示范政策的扎根探索

许源源,王 琎(6)

·传播学·

现代“公众”的兴起:媒介与主体建构中的感官重塑

孙 藜(1)

重访群体心理研究的灰色地带:勒庞、塔尔德和弗洛伊德的群体

思想比较及现实启示

郭小安,李 萌(1)

信息熵、媒体算法与价值引领

林爱珺,陈亦新(2)

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和视觉实践——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深度个案的研究

孙信茹,杨星星,张书艺(2)

追梦人与打工人:媒介话语中的劳动者身份认同

蔡 骐,周 青(3)

舆论表达中的情感分层——以情感宽度为测量指标的分析

晏齐宏(3)

荣誉的制度创新: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实践研究

黄 金,罗 晶,黄振威(4)

微信青年用户的社会比较活动与社交媒体倦怠研究

李 静(4)

链接与降格:知识的永久在线与教育管辖权的重塑

朱鸿军,张 萌(5)

强满足、弱群体——中国原创文化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张国光(5)

发现界面:审视媒介的新路径

胡翼青,王沐之(6)

数字时代“信息疫情”表征、传播形态及治理范式

陈维龙,王保华(6)

中国早期广播“技术立台”的缘起和演进

王 灿,申启武(6)

·语言学·

湘语新化方言“个”的多功能用法考察

曾达之(1)

战国楚简“耕”字的构形演变及隶定标准探讨

刘凯先(1)

基于三域理论的列举标记“就说”探析

李 薇,高 伟(4)

湖南邵阳话反素副词“来回”的形成及其类型学意义

蒋协众(6)

汉语对联主题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邹巧妹,白解红(6)

·历史学·

以“理事关系”为视角探究王安石和司马光针对强兵政策的论争

袁承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