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中职基础日语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

2022-02-14魏翔宇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语基础思政

魏翔宇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日语系,上海 200231)

引言

课程思政源自近年来上海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探索,在取得前期的成功经验后被广泛推广到全国。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基础日语是中等职业学校日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贯穿于整个中职日语教学过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因此,将课程思政与中职基础日语教学彼此融合是势在必行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辨析

课程思政从字面上理解是课程与思政的结合,这里的课程是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的泛称,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使得所有的课程同时具有传授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两者在授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思政课程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具有显性教育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隐性融入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思政课程单一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搭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力度。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由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共同构成了一体化职业培养体系,各层级的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因此,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中职基础日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中职基础日语的教学现状亟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当今时代,多元思潮文化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也存在着冲突与交锋。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年龄尚小、思辨能力较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窗口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舆论和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输入存在盲目接受的倾向,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亟须在基础日语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具有中国情怀、尊重和包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品质。从教师角度来看,传统的中职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教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在补充日本文化的相关知识时,也常常采取简单介绍的方式,满足于让学生了解即可,很少有教师会深入分析中日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日两国文化的特点,学习用对方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人和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基础日语课堂的功能局限于语言教学,缺乏价值引领,出现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象,亟须进行改善。

(二)中职基础日语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基础日语是中职日语专业最主要的必修课,通常每周的课时为8~10节,开设6个学期,占所有日语课程约50 %~80 %的课时量。授课教师往往担任日语班的班主任,可以说是与学生接触频率较高,对学生影响作用较大的专业课教师,因此,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职基础日语一般选用大学日语专业教材,从五十音图开始,通过单词、语法、课文、练习的讲解,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这些教材涉及面广泛,课文内容包括生活、人文、社会、自然、职场等若干范畴,每个范畴又涵盖多个主题,比如衣食住行、礼仪礼节、人生规划、国际交流、人与自然等,其中蕴含了很多思政元素,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主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中职基础日语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语言不仅是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载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从语言的工具性角度来看,日语的假名起源于中文汉字,日语的单词中还保留了很多汉语词汇,特别是四字熟语和惯用语更是深受中文的影响。教师可以从日语入门阶段就采取文化溯源、文化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能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提升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3]从语言的人文性角度来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抑或是职业学校关注的职场文化,都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的抓手,通过教师的正确引领,使得学生能够融通中外,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中职基础日语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系统分析教材和学生,综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

首先,基础日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而是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思想引领。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要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目标制定思政教育模块。比如爱国主义、礼仪品行、中国文化、大国工匠等模块。[4]

其次,基础日语课程贯穿于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比如一年级新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这个阶段可以适时推出礼仪品行模块,在基础日语教学中侧重介绍分析中日两国礼仪文化、现代文明等,帮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增强对不良言行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低俗内容。随着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到日本文化影响,有些学生沉迷于日本动漫或日本综艺节目等,对本国文化产生虚无感。这时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普及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求职、面试、工作等课文引导学生建立起踏实努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总之,凡事预则立,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有整体规划,确保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单元都有思政模块但各有侧重,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主动探求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日语教学不能强行导入,必须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主动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加以提炼后灵活运用到教学中。

首先,课文中的思政元素相对比较丰富,也比较容易进行解读。以《新编日语》为例,体现礼仪规范的有「挨拶の言葉」「ごちそう」「敬語」等多篇课文,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言行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同样,教材中还有众多展示人生规划、涉及国际交流、表现人物事件、说明人与自然关系、显示职场奋斗的课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特定主题的课文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其次,部分日语单词和惯用语中也包含着思政元素,可以借助这些词语联想到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以《标准日本语》为例,讲解「華道」「茶道」「書道」等单词时,教师可以引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讲解「高速電車」「デジタル」「衛星放送」「宇宙飛行士」等词语时,可以拓展到中国目前高铁总长度占世界第一位,中国的数字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以及对日本商家的影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等话题,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的日趋强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语法中也同样包含一定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讲解过程中加以拓展。比如基础日语中的一个难点“补助授受动词”,很多教师在讲解「てあげる」和「てくれる」时,会以“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这时,教师不妨通过造句:「知らない人に助けを求められたら、何をしてあげますか。」(有陌生人求助时,你会做些什么?),「留学生の田中さんは帰国後、中国で見たり聞いたりしたことを友達に紹介してくれました。」(留学生田中回国后,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介绍给朋友们。)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自身幸福感”“如果你有机会向日本朋友介绍中国的发展,你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讨论,鼓励学生用所掌握的日语介绍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和“说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思政教育要触及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行动准则,因此,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日语教学的方式绝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是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润物无声”。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微课、课前发表、小组讨论、短视频配音、实景模拟等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比如在教授《新编日语》里「ゴミ」这一课时,为了融入爱护环境这一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介绍日本的垃圾分类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自己所在城市垃圾分类的情况,提出建议,并进行课前发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拍摄自己家中垃圾分类的短视频,用简单的日语进行配音,发到班级群中分享给大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小区垃圾投放点的实景,组织学生扮演志愿者和住户,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对话。相信,这样的课程思政形式远比生硬地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改善课程思政实施条件

当今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虽然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正能量”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和技术,使得课程思政对学生能够充满吸引力。

具体来说,教师要保持对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关注,选择其中可以融入基础日语教学的思政元素,“顺势而为”地开展课程思政。比如人民网日文版有一个专栏「週間時事用語」,每周都介绍近期的热点词汇,教师可以从中选取适合学生的话题,根据学生的日语水平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以近期职场上的热词「スラッシャー」(斜杠青年)为例,其中所包含的对知识技能的渴望、勇于突破舒适区、通过努力提升自我价值的职场精神正是中职学生应当拥有但还不具备的。教师可以在讲授与工作相关的课文时,引入这一热词,组织学生为十年后的自己设计简历,思考十年后的自己应当具备哪些职场技能?如何获得这些技能?这样的课程思政既能补充丰富实用的日语词汇、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结语

基础日语作为中职日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其课时多、周期长、内容广的特点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课程思政也赋予基础日语教学更加明确的育人目标和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两者的有效融合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职日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坚持不懈、多维度地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与基础日语教学的融合。

猜你喜欢

日语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