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化教学: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2022-02-14阮铭武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辩论师生情境

阮铭武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国家主权和制度、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一种信念,是学生对于政治生活价值的判断、选择、思考与评价,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强制接受。因此,对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具体特点进行教学,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在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优化课堂结构,创设真实情景,设计教学议题,通过开展沉浸体验、课堂辩论、协商展示、互动对话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提升素养。实践证明,活动化教学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方面效果明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培育国家认同的四种活动化教学方式。

一、沉浸体验式: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感悟

沉浸体验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议题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再指导学生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议题式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第二阶段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使学生沉浸在活动中,内化知识,体认情感,形成素养。

其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

第一阶段:教师设计议题→教师提供情境→师生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师生确定实践活动→学生设计实践方案→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例如:《民主选举》的教学。第一阶段教师结合省、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真实案例介绍了我国人大代表是如何进行换届选举的,再结合教师本人参加选举的经历讲述人大代表选举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真实情景比较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在学习中学生提出不少问题,有些学生认为等额选举没有意义,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我利用两会小知识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等额选举的知识,学生看完后知道等额选举也需要法定的票数,如果达不到法定票数同样不能当选。

第二个阶段,根据当时班内正面临开学后班委会的换届这一情况,我建议原班委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班委会换届选举方案。在课堂上班长担任主持人,根据他们设计的选举方案进行换届选举。学生们在班长竞选活动中表现得相当活跃,从竞选演讲到选举监票人,到投票、计票,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投票结果,整个过程井井有条,俨然是一次严肃的选举活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同时,全过程地体验了“民主选举”。计票过程中,我扮演记者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表示今天的选举比以前的班级选举更有意义,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我及时地点拨道:这就是我国民主选举制度的优越性。这一提升不生硬,不做作,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这种观点,认同了我国的选举制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沉浸体验式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如果学习一味地重视知识,忽略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怀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自我感悟与发现。

二、课堂辩论式:在思想碰撞中发展认识

课堂辩论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共同创设情景,确定辩论题目,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课上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的一种合作学习。新高考背景下,辩论式学习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特征是:在情境学习模式中融入辩论学习机制,将情境教学和辩题论证进行有机结合,以辩论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辩论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国家认同素养。

其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

课前:教师提供情境→师生协商确定辩题→学生自愿分组、准备;

课上:主持人主持课堂辩论→师生点评→双方完善各自观点及论证过程。

例如: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教学准备中,同学们提出: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反映时代要求,回答时代之问。既然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民族精神会不会过时?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们确定以“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有没有过时?”为题开展一次课堂辩论会。

课堂上主持人主持辩论会,参照辩论会的形式,两组同学代表展开激烈辩论。经过辩论,大家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辩论结束后师生进行点评认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永不过时。辩论中当同学们谈及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时那种由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真实写照。

课堂辩论式最重要的是辩题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发现辩题设计最好要师生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考虑到辩题的价值引领,也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辩题设计要有可辩性、趣味性、新颖性。运用这种方式教学点评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点评,但是要注意价值引领。对于认知领域的分歧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同存异,但是对于价值层面的分歧一定要及时引导,万不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三、协商展示式:在知识建构中提升素养

协商展示教学方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就某一话题或书中某个章节进行讲解和展示的教学活动。学生容易建构的知识或者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后,进行汇报总结的内容宜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其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

课前:协商确定议题→学生自愿合理分组→小组各自准备(或参观考察);

课上:小组代表展示→师生点评→各组反思。

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教学。《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按照探究活动目标,将探究活动分为以下几个议题:以“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总议题,设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的关系是什么?三个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回望过去的道路,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面向新征程,这些因素将怎么发挥作用?”三个子议题。

学生分组采取协商自愿原则,每组5~6人。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一、二小组:阐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的标志事件及原因。他们采用舞台剧形式进行展示。三、四小组:理解三个阶段是具有连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前演进。他们采用演讲形式进行展示。五、六小组: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因素,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作用。他们提前制作好视频,通过播放视频形式进行展示。

同学们利用自导自演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教育,知识得以内化,情感得以升华。在学习准备和展示中,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也悄然生成。

协商展示式关键是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合理分组。学生在经过小组协商分工之后,按照分配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处理,这是一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不仅交流知识、方法,还交流思想,在知识的建构中发展认识,提升素养。

四、互动对话式:在语言交流中达成共识

互动对话学习方式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早在苏格拉底时代就已采用。然而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很难触及学生心灵,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从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教师引导回答问题之外也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回答。在师生地位上,教师应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扮演一种朋友的角色,体现平等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上,对话式提问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

互动对话教学方式必须创设师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真实情境,改变被动、单向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在相互争论与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共识、情感的沟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其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

教师提供案例→师生共同创设情境→围绕情境设计议题→分组讨论→师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发生变化。

例如:进行哲学认识论的复习时,我结合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的事例,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材料,思考其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确定以“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的认识论原因”为议题,分组讨论后,展开对话:

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点火升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请同学们分析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的认识论原因。

生1: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说明人类能够正确认识事物;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认识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因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到航天领域的科学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屡屡成功。

生2:还能反映出实践决定认识,现阶段能够有人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是因为具备这样的实践条件,实践为航天事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理论条件,没有实践的基础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生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国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已有21次飞行,这些飞行有成功有失败,这说明认识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生4:老师,我想问从这个材料里能不能体现出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呢?

生5:老师,我觉得可以。您看既然发射有成功有失败就说明真理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很好。可是你们想想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大家可以不局限于认识论从其他角度分析。

生6:我想从唯物论角度谈一谈,能取得如此成就说明我们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7:还可以从联系的角度分析,我们航天事业的成就与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坚强领导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3: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7: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怎能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航天领域?没有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党的坚强领导是全国人民能够凝聚起来的关键,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何谈航天事业的成就?

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说明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党的领导有了更具体、更深刻认识。这种没有痕迹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孩子想到教师是来教育他们的,如果一个少年感觉到您谈话的意图,知道您是专门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就会扣上全部纽扣,您的话语,他听起来就会引起疑心,就会有戒备。”

以案例为载体进行对话式学习,关键在于优化情境的功能。设置情境内容要有意涵,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要有效地支持、服务于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要能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

结语

活动化教学是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要把课前、课中、课后协调统一起来,重在活动设计,要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寓教于乐,吸引学生深入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猜你喜欢

辩论师生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