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分析
——以樟树中洲项目为例
2022-02-14周鑫
周 鑫
(樟树市水库防护中心,江西 宜春 331200)
1 基本情况
樟树位于江西中部,全市面积约1289 km2,人口约60.6万人,管辖荷陂村、车塘村、江平村、中洲村等多个行政村。在管辖范围内,坡耕地分布广泛。通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村干部按照1∶10 000地形图进行逐地块调查,遵循先易后难、近村、近水等原则逐村排查[1],最终确认了需要治理的坡耕地地块,如表1所示。从地区地形地貌来看,以低丘岗地为主,海拔高在40~76 m之间,相对高差为36 m,坡度在5~10°范围内,坡长在40~200 m之间。区域内分布总长为263.65 km的8条河流,水系发达。土壤主要为酸性红壤,氮、钾等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但普遍缺乏速效磷,导致土壤肥力较低。成土母质主要为红黏土,坡耕地表土和心土肥力、抗蚀性等各方面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坡耕地占据项目区内总耕地37.5%,存在“地越耕越瘦,肥越施越多”问题,频繁发生增产不增收现象。但区内水库、山塘较多,灌溉基础条件较好。土壤侵蚀以水力为主,水土流失面积达9.38 km2,轻度、中度、强烈、级强烈流失面积分别为5.84 km2、2.82 km2、0.66 km2和0.06 km2。
表1 樟树市中山乡坡耕地治理任务
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2.1 总体布置
在充分调查和了解群众对坡改梯、截排水沟等措施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现场论证最终完成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布置,确认提出的方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顺利达到治理度为62.08%的工程实施要求,将坡耕地地块泥沙下泄量减少至少70%,通过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使人均增加0.03 hm2的基本农田。结合区域地形条件和工程性质可知,坡耕地水土流失程度集中在轻度和中度范围内,同时灌溉基础条件良好,可以实施坡改梯方案,要求加强周围植被和环境保护。将小流域当成是基础单元,统一进行水、田、林、路等各方面统筹规划,从保土、蓄水角度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建设保水、保土、保肥高产农田,并建设配套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等。遵循“大弯就势,小弯顺直,宽适宜”原则,主要将坡耕地改为机修梯田,做到坎上培埂、坎下设沟,并建设植物护埂[2]。从路渠结合角度建设道路,宽度为3 m,为生产提供便利,同时坚持路线最短。将道路当成是骨架,一同建设截排水沟等附属设施,确认沉沙池在沟交汇位置和中端、末端。根据道路和水系条件差异,划分为条件差和条件好这两类进行分别规划设计。
2.2 措施配置
在综合治理方面,考虑到地块坡度较缓,且各地块相差不大,能够确保地貌、土壤等条件简单、一致,因此无须进行水土保持分区。根据道路和水系条件,采用两种配套治理措施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图斑治理措施标准
2.2.1 坡改梯措施
在坡改梯工程实施阶段,按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求,确认达到1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的防御暴雨标准。结合地形,需要沿着等高线绕山转形式布设梯田,确认在完整一面坡自上而下布置。针对零散锥形梯地,加强原地埂利用。针对馒头形状坡地,按照自顶向下顺序布设梯田。遭遇凹凸地形,确认同一等高线上田面高程一致,宽度根据山势确定,保证梯田形状整齐[3]。坡度较大,田坎高也随之增加,宽则随之减小。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2008)标准要求,在土坎高达1 m的条件下,应确认横向平整,田面宽在7.8~11.1 m范围内。侧坡通常为70°,可以在外侧修筑高30 cm、顶宽30 cm的蓄水埂,确认坡率与梯壁相同。在梯田内侧,需要布置沟底比降为1∶1000、宽0.3 m、深0.3 m、顶宽0.4 m的坎下沟,断面为梯形,末端能够与排水沟连接,避免泄水时给土坎带来冲刷作用。保留熟土层,利用断面法计算工程量,如式(1)所示:
(1)
式中:V为梯田方量,m3;B为田面净宽,m;H为田坎高,m;L为梯田长,m。
可以根据设计图和坡度等参数,确定各参量数值。表3为项目坡改梯工程量表。
表3 项目坡改梯工程量
2.2.2 配套措施
在水土治理方面,布置截排水沟需要落实路沟结合要求。在坡耕地上方与林地、荒地交接位置,应沿着等高线在道路两侧或沟谷位置布置排水沟,与区域河道间保持30°~60°。长度较长,在中端设置沉沙池,排水沟较短则在末端设置沉沙池,发挥沉沙、跌水、消能等多重作用。在道路、沟渠交接位置,需要布置过水涵管。遵循少蓄多排原则,断面应达到10年一遇最大24 h降雨量的防御标准。根据地区气象资料确认10 min最大降雨强度等参数,能够确定断面设计最大流量等相关数据,利用式(2)计算沟渠断面面积:
(2)
式中:A为排水沟断面面积,m2;Q为坡面最大净流量,m3;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m;i为排水沟比降。
实际修筑梯田后能够大量减少净流量,可以将最大流量乘0.4后记取。土壤抗冲能力不强,设计涵管按无压流分析,应确认无过多积水,选用Φ30涵管基本可以达到过流要求,材质为C20预制混凝土圆形涵管,利用砖砌端墙对进出口位置进行固定,并使用M10砂浆抹面。沉沙池可以根据进水口过水断面确认,确保可以顺利承接排水沟排水,最大进水流量达0.72 m3/s。结合以往工程经验,设计为矩形断面,错开布置进、出水口,可以使流入的水体放缓速度,宽度在0.45~1.35 m 之间,长为宽的2倍,深度在0.7~1.2 m之间,上部有混凝土盖板[4]。利用机砌砌筑,并使用M10砂浆抹面,投入使用后应在每次降雨后清理池内淤积泥沙。
田间道路在修建时应尽可能节省工程投资,在达到弯道半径、纵坡等技术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使路线最短,同时能够与田块、居民点相协调,为农户平时进行田间生产管理提供便利。结合项目所在村道路情况,主要采用碎石和植草路面。农用车宽2 m,长5 m,道路以直线为主,宽为3.0 m,转弯半径最小为8 m,两侧留0.25 m安全距离,内圆弧最小半径达5.75 m。路基采用碎石结构,层后15 cm,路宽3.8 m,按照11∶10∶40∶50 比例进行土、石屑、碎石、砂混合,边坡为1∶1。利用素土将路面压实10 cm,压实度至少达到0.93,植草路面每隔25 cm进行混合草籽条播,密度为60 kg/cm2。
3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成效
3.1 成本分析
投资费用主要来自中央补助和地方配套投资,在对工程治理成效展开分析时,需要加强成本分析,确认工程投资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工程计划在6个月内完工,共耗费65.46万m3土石方量、45.30 t水泥、8.76t草籽、147.41 t燃油、1.76万台机械台班和19.07万工日,修筑444.47 hm2梯田、171口沉沙池、36.07 km截排沟渠、1863处涵管、17.36 km道路、53.93 hm2护埂坎和20处标牌碑。按照建筑工程现行规定和市场价格进行各项费用计算,工程投资1667.0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治理费为1550.7万元,独立费为116.3万元,平均每亩治理费用为2500元。根据预概算分析结果,在工程实施期间需要加强各项费用管理,确保工程成本不超出预期。
3.2 效益分析
安排专门监测机构负责监测工程效益,需要完成各项措施蓄水保土效益估算。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可知通过坡改梯能够将耕作面坡度控制在5°以下,大大减少径流形成,避免坡面出现大面积汇流情况,在避免田面积水的同时,防止土壤受到侵蚀。因此采取各项措施,每年能够保土1.36万t,蓄水133.51万m3,取得良好治理效益。具体效益如表4所示。
表4 项目蓄水保土效益
在措施全部投入后,每年运行费约20.49万元,通过改良土壤肥力实现增收目标,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约136.67万元,平均每亩年产值增加205元,具有显著经济效益。通过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与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结合在一起,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使工程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带动地方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起到了促进地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创造了可观社会效益。
4 结 论
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切实了解地方坡耕地分布情况和水土流失问题及原因,做到科学完成各项治理工程布置,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取得理想保水、保土效果。通过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各项措施作用,能够成功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