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与1年死亡的关系研究

2022-02-14张瑜瑜刘仲仲逯青丽王静刘佩侯丽娜张娜蔺雪梅王芳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死亡率分组急性

张瑜瑜,刘仲仲,逯青丽,王静,刘佩,侯丽娜,张娜,蔺雪梅,王芳,吴松笛

《中国卒中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149.49/10万,造成了157万人死亡[1]。中国是全球卒中终生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卒中的发生逐渐趋于年轻化,中青年人群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2-3]。这种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较好的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常用于评估肾脏功能损伤及相关疾病的研究[4-5]。研究显示,肾脏功能损伤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不良结局独立相关[6-8]。然而,目前关于中青年卒中患者eGFR与卒中1年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平台,探讨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建立的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回顾性收集西安市4所市级三甲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和西安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于2015年1-12月连续收治的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18~64岁;②临床诊断为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TIA),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上述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③发病时间≤7 d;④同意参与西安卒中登记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可导致神经功能下降的非脑血管病,如原发脑肿瘤、脑转移瘤、硬膜下出血、颅脑外伤等;②急性肾功能损伤或肾功能衰竭[eGFR<15 mL/(min·1.73 m2)];③拒绝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西安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准号:2014伦审(5)]。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的相关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卒中类型,入院BMI、NIHS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入院次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HDL-C、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肌酐、尿素氮、尿酸、白细胞计数等),合并肺炎情况。收集患者1年随访的全因死亡信息。

根据“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肌酐方程”计算eGFR[9]。eGFRCKD-EPI(CN)=141×min (SCr/κ,1)α×max(SCr/κ,1)-1.209×0.993年龄×1.018(如果是女性)×1.1。其中SCr为血肌酐水平;女性κ值为0.7,男性κ值为0.9;女性α值为-0.329,男性α值为-0.411;min为SCr/κ或者1的最小值,max为SCr/κ或者1的最大值。参考最新的《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将中青年定义为年龄18~64岁[10]。吸烟定义为:发病前至少吸烟1支/日,且连续或累计6个月以上;戒烟是指曾经达到吸烟的定义标准,但已经连续6个月不吸烟;饮酒定义为发病前每周大约饮用50 mL白酒。本研究中其他相关定义与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定义相同[11]。本研究中死亡定义为全因死亡。

1.2.2 分组和数据比较 将eGFR按照从低到高的水平排序后进行5等分组(Q1~Q5组),各组分界范围为:Q1<69.6 mL/(min·1.73 m2),Q2 69.6 ~78.7 mL/(min·1.73 m2),Q3 78.8~85.9 mL/(min·1.73 m2),Q 4 86.0~92.5 mL/(min·1.73 m2),Q5>92.5 mL/(min·1.73 m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风锐统计(版本v1.1)与R软件(版本3.3.2)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变量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GFR与1年死亡的关系,校正变量的筛选根据该变量对效应值OR的影响是否超过10%或者其临床意义来确定,采用曲线拟合分析eGFR与1年死亡的曲线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对eGFR 5等分组进行1年的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1年生存的差异。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比较 本研究共收集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405例,年龄范围为18~64岁,平均53.9±8.0岁,其中男性961例(68.4%),平均年龄53.5±8.1岁;女性444(31.6%),平均年龄54.7±7.5岁。将eGFR水平按照从低到高的水平分为5等分组(Q1~Q5组),每组281例。

不同eGFR水平组间年龄、性别分布、吸烟、饮酒、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合并肺炎比例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年死亡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组间其他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 5等分组的临床特征比较

2.2 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与1年死亡的Cox回归分析 将eGFR按照连续性变量处理,未校正的Cox回归分析发现,eGFR水平每升高5 mL/(min·1.73 m2),1年死亡风险降低9%(HR0.91,95%CI0.88~0.95,P<0.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发现,eGFR水平每升高5 mL/(min·1.73 m2),1年死亡风险降低8%(HR0.92,95%CI0.87~0.97,P=0.002)(表2)。曲线拟合也显示随着eGFR水平的升高,死亡风险明显降低(图1)。

图1 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曲线拟合

将eGFR按照5等分组后,以Q5组作为参照,未校正的Cox回归分析发现,与Q5组相比,Q1组的1年死亡风险升高2.45倍(HR3.45,95%CI1.64~7.26,P=0.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的Cox回归分析发现,与Q5组相比,Q1组的1年死亡风险升高1.40倍(HR2.40,95%CI1.02~5.67,P=0.045),eGFR水平处于Q2、Q3和Q4组时,1年死亡风险与Q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显示,Q5组到Q1组的死亡趋势有显著性差异(趋势检验P=0.037)(表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与其他组相比,Q1组的生存率明显下降(Q1组89.7%,Q2组96.8%,Q3组94.4%,Q4组97.9%,Q5组96.1%,P<0.001)(图2)。

图2 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 5等分组(Q1~Q5)的1年生存曲线比较

表2 中青年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死亡关系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约38%的急性卒中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而慢性肾脏功能损伤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不良结局相关[6-8]。多项研究显示,eGFR水平与中老年急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2-14]。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西安卒中数据库平台,对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将eGFR按照5等分组,比较不同eGFR水平组患者1年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与Q2~Q5组相比,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处于eGFR水平Q1组时1年死亡率明显升高。既往Kim等[13]的研究发现,eGFR最低分位数[<30 mL/(min·1.73 m2)]较最高分位数[≥60 mL/(min·1.73 m2)]的院内死亡率明显较高(12.1%vs. 3.2%);Yeh等[15]的研究发现,eGFR<30 mL/(min·1.73 m2)的急性卒中患者半年死亡率较e G FR 水平为60~119 mL/(min·1.73 m2)的患者明显较高(13.1%vs. 4.0%)。由于不同的研究设计、纳入患者的年龄结构及卒中类型不同,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差异,但既往研究和本研究结果均提示低水平的eGFR与急性卒中患者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纳入的是年龄在18~64岁的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在Q1组的1年死亡率约为其他组的3~4倍,提示低水平的eGFR可显著增加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也提示eGFR可能存在阈值效应,即eGFR达到某一水平范围后可能显著增加患者的1年死亡率。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以及二者是否存在阈值效应,本研究通过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相关混杂因素后,将eGFR分别按照连续性变量和5等分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eGFR每升高5 mL/(min·1.73 m2),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降低8%。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Ashley等[16]和Malhotra等[17]在研究中将eGFR按照连续性变量处理,均发现eGFR水平与包括卒中在内的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升高相关。5等分组的Cox回归结果显示,与eGFR水平最高的Q5组相比,Q1组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升高1.40倍,而Q2、Q3和Q4组1年死亡风险与Q5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eGFR水平并非越高越好,随着eGFR水平的升高,中青年卒中患者1年死亡存在一个最佳范围,高于这个范围就进入一个平台期,这与既往Oh等[18]和Chao等[19]的研究发现,eGFR低于某一阈值时卒中风险及5年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的结果相似。

本研究通过曲线拟合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eGFR水平与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呈类似L 型曲线关系,eGFR的最适值应高于Q2组[69.6~78.7 mL/(min·1.73 m2)];Q1组的1年生存率较其他组明显降低。提示eGFR水平与1年死亡存在阈值效应,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患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将eGFR水平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可能改善患者的1年生存率。

关于eGFR与急性卒中患者死亡相关的可能原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种机制有关。第一,有报道显示eGF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eGFR水平下降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且程度更重[20]。第二,eGFR与小动脉闭塞型缺血性卒中有关,肾功能不全易导致小动脉闭塞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21]。第三,eGFR下降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引发血小板功能障碍,从而更易导致血栓形成,使得远端循环灌注不足,造成严重的血管病变[22]。此外,本研究发现,与其他组相比,eGFR水平Q1组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考虑该组患者的死亡率升高可能潜在与该组的某些临床特点有关。这些特点包括:①Q1组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Q5组(55.5±7.9岁vs. 48.6±8.4岁),男性比例也明显高于Q5组(72.6%vs. 47.3%);②Q1组患者入院神经功能损伤较其他组有更加严重的倾向(Q1组入院NIHSS评分75%位数为8分,其他组为6分);③Q1组卒中类型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较高,提示肾功能损伤程度可能与卒中类型有关;④Q1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酸水平均较高。这些特征提示eGFR水平偏低可能与患者的性别、神经功能损伤、卒中类型、合并症以及血糖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也为后续深入探索eGFR与中青年急性卒中死亡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来自西安市区,不能代表社区及乡镇该类患者的情况。另外,本次研究未纳入相关药物治疗的影响,还需在后期的研究中尽可能地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死亡率分组急性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分组
恶性肿瘤死亡率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