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2022-02-14王海宁
文/王海宁
2021年12月3日,由新华通讯社出品的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是一部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却依旧引人入胜的影片。它的镜头细腻而震撼、音乐振奋大气、景色真实壮丽、欢笑眼泪齐飞、挫折胜利交替、误解矛盾丛生、理解与爱充盈,有普通人成长为英雄,有受苦者得到拯救,讲述了一个个创造奇迹的故事,记录了多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搞产业、办教育、抗天灾、保丰收、易地扶贫搬迁的感人事迹。
8年间,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已经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但是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一线工作者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许多人还不清楚。《我们是第一书记》共分五个段落,前四个段落分别讲述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四川凉山山区、东北雪原和贵州大山里的第一书记们的扶贫故事,最后一个段落是脱贫攻坚全景展示总结升华,叙事结构清晰简明,几乎没有意外反转,但第一书记们用生命兑现承诺、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的动人事迹依旧让观众情绪起伏、泪如泉涌。
每一个故事的开头都是黑白调子的触目惊心的贫瘠生活和愁苦面庞。驻村第一书记们也都在影片里坦诚地诉说他们第一次面对贫穷时的惊讶与揪心。胡小明忘不了那里孩子亮闪闪的眼睛;旺青罗布懂得牧民对羊的感情;王路知道玉米倒在地里发霉对农民意味着辛劳付之东流;刘恭利记得走出坡头村的每一段石头路。驻村第一书记只有与村民们同悲喜共命运,亲身体会在石头缝里种粮食的艰难、在高原上与狼群寒潮作战的险恶、抵御台风的措手不及,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方水土上的人的渴望与困难,从而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贫穷的原因有许多种,但第一书记的任务只有一个: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走出迈向幸福富裕的第一步。带着这样的使命开展驻村工作,是不是所到之处尽是拥护,全是掌声,一帆风顺?真实的生活并不是爽剧,为了扭转陈旧的观念,第一书记们曾四处碰壁。青藏高原上驻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要带领村民集中养羊,改善饲养环境,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但农户有顾虑;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作村第一书记胡小明搞教育建学校,让孩子们都有书读,但依旧有孩子因为基础差能力弱而逃学;贵州省黔西南州坡头村交通极其不便,很多人明明恨这困境,面对整体搬迁,却又故土难离。第一书记们便一家家反复讲政策、说事实、展未来,干出成绩,蹚出路来,才终于赢得信任,获得支持。
不配合的人,并不是不愿改变,只是存在对变化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犹豫。第一书记要真正体会当地生活的不易,才能走进老乡的心里。胡小明知道孩子逃学不是不爱读书,而是因为不会说汉语,孩子进学校听不懂学不会才畏难厌学,于是他就去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明白即使出去打工也需要有文化基础,不能让上一辈的困境困住这一代。刘恭利需要打消老乡对失去土地的顾虑,要为残疾人进入新环境找出路,安排他们学技能。旺青罗布为建羊圈,亲自联系工程车,为羊饲料砍价。面对台风将袭,王路身先士卒,带大家抢收玉米。
影片里的第一书记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年人,他们是年轻的共产党员,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扶贫一线,党性使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是战士,也是温暖善良的普通人,个人生活中也有种种问题和困惑。胡小明家有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在劝说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时自己也在惦念处在学习关键期的儿子。刘恭利是母亲也是女儿,无暇顾及家中老人孩子让她满怀愧疚,她在理解村民的同时也渴望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第一书记都正值人生盛年,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因为他们有善良朴素的愿望,从第一次直面贫穷后就不可能无动于衷,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理解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性,于是他们选择暂时放下小家,挑起大梁。
《我们是第一书记》拍摄得很美。青藏高原的蓝天、贵州险峻的盘山公路、四川凉山的幽深密林、东北平原的壮丽雪景……祖国河山处处壮美打动着我们,同时也让所有人思考,在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让干瘦的脸丰润,让愁苦的面庞微笑,让游荡的孩子读书,让迷茫的眼神坚定,让山河有光辉,让人间有欢笑。遍布全国各地的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广大乡村干部正是对脚下的土地有深情,对眼前的乡亲有感情,才能有爱、有动力去排除万难,让贫困地区变了样,更播撒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火种。
在影片结尾,我看到那些牺牲者的名字,他们是扶贫路上的一座座丰碑,背后有许多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故事,尽管他们本人永远不能再出现在镜头里,但人民将永远感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