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2-02-14牛泽群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2期

文/本刊记者 牛泽群

40年后的今天,当邴旭文行走在辽沈大地的稻田水塘,为养殖水产的群众答疑解惑的时候,他或许会想起在太湖里畅游的那个午后。

邴旭文的故乡——太湖之畔的江苏无锡河埒口,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之初,当地的很多养鱼人成了“万元户”。少年时代的邴旭文,也在一个午后,从湖底石缝里掏出了一窝鱼,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喜悦。

我们无从考量,这个让邴旭文记忆犹新的小小收获,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我们可以确定,他对淡水渔业的热爱,无疑源自他在少年时代对改革春风下家乡渔业迅猛发展的耳闻目睹。长大成人后,学业优异的他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国唯一一个开设淡水渔业专业的重点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即今中国海洋大学)。

大学毕业后,邴旭文回到家乡,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淡水渔业中心”)工作至今,取得了许多业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也跟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团队到过全国16个省区市,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工作。

时光荏苒,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邴旭文华发早生,唯有他对淡水渔业的挚爱与深情,如同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2020年5月,按照中组部的安排,邴旭文一路北上,挂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08年7月,邴旭文(右一)在广西南宁为养殖户讲解罗非鱼养殖技术

人物简介:

邴旭文,1968年11月出生,1999年7月入党,研究员,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挂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科研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农业科研人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等称号。

临行前,邴旭文将自己的轿车托运到了辽宁。他要走遍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为辽宁的淡水渔业贡献才智和汗水。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邴旭文对辽宁并不陌生。

早在2006年到2008年,邴旭文就曾经跟随农业部专家团队数次来到盘锦市盘山县,对当地的稻田养蟹产业进行技术指导。针对北方河蟹“养不大”的问题,邴旭文和同行们经过周密调查,指明了原因——由于北方积温不够,河蟹在从扣蟹(一龄蟹)成长为成蟹(二龄蟹)的过程中,只能脱3次壳,比南方河蟹少2次,因此体型、分量都相形见绌。

邴旭文为蟹农支了两招:一是在培育扣蟹的蟹池上边加盖大棚,提高温度,让扣蟹提前脱一次壳,再放养到稻田里;二是在稻田周围挖U形环沟蓄水,减少稻田水浅、干枯和夏季高温对河蟹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其生长环境。

这两招看起来简单,却是之前邴旭文和同事们多年反复试验的结晶。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蟹农没有在蟹池加盖大棚,只在稻田里开挖了环沟,即便是这样,效果也立竿见影。“不挖环沟,河蟹只能长到一二两,论斤卖;挖了环沟,河蟹能长到三四两,论只卖。”一名蟹农高兴地告诉记者。

十几年后再到盘锦,当地的河蟹产业日益壮大,盘山县胡家镇河蟹市场已经被誉为“天下第一河蟹市场”,邴旭文又给当地的水产养殖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惊喜。

此前,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瞅准了澳洲淡水龙虾(学名“红螯螯虾”)的市场前景,从南方购买虾苗回来进行稻虾综合种养,并尝试开展苗种孵化以降低成本,孵化出的幼虾却大量死亡。

邴旭文利用节假日,自己开车去盘锦十几次,对试验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指导。他解决了离体培育(人工采集受精卵进行培育)虾苗的关键技术难题,使虾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从精选抱卵虾到离体培育虾苗,再到小池养育、稻田放养,他全程把关。经过一年的试验,澳洲淡水龙虾亩产量比原计划增加47%,亩利润达到5908元,水稻亩利润达到3328元,同时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斤,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稻蟹种养、稻虾种养、稻鳅种养,在邴旭文的指导下,一个个项目相继试验成功并示范推广,有力带动了盘山乃至盘锦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壮大,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农民就业、乡村振兴。

破解小龙虾养殖难题,让人们的餐桌更丰盛

玉兰农业发展(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琼谈起邴旭文提供的技术指导,话语中满是尊敬和谢意。

提起吴琼的母亲,年岁稍长的辽宁人都耳熟能详,她就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养猪专业户苏玉兰。吴琼大学毕业后子承母业,将农业种植养殖搞得红红火火。2018年,吴琼尝试搞起了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养殖,没想到却“一步一个跟头”:由于应激反应问题,从南方运来的虾一周之内陆续死亡,存活率只有一两成。吴琼反复尝试改变运输方式、把控种苗质量,但收效甚微。

邴旭文在到玉兰公司调研时了解到这个情况,迅速联系淡水渔业中心,把离体培育的虾苗幼体空运过来进行养殖。值得一提的是,离体培育小龙虾虾苗是该中心于2019年刚刚攻克的技术难题,辽宁由此成为第一个得益于该技术的省份。

“我们在邴院长的指导下采用幼体培育方式,成活率在95%以上。”吴琼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我的母亲曾经告诉记者,养猪靠的是科学和勤奋。现在我搞小龙虾养殖,同样要靠科学。”

插上科技的翅膀,玉兰公司的小龙虾产业突飞猛进,对其所在的沈阳市沈北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了解,2020年,沈北新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7000亩;2021年,又新增稻虾共作5000亩、稻蟹共作4500亩。

科技工作者的眼光是长远的。在指导玉兰公司搞小龙虾幼体培育的同时,邴旭文组织科技力量,挑选抗寒的成虾一代一代进行选育。如今,一只抱卵虾产的卵已能孵化成活80只幼苗。“如果能成活100只以上,我们就可以自己搞离体培育了。”吴琼兴奋地说,“此外,我们还和邴院长的科技团队达成了新的合作共识,下一步我们要一起探索,在东北养殖阳澄湖大闸蟹。”

引进新品种、开拓新产业,让辽宁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刀鲚,又名刀鱼、鮆鱼等,肉质鲜美,入口即化,古人有诗赞之曰:“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

然而,与其美味同样出名的是,刀鲚应激反应强烈,出水即死,人工繁殖难度极大。长江野生刀鲚因为稀缺,一斤曾经卖出万元以上的高价。

新世纪之初,淡水渔业中心相关课题组的科技人员,用8年时间攻克了人工繁殖长江刀鲚的技术难关,又用2年时间确认了刀鲚幼苗适于喂食枝角类饵料。因此,当邴旭文来到大洋河畔的丹东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时,正在探索人工养殖大洋河刀鲚的场长刘洪军喜出望外。

如今,在邴旭文的悉心指导下,长山镇渔业良种场建立了从刀鲚苗种孵化、培育到配套饵料生产的一整套技术体系,采集刀鲚受精卵时间大大缩短,受精卵孵化率、仔鱼开口率、稚鱼至幼鱼成活率等关键指标均有大幅提升,刀鲚越冬难题也已解决。“待到今年清明节后,可以考虑将幼苗放流到大洋河和辽河,如果明年清明节前形成渔汛,刀鲚养殖就会产生规模效益。”邴旭文的话语中带有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谨慎,却又充满自信。

邴旭文(前排左二)在丹东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察看刀鲚苗繁育情况

2021年11月16日,在邴旭文的牵头联系下,750条“建鲤2号”可繁亲鱼经过34个小时的日夜兼程,从江苏宜兴抵达位于辽阳市的辽宁省农科院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全国第一个“建鲤2号”繁育基地正式落户辽宁。据介绍,这个由淡水渔业中心历经10年刚刚选育成功的水产新品种引进辽宁后,可以年生产水花鱼苗约1亿尾,示范鱼种养殖面积3000亩以上,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福瑞鲤2号、黄河鲤鱼新品系、太湖青虾1号……”辽宁省农科院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闫有利扳着手指头向记者介绍邴旭文引进辽宁的水产品种,“这些水产品种将进一步优化辽宁的渔业结构,造福辽宁农业和农民。更重要的是,邴院长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将在辽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远的将来,当更多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摆满辽宁人的餐桌,人们一定会想起那个行走在辽沈大地的稻田水塘,为养殖水产的群众答疑解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