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2022-02-14李新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2期

文/李新

我的书架上有一套《资本论》,装帧很是精美,和许多书一起整齐地排列着,为房间增添了浓郁的书香之气。惭愧的是,自己一直没有读过它,它静静地摆在那里多年,近乎装饰品。

近期,组织安排我到党校学习。学校领导强调,来党校学习有三项任务:一是学习党的理论;二是接受党性教育;三是提高领导能力。为了完成好这三项任务,我带来了这套每天看到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的《资本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第一卷通读了一遍。虽然是囫囵吞枣,但读完最后一章后,还是很有成就感,就发了一个朋友圈,结果收到点赞68个、评论36条,创造了我这个月朋友圈获赞的最高纪录。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员读了一遍共产党人自己的经典,会成为一条“新闻”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呢?我认真想了想,大概很多同志和我一样,在对待《资本论》上有些误区:一是觉得它太厚,《资本论》仅第一卷,就有七篇二十五章、1127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部头,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大家觉得没有时间去读大部头的著作;二是觉得它高冷,我们很多人不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资本论》有太多抽象的概念、有太多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读起来非常烧脑,大家没有耐心去读;三是觉得它太遥远,1867年出版,到现在150多年了,《资本论》是否还跟得上时代?马克思当年的论述还管用吗?大家有些疑虑。所以,很多同志把它束之高阁,敬而远之。说实话,我自己这次读《资本论》,一开始是咬着牙、皱着眉读的,渐渐地能够平心静气读进去,到最后渐入佳境,沉浸其中,真心领略到科学理论的力量,折服于革命导师的学风、文风和作风。读后掩卷长思,真的是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资本论》德语版封面

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曾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天职,我们现在学习党的理论,首先是要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一种思想、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发生发展是历史的,也是连续的,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要追根溯源,学好马列主义经典,要下功夫来读一读《资本论》这样的原著,啃一啃《资本论》这样的大部头。《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写这部著作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19世纪40年代初一直写到他逝世。《资本论》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宏伟的理论大厦,至今依然引领着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历史大潮中劈波斩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专门安排过两堂课分别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多次强调,学习党的理论,一定要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我理解就有这层意思,就是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读一读《资本论》,从历史的源头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不要丢了使命。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信仰一个理论,首先要学习它、了解它,看它提出的是什么观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看它是否经受了社会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学习了,认识了,看到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历史的发展中显示出真理的力量,最终证明它是科学的,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信仰它,并为之自觉奋斗。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自信。因为自信是由内而外的信服,而不是由外而内的被说服。《资本论》最吸引我们的,恰恰在于它的科学精神。我们读《资本论》,看到马克思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用唯物史观,以商品作为分析的起点,层层递进地提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以科学的逻辑回答了资本主义为什么能极大地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在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后又必然走向灭亡的两大时代之问。一部书,逻辑的展开严密完整,环环相扣。有人说,读《资本论》就像读侦探小说、读逻辑推理小说,我读完第一卷后才真正理解了这个意思。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大家要注意,他说这段话的时间,不是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时候,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风波迭起,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前途命运令人担忧的时候。今天想来,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相信科学的人,他是一名唯物主义者,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学习经典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本领。提高工作本领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有对人民、对事业的真切深沉的情怀。从《资本论》中,我们能读出如何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比如,马克思超人的勤奋,因为长期坐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学习,他的座位下磨出一道深深的“马克思的脚印”。又比如,马克思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翻开《资本论》,我们看到大量的调查报告,看到翔实的工厂劳动情景,看到一个个活生生有名有姓的劳工的故事。可以说《资本论》不只是建立在理论上的,更是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深入细致的观察上的。再比如,马克思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资本论》里,他无情地嘲讽贪得无厌的资本家、揭批虚伪傲慢的资产阶级代言人,一字一鞭,笔锋辛辣而无情,自觉而坚定地站在了无产阶级一边。1835年8月,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很有名,曾感动、激励了无数人。干好工作有很多条道理,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最光辉的典范。

对于《资本论》这类的经典著作,读了决不白读,希望大家都能沉下心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