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鹿特丹是如何规划城市水利建设的
2022-02-14
鹿特丹一直是创新设计的积极实践者,根据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在整个城市空间中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近十年里在鹿特丹出现了一系列创新设计包括漂浮小区,城市蓄水设施,可吸水绿色屋顶等。
鹿特丹港区位于莱茵河三角洲河口,气候变化增加了三角洲及滨水区的洪水风险: 来自莱茵河上游的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从海上来的风暴潮逐年增多;三角洲的土地以每年固定的速度下沉。
鹿特丹的水广场
鹿特丹的水广场是城市水规划项目的一个典范。
水广场位于一个现代建筑群中央,被校舍、剧院、停车场环绕。广场的主体由3个人造水池组成。
远看, 这里像是3 个被抽干的“ 游泳池”,大小、深浅不一,“池底”刷着蓝色的几何图案;近看,像是下沉的篮球场,又像是古希腊时期的露天剧场,周边设有自上而下的台阶。
水广场的3个水池是巨型储水器, 在雨季,水池会被雨水淹没,形成3个小池塘,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而在少雨的季节,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成为表演舞台、轮滑场地、篮球或足球场。人们还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憩,或在绿荫下纳凉。
设计者打造了水沟、水井、水墙3条通道来汇集雨水。水池间由浅浅的不锈钢排水沟相连,周边街道的雨水顺着水沟流到水池内,路面就不会有积水。周边高楼屋顶的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接到地下,然后由水泵抽到略高于地面的石台上,最后顺着水沟流入水池。
水墙设在深水池内,广场周边更远处的雨水从水墙中流出,形成瀑布,最终填充水池,由此形成完整的防涝和雨水利用系统。
现存的下水道系统与河道无法有效疏解雨天激增的地表水,街道易形成内涝,而地下雨水储存系统又十分昂贵。水广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二合一”的解决思路,在不同的季节提供不同的功能空间。
雨天時形成蓄水空间,等城市运河有足够空间容纳水流时,再将广场水池里的水排出,变身城市公共空间。水广场是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用于防止洪水,疏通下水道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居住环境。
绿色屋顶
从高空俯瞰鹿特丹,可以看到很多绿色屋顶。它们不仅装点了城市的天空,更像一块块海绵吸收雨水,缓解暴雨时的雨水排放压力。
鹿特丹拥有绿色屋顶,其在储水、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未来鹿特丹还计划修建1万平米可安装1.25MW可再生能源的黄色屋顶,以及8万平米可储水2000立方水量的蓝色屋顶。
鹿特丹霍夫普莱恩火车站停运后,火车站顶部被改造成了“空中花园”。这里是荷兰最长的屋顶,上面铺满了草坪,种有果树、灌木和蔬菜,还有用草搭成的、憨态可掬的“人造羊”,俨然是一个有机农场。
平时,市民可以在屋顶休闲放松;到了雨天,屋顶则是有效减缓雨水流速的临时蓄水设施。据统计,绿色屋顶可以截留60%~70%的降水,这些雨水在雨后数小时逐步被植物吸收和蒸发。
屋顶花园还安装了特殊的装置“雨信”。
“雨信”是一个雨水缓冲水箱,收集未被截留的雨水,并能根据预测的天气情况智能调配储水。
随着极端天气增多,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大量降雨交替发生,给下水道造成重大负担。有了“雨信”水箱,屋顶收集的降水不会直接排入下水道,而是被引入“雨信”储存。
“雨信”内置太阳能智能天气预报监控系统:在干旱期,水被精准地储存,以向周围绿地提供水源;一旦预计有大雨,水箱会自动排水,为即将到来的降雨腾出空间。
为了鼓励在私人建筑上修建绿色屋顶,鹿特丹市政府按绿色屋顶面积向市民提供补贴,每年还根据屋顶的降水排放量征收不同的污水税,排放越少,税费越低。
目前鹿特丹拥有超过22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甚至还有一个屡获殊荣的节日——鹿特丹屋顶日。绿色屋顶是气候适应战略的一部分,水、绿化、可再生能源、空气质量和空间不足方面的挑战,都可以通过开发绿色屋顶的综合方法来解决。
屋顶绿化技术可以有效满足多用途需求,包括城市农业、太阳能电池板、蓄水甚至体育设施。这些空间可以为鹿特丹市中心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做出巨大贡献。
它有助于营造有利于企业和旅游的氛围,并为年轻家庭和专业人士提供有吸引力的健康环境。按照市政府制定的目标, 到2030年,全市至少要建成100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
城市外围增加储水区域
萊茵河三角洲主要由泥炭和湖床圩田组成。由于圩田维护费用高昂,加之海平面上升及潮汐运动的影响,咸水向内陆圩田的渗透变得越来越远。
从长远来看,部分标高较低的湖床圩田恢复成湖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农业会因此受到损失,但是低地地区的水平衡将得到极大改善,风景质量也将由此提升。
通过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圩田形态布置,荷兰预留大量缓冲用地,部分圩田被规划为滞洪区;雨季水通过运河系统流入标高较低的圩田,形成暂时性存储,旱季则从储存区进入圩田,用于灌溉。
城市韧性基础设施规划
1. 垂直疏散规划(涉及洪水发生时的危机安全管理);
2. 鹿特丹-海牙紧急机场(专注于机场环境中的清洁技术和水安全,作为“避风港”,成为荷兰水安全的示例);
3. 漂浮城市(探索漂浮房屋、水上码头、海上漂浮农场和水处理的创新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