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厚江:寻真,回归教育的原点

2022-02-14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老师

刘乙鑫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句出自《老子》的道家哲学,大概是对“厚江”这个名字最好的诠释。在教育上,他的成就如江水浩瀚,是万千教师前行的引路人,在生活里,他又如清水般纯粹质朴,因此外出讲学时,他总习惯于T恤衫、夹克这样最简单的穿搭。他是个十足的“孩子王”,看到小孩总忍不住想逗逗,他常常说:“要会和孩子打交道,才能做好老师嘛!”

或许名字里的一个“江”字,足够概括了这位63岁老者的教育人生。正如同每一条江河总有源头,在教育上浮沉半生后,黄厚江也选择回归语文课堂的本源,于是,他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概念,提出“语文共生教学”这样回归原点的教学法。数十年里,他的理念成为无数教师共同的追寻,曾有人这样评价:“在诸多名师里,黄厚江的‘本色语文’或许是最没有特色的,就像白开水,喝着没什么味道,但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

享受有幸福感的学习

“如果当初您没有读师范,或许我们国家会多一个杰出的船长了。”在一次访谈中,一位记者打趣地对黄厚江说道。

的确,黄厚江与教育的邂逅称得上缘分使然。那年在填志愿时,黄厚江竟没有填报任何一个师范志愿。他的第一志愿是海运,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海员能出国,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讲,出国可是一件洋气得不得了的事情。可因为复检时体检没过,黄厚江与海运专业失之交臂,而后面的志愿也被搁置,只剩下师范专业的补录名额。“我想我成绩还可以,总不能不读书了吧?如果没得选,那就读师范吧!”就这样,黄厚江误打误撞地读了中师。

黄厚江教学的起点,是一所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中学,条件虽简陋苛刻,但是对于在农村长大的黄厚江来讲,也算不上什么难事,“在学校教书、做孩子王,比我在家种地和在黄海滩头割草强多了。”于是,为了端好这个饭碗,他不放过任何自我提升的机会,甚至才工作的那些年,几乎每一天都和学生一起在煤油灯下学习。“那段时光很苦,但很怀念,与乡村孩子相处的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了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于是,“让学生享受有幸福感的学习,让分数成为素养的副产品”,成为黄厚江一直的追求,从苏州中学副校长,到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下称苏中附校)执行总校长,这样的想法从来不曾改变。苏中附校作为百年名校苏州中学与吴江区政府合作创办的学校,自办学以来,便受到外界广泛的关注,作为执行总校长,黄厚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总说:“努力创造一所充满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校园,这是苏中附校始终的追求。”

在原先初中、国内高中和国际高中规划的基础上,苏中附校增设小学部,和初中部、高中部一样秉持苏州中学的教育理念,继续实施基于共生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看得见教和学的成长课堂。同时,黄厚江也强调,在此基础上,小学部将凸显以“快乐、健康、养成”为三大主题的基本素养教育,让每个学生达成三大主题的100项发展指标,努力做到“人人有笑容、时时有歌声、天天有活动”。

除了新增小学部,苏中附校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初中部,并将“小伟长”打造为苏州教育的一个品牌。更优质的课程需求,对教师团队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黄厚江说,苏中附校从南通等地引进优秀师资,也从南大、交大、同济等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提前一学期进校跟岗实习,在入职时,这些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科老师。

回归语文“本色”

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的封面,黄厚江写下这样一段話:“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点。”这段写于十余年前的语言,概括了黄厚江对语文课堂一生的思考与追寻。在讲座、媒体采访等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提道:“要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换言之,语文就是语文,它既要求教师遵循语文的规律教,也需要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

“语文失真”的现实状况,是黄厚江提出“本色语文”的根本原因。长年深耕于教育一线,让他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产生思考。他发现,应试教育背景下,原本最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应试的奴役,很大部分的语文课变成了“教答案”的过程: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到答案,知道答案,完成板书,一堂课就算大功告成;更有甚者,就是老师报答案,学生背答案,课下在作业上填答案。对于语文学科中饱含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只要是与考试无关,能跳过则跳过。

基于语文教学被严重扭曲的种种异化现象,黄厚江给自己,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语文是什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本色语文,便是他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如何理解语文的“本色”?在黄厚江看来,“本色”具有三层内涵。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作为承担母语教育任务的学科,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责任与价值,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学习母语的动力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决定了语文教育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样子,换言之,就是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黄厚江反感过花的教学方法,他说:“上课的方式太复杂,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唯有简单才是可行的,也才能普遍适用。”回归本原,重视基础,这便是黄厚江眼中语文课堂的根基。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黄厚江曾无数次讲:“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有着丰富的逻辑与规律。”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转化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律,比如学生认知的规律、语言习得的规律、课堂交际的规律等等,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语文,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求得语文的“真”。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用体现学科特点的方法来教,否则,就会越位,甚至走入歧途。”黄厚江强调“语文要用语文的方法去教”,他以阅读为例,阅读教学的定位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如果定位不准确,在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细究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就会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其阅读能力。因此,要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首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才可能找到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色语文所要的精彩“是学生因为教师的教而能够学得更加精彩,是学生和教师因为语文而共同精彩。”这样的精彩是立足于精英之外的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能达到的精彩,正如黄厚江所说:“我提出本色语文教学不是要扛一个旗号,语文教学本来也不需要扛旗号,我认为我就是平民教师的一个代表,代表的是大多数语文老师的积累和素养,而我的教学主张也是在为绝大多数的学生代言。”

立足课堂,以“共生”看见成长

黄厚江是理论的先行者,但他的理论也始终立足于课堂实践,在网络上搜索“黄厚江”,最多的便是他的课堂实录。数十年里,黄厚江奉献了几百节精彩的公开课,《阿房宫赋》《背影》《黔之驴》……他的很多课堂都是语文教师眼中的经典,被各位名家大家所反复揣摩。当被问道他对自己哪节课的印象最深,他想了想回答:“《孔乙己》应该是其中的一节。”

事实上,黄厚江上过两次《孔乙己》的公开课,两次的时间跨度很大,算得上是他对语文教学认识和发展变化的集中体现。

“初教《孔乙己》时,我追求的是以知识点引导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交流,可能在当时效果还不错。”黄厚江回忆道,“新课程改革以后,我再教《孔乙己》时,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经典的篇目,内容丰富,是不是所有内容全要我们教?于是我有意识地淡化外貌、语言等学生能读懂的部分,转而通过抓一个好的切入点来推動整堂课的教学乃至整篇课文的学习。”孔乙己的手是小说中着力最多的地方,一篇两千多字的小说,就有近十处对孔乙己手的描写,同时,这也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却又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于是第二次讲《孔乙己》,黄厚江以“手”为线索,贯穿起整篇课文的教学。“某种意义上讲,在《孔乙己》那堂课中,我对共生教学的追求和教学方法的提炼已经有了很好的雏形。”

“共生教学”是黄厚江在传统的教学相长主张基础上所提出的概念。如果说“本色语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主张,那“共生教学”就是极具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存在很多矛盾,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素质与应试、创新与继承等等,都存在矛盾,如果矛盾处理不好,课便很容易变成差课。“一切妙境皆共生”,要上一堂好课,能解决这种种矛盾的唯一方法,在黄厚江看来,也便是“共生”。

如何理解“共生”,黄厚江解释为看得见的学习成长,这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也包含教师的成长。他说:“学生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有教学的价值,常常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发现其正确之所在,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认可,更要发现其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境地。”这便是黄厚江所强调的,教师是教学的向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需要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时,对于文章中“这就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个关键句的理解,黄厚江发现,大多数同学片面认为作者之所以“愧怍”,只是出于对老王的帮助不够,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文本理解不透彻。黄厚江顺势向学生抛出问题:杨绛夫妇是否尽力帮助老王?如果帮助不够,他们又该怎么样帮助?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杨绛夫妇对老王的帮助已经到了力所能及的地步。在与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后,再回到文本,尤其是抓住老王最后一次送香油和鸡蛋时双方的心理,解读杨绛真正“愧怍”的原因。这既教授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更是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对课堂从一而终

“课上不好,不敢上课,不管发表了多少文章,不管名气多大,也不是真正的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一样,也必然落到一个“教”字上,他不知道自己的说法是否有道理,但他的确始终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自发而自觉的课堂研究是黄厚江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至今,他依然保留着每学期打磨几节课的习惯。

几十年里,他也曾有无数次机会离开讲台,市委的党史办公室想将他调过去,一个大型的出版社曾希望聘请他,还有不少教研室、高校都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最熟悉的课堂。他也坦率承认:“面对比较轻松的工作,面对大城市的召唤和高薪的诱惑,我不是没有动心。但当我真正想要离开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快乐是建立在语文课堂上的,这里有我的精神寄托,所以后来即使有再多的任职,我也会将课堂教学放在主要位置。”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黄厚江接到的公开课和讲座的邀请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每星期都有公开课的安排。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后,作为两套初中教材和一套高中教材的主要编写者,黄厚江常常要根据教材组的安排和一线老师的需要,用具体的课堂告诉老师们新教材应该怎么使用。经常在上完课后,黄厚江都能收获不少喝彩,不仅来自一线的教师,有时连摄像师也会主动过来跟他握手。甚至一次在学校讲课,结束离开时两个保安走到他面前说:“老师,您的课上得真好!”

曾有好心的朋友劝他:“开开讲座就行了,公开课风险太大,万一上砸了,坏了一世英名。”爱人也劝他,不要接这么多课,太累,也不要贪图那种被簇拥的虚荣。黄厚江半开玩笑地说:“讲真的,被人拥护着签名拍照的感觉的确也不错,但并不是我在乎的,我真正在乎的是享受课堂的感觉,能常常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的同学们上课,感觉真的很好。”累吗?当然累,但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不少老师宁愿席地而坐,上课展台前后的空隙也都挤满了听课的人,黄厚江的疲惫便会被热情所占据。

“我在学校上课时,有时主持人会对我说,孩子们能遇到我上课很幸运。但我觉得真正幸运的是我,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相遇,对一名教师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成名之后,年轻教师总会向他请教同一个问题:“您是如何达到今天的高度?”他答道:“热爱语文吧!我知道听起来像是套话,不过唯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使一个人不离不弃、痴迷执着地去做一件事吧!”

GOOD TEACHER

黄厚江

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执行总校长。基础教育首批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原全国中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倡导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获一项国家成果奖和三项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出版《语文的原点》《语文教学寻真》《看得见成长的课堂》等20部语文教学专著,以及《论语读人》学术著作,长篇小说《红茅草》获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就专业成长而言,很多年轻教师有所追求,但总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学养不够,于是限制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您也是从一位普通教师,一路成长为名校长、全国名师,从过来者的角度,您对年轻教师有什么建议或者劝诫?

黄厚江:这几个“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又都不是问题。

首先,一个老师一定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他才会成为真正的好老师,热爱就能摈弃掉很多的诱惑,时间和精力自然充裕,比如我在几十年里,除了读书、写书,就是研究课堂、研究教材,从没有觉得时间不够用。反过来说,没有一份热爱和定力,心定不下去,自然什么事情都没有效率,时间、精力也浪费掉了。

其次,教师得有自身修炼的意识,我们这一辈人,读书的机会不多,因此我们对教师这份职业很珍惜,珍惜会演化成一种自我修炼的动作。以语文教师为例,修炼一是要读书,二是要写作,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我和学生说,学语文是“死去活来”的事情,死功夫不到,就活不起来。学生学语文是这样,语文老师教语文也是这样,现在很多高中语文老师《论语》都没读进去,《老子》也没有好好读,唐宋散文就读了教材上那么几篇,怎么可能成为好教师?肚子里没书,不管理念多先进,不管什么主张方法,都教不好语文。

最后,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去尝试。在我看来,不能用课堂表达的教学思想,其价值都值得怀疑,当提出一个想法,要想想能不能做到,是不是可行。如果不能做,写不写文章意义都不大,脱离课堂实际,没有课堂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语文老师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