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现代学者韩定山及其作品的研究

2022-02-14张海楠

关键词:甘肃

张海楠

摘 要:本文对定山先生的系统研究,对“一带一路”甘肃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有着坚实的推动作用,有助于甘肃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并对甘肃本土文化有所促进。定山先生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的旧派基础深厚,但思想与时俱进,超前。他热爱家乡,关爱亲人,有深厚的文化学术功底和高尚的品格,有远大的理想。从军从事教育工作,为家乡陇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突出的贡献。他的文章真挚激昂,叙事往往抒情,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诗歌的相似之处在于文本中典故的大量使用,“无词无源”的特点在一些作品中非常突出。定山先生的文化学术思想和高尚人格魅力对甘肃文化尤其是陇南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可以促进陇南的旅游和文化事业,对培养陇南年轻一代高尚的道德品质,增强陇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甘肃;现代学者;韩定山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1-0066-06

2013年,国家启动了“一带一路”项目,甘肃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成为文化交流基地。这种交流不仅要介绍全国的优秀文化,还要在甘肃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1]。我们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进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结构、面貌和内涵,把甘肃文化推向全国,走出国门,让世界重新认识甘肃。梳理和研究甘肃地方文化典籍,尤其是系统研究陇右“儒生”及其作品,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现代学者韩定山研究意义

甘肃华夏文明遗产创新区的宗旨之一就是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这非常符合中國当前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一带一路”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我们甘肃人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是,人才的建设要有连续性,要有现在,要有未来,要有历史[2]。近年来,许多甘肃学者对陇右文化名人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陇右学者及其作品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对陇右的地方圣贤进行广泛的研究,丰富地方文化,树立甘肃的文化历史观,“使堕玉遗珠重现光芒”,弘扬我省的文化史。系统研究定山先生,展示他的高尚品格和高尚情怀,也将对今天甘肃和甘肃年轻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甘肃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二、认识韩定山

韩定山(1893-1965),原名芮林,字定山,号苏敏,文县人。定山年少贫穷,聪明好学。16岁考入兰州古籍保护学校,结识天水秀才周锡武,接受革命思想,入团。1911年秋,革命军在武昌起义,与同窗陈祖章、田国玺一起弃学兰州,组织迎年社,响应天水黄锥起义。民国成立后,英年社改为共和社,后改组为团社文县支部。1912年定山先生任碧口高级小学教师。1913年他回到县城主持小学。

1915年定山先生天水军师考试第一名。1918年定山先生主持文县高级小学,根据学生水平组织班级,购买中华书局发行的《民国教科书》进行单班授课,为文县实行新学制奠定了基础。后来和马少武一起从军,担任中标人副手。1928年,任省财政厅书记。1930年,他被任命为县政府,经过与县政府多次协商,原来由向皓控制的水桶捐赠、牙科服务和盐班被指定为县的经常性教育经费,文县开始有教育经费。1942年定山先生提出创办文县初级中学当国文老师,并把世界图书馆二号收为己有将家藏《万有文库》第二集一套捐赠学校。并筹资辑印《肖献武文集》、何桐藩《北游日记》《南游日记》、程晋三《甲后吟草》《舜余集》[3]。1934年定山先生当选甘肃省参议院议员。1953年初,受聘为甘肃省文史博物馆馆员。任职期间,撰写了最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向甘肃省图书馆捐赠图书近万册。韩定山于1965年7月30日病逝于兰州,其骨灰被安葬在兰州华林山革命烈士陵园。

三、陇上耆宿韩定山

定山先生少而成名,后从军从政,虽诸事鞅掌,但始终治学不辍,常与陈寅恪、吴宓、顾颉刚、张舜徽等大家往来探讨学术,唱和诗文,终在诗、文、书法等方面取得斐然成绩,自成一家,得到文县程晋三、皋兰刘尔炘、陇西齐英杰、镇原慕寿祺、靖远范振绪、临洮张维、天水冯国瑞、甘谷李恭、临夏张思温等陇右鸿儒的赞誉。民国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尊称他为“陇南人才”,著名文史学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逵夫教授评价他“人品和学问相统一,诗歌作品反映了他胸怀人民的高洁品格”,他的老师陈晋三、文县最后一届进士之一说“我文不及定山”[4]。作为当时陇上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韩定山及其诗文在当时就受到重视。我们今天对他进行系统研究将更有意义。

韩定山所代表的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群体,是一群致力于保存自己人文血脉的人,是一群“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践行者。他们以道德文章而闻名。千百年来,他们在甘肃留下了或远或近的身影,在地球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他们在甘肃被称为陇上学人。

(一)出身书香,品格高尚

韩定山一生勤于学习,五岁开始学习。这是受了韩家祖上的影响,甚至受了他爷爷张继福的影响。据家谱记载,韩家在嘉靖年间迁入县城,万历年间以教授为学生。这说明祖先初到文县时,生活贫困,但从未停止学习。韩定山的影响力更多的来自张继福。韩定山5岁时在张继福私立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张继福待人宽厚平和,清贫自律,一生不易为人道。他很少骂自己的学生,遇到难题也总是很有说服力。张继福的性格直接影响了韩定山的成长。后来参军当官的机会太多,他却放弃了。他一生热爱教育,平易近人,教学孜孜不倦,回报落后。上门求教的人总是被热情接待,这样一来来的人就心满意足了,再也不会拒绝。他天生对教学感兴趣。晚年以“兵主翁”勉励自己。

(二)存古学堂,革命思想悄然传播

在中国各地,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新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建立古代学派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但更多的似乎是为了抵制革命思潮。在众多的存古学校中,最早的一所建于光绪三十三年的湖北。由于官方身份,存古学校经费相对较好,不仅聘请了一批知识渊博的老师,还给予毕业生良好的待遇。当时还挺吸引人的。据说第二年,江苏古校开学时,顾颉刚、王伯祥、叶圣陶去参加考试,都失败了。后来顾颉刚先生说,当时他去学校是为了几个先生的头衔。甘肃的古学也很厉害,由刘二坤主持。韩定山后来回忆说,古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极其复杂,包括义、考据、修辞等课程,以及《易经》《宋元研究案例》《古代词语》《经史杂抄》《六经纲要》《顾日语知识录》等课程[5]。此外还有礼仪、音乐、射击、科举、书籍、数学等课程,有些比较难。有些课程的老师,今天随便选一门,都是教授级别的。但是有些课程不仅学生听起来难,老师讲起来更难。自然历史课讲义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自然历史教材。这位老师似乎不太懂动物学或植物学。他们在《康熙字典》中寻找答案。可惜这个答案总是似是而非。说起“蜘蛛”就解释为“知义之人”,然后,就引申扩展了。课程虽然重要,但新闻更重要。学生们更关心时局和具有新思想的东西。学堂内老师讲新闻,学生也讲新闻。邹容、章炳麟的《革命军》《昌言报》以及《民报》《荡虏丛书》等刊物,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有些学生为了读书甚至通宵不睡觉[6]。在进步书籍感染下,不少学生悄悄加入了革命党,这样,学堂也渐渐地失去创办之初的目的。

1911年冬,韩定山、陈从达、田国玺回到文县,组织英年会,并在天水与黄阅书信往来。后来,黄阅发动了周琴起义。1912年,他加入了联盟。不久,龙源之地爆发了战争。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他经历了各种可怕的事情。兰州街上,一个很饿的孩子抓起一块饼就跑,他自然跑不过做饼的。师傅很生气,追上孩子扇了几个饼,孩子还是把饼塞进嘴里,没有感觉到痛苦。韩定山感叹饥寒逼人。他写了首诗《攫饼儿》。在韩定山的诗里,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这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教书育人为己任,淡泊名利

韩定山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主,却放弃了很多事业机会。曾任团副司令员、财务部部长、少将秘书长、教育局局长。1947年留在兰州大学,在法律系教中文。1948年,韩定山从陕西城固接到程海焕的加急电报,要求他帮助被捕的共产党员罗全碧。他试图与省政府秘书长丁联系,要求从轻处罚。罗逃往兰州,一天深夜,罗找到了韩定山,韩定山给了他40大洋,罗悄悄回到了家。

1949年夏,马步芳邀请在兰州大学任教的韩定山做辅导员,韩定山拒绝了。有军事经验的韩定山早就预见到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学生不被国民党军队利用,他偷偷要求省教育厅提前放假。他雇了几辆大车,把文县的学生都拉回来,保护了不少学生。1956年,省长邓宝珊邀请他到文县参加公路通车仪式并讲话。这次他把家里所有的书都捐了一万多册给国家,受到了省长邓宝珊的表彰。人们说所有的钱都是作为藏书花掉的。韩定山拥有数千册书籍,最终捐赠给了国家。刚解放时,他把家里所有的地契、器皿、余粮都捐给了国家。

四、定山先生精神与思想

自明清以来,尤其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甘肃文化名人辈出。自古被看作是荒僻之地的西北边地,涌现了一批卓然不群的文化大家,邢澍、安维峻、刘尔炘等著述丰厚的大家已为陇人国人熟知。但是在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研究的陇上饱学之士,他们在文史哲等领域都取得不俗成绩,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时至今天依然是甘肃地域文化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定山先生的家族先长人才辈出,他从小接受家学影响,培养出传统士人知识情感,对亲人、乡党、国家怀有深厚情感。对待亲人谆谆教诲、任劳任怨。对待乡党积极提携后辈,四处奔走筹建学堂,重视家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对待国家他分析时事、以己之长报效军旅或涉政事,均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在奉养家庭公事繁杂之下,他仍旧孜孜好学、笔耕不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将全部家产捐献给政府,他高尚的人格精神对我们今天陇右文化的建设是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力的。

定山先生的思想、见解在当时走在时代前沿,甚至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迪。他认为作为政治人物,要以为学之道、人情物理为第一,“不达人情物理者,即不可以言政”,心怀仁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他同时积极学习、接受新思想,肯定新文化。关于民主也有独到见解,认为美国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有民主,是因为民众有良好的民主自由诉求,同时也是有华盛顿之类的英杰,两者缺一不可。而我们这个民族惯于专制统治,民主思想缺乏民众基础,建设民主之路必定艰辛。这些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民主建设依然有启示作用,让我们重视民众的思想教育、民主的智慧启迪。无奈世事弄人,先生的学术著述大多散佚消亡,但其所存作品中表现出对历史、时事、社会,尤其是对我们陇右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刻见解,仍难掩其光。

定山先生除与当时陇右鸿儒相互唱和诗文探讨学术之外,与吴佩孚、马步芳、杜月笙、邓宝珊、杨巨川、邓隆、水梓等政要名人也常有交往。吴佩孚激赏先生才学情思,以“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相赠。他与时任省长邓宝珊私交甚好,邓宝珊称赞先生:“陇上道德文章除鸿汀外,就你老一人而已。”文县国道通车邓宝珊亲临典礼现场,实为先生私人情谊相邀成行。研究先生和这些名人政要的交往对研究甘肃近现代历史,研究吴佩孚、邓宝珊、张广建等人都是有意义的。

五、定山先生作品研究

定山先生著述甚丰,有《长春楼诗草》《长春楼文草》《长春楼读书录》《阴平国考》《文县香旧传》《修志私议》《彷徨》《更生集》《甘肃百家姓》等[4]。其文有昌黎遗风,语法严谨,笔法鲜明,气势恢宏,一蹴而就。其诗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或醉心往事,情节生动传神;或者感人时事,互相嘲讽,边唱边哭,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文娇燃犀,就像一支历史的笔。

定山先生诗歌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用典,信手拈来、伸缩自如,毫不牵强。本课题将对其诗歌内容首先从文字上进行解读,从而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进而分析探讨定山先生的文化思想与艺术特点。定山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为友人、同道之作所写之序、少量墓志铭、祭文、为乡党所写简单个人传记、家族史传、书信、时事评论等,作品皆短小。这些内容短小的序、墓志铭、人物传记,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先生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想、学术思想都融汇其中。本课题就要通过研究,从这些各自独立短小的文章中全面充分地分析先生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

定山先生所著《李商隐诗注》《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录》《兰州市名胜古迹概述》《甘肃百年大志》,诗集《彷徨集》《更生集》等均散佚消失[8]。现存系统作品有三部,分别是《阴平国考》《阴平耆旧传》《毛主席诗词辑注》。

《阴平国考》对阴平名称,阴平道、阴平郡、阴平国的沿革,阴平国的疆域范围、境内民族进行了细致考订,梳理了从杨广香建立阴平国到杨法深之时国家灭亡,共五世四十二年的世系。這部作品是近代阴平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今人涉此领域,所用材料基本就是先生所述,只是重新做一梳理。阴平国所涉疆域包含茶马古道路线,茶马古道是“一带一路”项目中涉及的,所以对《阴平国考》内容、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研究,就不仅仅具有了学术价值还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阴平耆旧传》或涉名流、或及白丁,甚而为妇女做传。从中反映出先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9]。他不以地位贫富学识对人分高下定评价。他从一个人的个人品行、道德情操出发看待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女性的肯定与赞扬。不以无功业而轻视女性对家庭社会的付出,他对妇女任劳任怨、勤勉持家,极尽赞颂,这是该书最富有思想精华所在,即便今日也依然闪耀着平等民主尊重女性的思想光辉。

《毛主席诗词辑注》2018年12月经先生嫡孙韩甦毅重新校订再次出版发行。这部作品先生广泛阅读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各家的说解文章,阅读心得,再斟酌取最合理的解释,因当时政治使先生往往不自专于自己的见解而归之为他人之功。《辑注》对每首作品尽可能弄清时代背景及相关事件,这对当时的历史研究也是有意义的。赵逵夫先生在序中评价这本书说:“总之,我以为这本书即使在成书近五十年的今天,仍然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定山先生写的书叫“辑注”,把全诗与其合理的解释联系起来,汇集了各种叙事和解释的意义。另一方面,因为毛泽东主席的诗是要解释的,说在某些观点上不敢自以为是,虽然很多地方以前没有人谈过,或者正在讨论,而且联系起来,整体上有不和谐的脉络,先生全部搜集史料或其他相关书籍,都是以客观材料为推论,却不归属于自己的理解思维。这是君子谦让,也是当时的整体政治气候。

首先,这本书吸收了当时出版的毛泽东诗歌的研究成果和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综合”的作用,而臧克家等诗人和学者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了个人经历的差异。《辑注》一书中说是“收集各种报刊发表的解释材料,无论是单章、单句的论述,还是整套剧本的全文,采用文字理顺,符合写作历史,符合写作语义的语言,编成一系列注释”。也是为了方便读者,本书不采用摘抄、摘记原文的方法,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避免了不同家庭之间的重复和难以衔接,避免了大与小的矛盾,使之简单通顺。同时,全书虽然汇集了各家的理论,但在各家之中,也考虑尽可能遵从当时权威学者的理论,而不是不关注一个案例。例如《辑注》中说:“主要由郭沫若、张迪华等解释,有时也收集佛教徒、萧涤非、安奇等同志的作品,也考虑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体会[10]。这显示了定山先生在学术上的眼光和谨慎态度。

其次,在接触每一部作品的时候,尽可能把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搞清楚。对文章的评论和评论,很多都只停留在文字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除了郭沫若先生等一些学者的相关论文,很少有对时代背景进行全面论述的。这本书,正如《辑注》所说,“根据所写的年代,彻底检查当时的革命历史,以便从研究的客观情况中了解主席的思想和感情。”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原话的把握比一般只在文字上理解的要精确一些。

第三,每首诗都按词在句子上做标记,同时按韵进行分支。句末有和声押韵词,押韵词后括号内标注“韵”,叶云后括号内标注“叶”。到目前为止,毛泽东诗集的批注已经有几十个版本了,看来除了这一首,每个首都都没有见过格律诗。这样,一般读者至少可以了解相关诗歌的格律形式,认识到除了内容原因和艺术表现原因之外的格律因素。

完整的文体,虽然只是关于思想和内容的感受,或者只是对背景的大致介绍和其中疑难词语的大致解释,却更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深入理解。每首诗后,第一个是“格律”,先介绍格律和词的来源(如果同一首诗或同一首诗后出现的词,请参考某篇文章),第二个是“史实”,说明与作品有关的背景和历史事件。这首诗写于1925年秋天。这一次前后的历史事实是,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主席从广州回到湖南,从事组织农民的工作。一九二五年上半年,组织了三十多个农会,领导农民同湖南军阀赵衡体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那年冬天,他因为受赵恒惕压迫,再次离开湖南。造词之作,正在领导农民斗争中。这是引言的背景,极其简短。下面一段说:1913年至1918年,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1915年,袁世凯准备窃国称帝,主席发反袁小册子,大受鼓舞。新民学会成立于1917年,1918年4月正式成立,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雪赞等参加。五四运动爆发后,主席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扬马克思主义,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模仿俄国,进行革命[11]。今年年底,他带领群众展开了一场赶走张的运动。后期回忆过去,就是回忆这些革命运动。这是对相关史实的说明,概括、详细、全面。是历史学家的笔,对整个文字的理解会大大加深,而不是字面上的漂浮。

另外,由于诗歌作品简洁含蓄,受规则、句式、字数等限制,省略了连词、介词等一些虚词,句子比较紧凑或者语序颠倒,不像散文那样容易理解,而且书中还对句子中具体提到的一些词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读者可以透彻地理解原文,而不会模糊不清,知道其大意,也无法用文字解释清楚[12]。但也都是要言不烦,一语破的,使人豁然贯通,而无一句多余的话。

《释义》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大意”,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和各层的表现,第二层是“目的语”,翻译原白话。写作的这两个部分不容易做好。20世纪60年代,有一些书籍对毛泽东的诗歌进行注释和解释,但许多人以个人的理解谈论他们的经历,那些有感情的人经常驰骋他们的想象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似乎没有基于原始的近词的解释翻译[13]。难点在于原著中的任何难点都是无法避免的,诗人构思和遣词造句的精妙都要体现出来,没有高才能是很难做到的。

2009年春,甘肃文史研究馆《陇上文藏》文史工程项目启动,此项目旨在充分挖掘和展示我省丰富的文化底蕴,保护珍贵的历史典藏。借此契机,陇南籍学者韩定山的诗文得以被搜集整理[7]。西北师范大学漆子扬教授参与《陇上文藏》编纂工作,对韩定山的诗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在他的努力下《韓定山诗文校释》成书发行。这部著作是韩定山研究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问世,陇原文化又拾一颗遗珠,为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漆子扬教授所作《韩定山诗文校释》对定山先生所存作品做了极为全面的整理、分类、校正、注释。在有限条件下编订了“韩定山先生年谱”,这对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在此基础上陆续写过几篇关于先生的短文随笔及其论文。2018年定山先生嫡孙韩甦毅重新整理校订了先生另一部作品《毛主席诗词辑注》出版刊行,这是对定山先生研究的一大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先生的研究再没有后续展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尤其是对定山先生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本课题就是将全面系统地研究定山先生及其作品,从而弥补欠缺。

如前所述,由于各种原因,定山先生的作品,尤其是系统的作品,大多是零散的。在仔细阅读他的诗歌的基础上,从细节上总结他的学术和文化思想。有必要对定山先生的文化思想进行系统的介绍。通过总结他对国家和世界的認识,分析历史现实,我们对定山先生的认识是全面的、立体的。通过对定山先生的作品研究,总结其艺术特色,重新解读其作品,使其作品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去研究他,进而以这种方式研究更多的本土作家,而不仅仅是收集整理他们的作品。总而言之,定山先生的文化学术思想和高尚人格魅力对甘肃文化尤其是陇南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阿平.试析甘肃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丝路文化”书写价值[J].大众文艺,2020(20):20-21.

〔2〕陈学仕.论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和甘肃生态文学创作[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76-80.

〔3〕吴婧雯.甘肃小说创作面面观——试从甘肃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说起[J].国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4):81-83.

〔4〕王齐虎.甘肃陇东红色民间文学研究——以民间皮影戏为例[J].丝绸之路,2019(04):81-82.

〔5〕Min Wen.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rview group of national literature magazine enters Lintao, Gansu [J]. National literature, 2019 (07): 209-210.

〔6〕张文静.“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44-48.

〔7〕“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掠影[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129.

〔8〕金生翠,王源.甘肃当代文学的影响力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12-17.

〔9〕赵逵夫.20世纪60年代一部有价值的毛泽东诗词译注——韩定山先生《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辑注》序[J].档案,2016(01):54-56.

〔10〕张向东.关注学术前沿,凸显栏目特色——《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近五年(2006~2010)论文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9(06):144-149.

〔11〕Wu Fuhui, Shao Ningning. Modern literature: discipline history and future trend --an interview with Mr. Wu Fuhui [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6 (01): 27-33.

〔12〕小农.陇上耆宿韩定山[N].甘肃日报,2020-06-10(006).

〔13〕李宛.兰州举办现代文学第二期暑假讲习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1):304-306.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study of ding-shan, it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Gansu Cultural Exchange base, help the formation of new cultural pattern of Gansu, and promote the local culture of Gansu. Mr. Dingshan is a man ahead of his time. His old school has a deep foundation, but his though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s ahead of time. He loves his hometown, cares for his family, has profound cultur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noble character, and has lofty ideals. He was engaged in education in the army and made a positive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his hometown of Longnan. Mr. Shan's poems are concise in language, strict in rhythm, sincere in feeling, profound in description and vivid in image. His articles were sincere and impassioned, often lyrical in narrative, broad in subject matter and profound in meaning, reflecting the social outlook of the time. The similarity with poetry lies in the extensive use of allusions in the tex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 word without source"is very prominent in some works. Mr. Dingshan's cultural academic thought and Noble Personality charm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ansu culture, especially Longnan culture. This research can promote the tourism and cultural cause of Longnan, and is of great value to cultivate the noble moral character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Longnan an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of Longnan.

Keywords: Gansu; Modern Scholar; Han Dingshan

猜你喜欢

甘肃
The Italian's prosperous career in China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大美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