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建设探索

2022-02-14金枚

摘 要:本文用资源包的研究思路讨论语言学概论课程多方位的思政元素。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包括四个资源: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的课程培养目标资源包、语言学概论教材思政元素发掘路径资源包、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资源包和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课程考核与评价资源包。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

中圖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1-0114-05

学术界关于某一课程资源包的研究大概有50余篇文献,其中有5个是硕士学位论文,其余的都是论文;从学科属性上看,约70%是理科类的,约30%是文科类的。在这些文献里,资源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作者根据其课程研究需要而自行界定课程资源包的内涵与外延,但可以明确的是:“包”是集合体、备用库的意思,资源包就是关于某一课程的各种类型教学资源的集合体、备用库。

本文讨论的资源包是关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资源包,属于某一课程的某一方面的资源包,研究范围更为狭小。本文这样界定“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即关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资源的集合体、备用库。本文用资源包的研究思路讨论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大纲的具体体现、思政元素融入的教案及课堂教学环节、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四个资源包: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的课程培养目标资源包、语言学概论教材思政元素发掘路径资源包、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资源包和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课程考核与评价资源包。

一、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的课程培养目标资源包

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的课程培养目标资源包由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及其依据组成。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为指导,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与文字的关系等语言学基础理论问题,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汉语言研究和教学人才。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语言学概论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使思政元素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严谨规范地选择多媒体视听资料以及正面向上的语料用例,力图维护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努力使思政元素在课堂上与教学内容无缝融合,实现专业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做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依据

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目标有三个依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5月)。

二、语言学概论教材思政元素发掘路径资源包

赤峰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长期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全书内容共十大部分,包括一个序言和九章节。思政元素的教学点首先可从教材《导言》深掘,还可从专业课蕴涵的民族精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辩证法及专业品质中发掘,即便在思政元素稀缺处仍可发掘自然科学的思维品质。本教材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着手发掘。

(一)教材《导言》是深掘思政元素的肥沃土壤

《导言》提纲挈领介绍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分类等入门常识,这部分是深入开掘思政元素的肥沃土壤。教材开篇就介绍语言学研究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思政元素发掘点,强调印度的梵语、希腊(罗马)的拉丁语早被历史淘汰而不尚存了,但汉语乃至中国在历史上多遭磨难却长存不灭,这强韧的生命力何在?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导言》这部分谈及语言学研究,教师一般要拓展介绍语言学流派,对比分析国内外语言学研究水平,让学生意识到国内语言学的研究水平在很多方面还较落后,从而激发学生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竞争意识,以及为国拼搏的家国情怀。

(二)从专业课蕴涵的民族精神中发掘思政元素

第四章《语法》会讲到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汉语短语结构、句子结构与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的主要组合规则无外乎主谓、动宾、偏正、动补及联合这五种结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强调这是汉语简单的原因,我们不能总对外国人说汉语难——声调难、汉字难等,教师应强调这些汉语简单的教学点,以降低外国人汉语学习太难的情绪,以便更好地推广汉语,这也是中国语言自信的源泉所在之一。

第六章《文字》讲到世界上古老而完整的文字体系有四个——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的甲骨文。在此需引入思政元素——为什么只有汉语言文字体系沿用至今?汉字基本适应汉语的特点,汉字的跨古今性以及超方言性,是汉字延绵长存的根本原因。且历史上汉字对于汉文化的统一乃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起了重要作用。汉字编码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汉字更有信心要长期停留在方块字阶段而不被科技发展淘汰。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内在源泉!

(三)从专业课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掘思政元素

教师应善于从专业课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掘思政元素。例如第四章“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这节充分表达了语言平等观。不同语言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语法规则都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无非是语法手段不同或多少而已。因此语法不能分优劣高低,学生应树立语言平等观。

教师还强调“语言也不应分難易”的语言观。比如中国人学俄语这样的形态语言的语法一开始会觉得很难,但记住形态规则后,越学越简单。外国人学汉语语法一开始觉得简单,但越学越难,因为语法简单就意味着词法难。正确的语言观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四)从专业课蕴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发掘思政元素

教材阐述的语言学原理多次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第五章把词汇区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词汇的核心部分,是最常用的那部分词汇。学习一种语言首先要学习它的基本词汇,掌握了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第七章讲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是社会、人际交流,这个外部驱动力原因不管怎样巨大,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相制约与影响才是决定语言演变的内在根本原因。这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根本而外因是变化条件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第七章讲语言演变的特点之一是渐变性,这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交际要求语言稳定,社会变化中的交际又要求语言变化,因此语言演变只能稳中求变——渐变。这表现出量变质变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诸如此类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自然学科的教材中常有体现。

(五)从专业课蕴涵的专业品质发掘思政元素

第六章《文字》讲到很多语言要素的标准,例如《汉语拼音方案》(1958)、《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等。任何行业要发展只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才能健康规范地发展。教师必须把标准的专业理念引入课程思政。

(六)教材思政元素稀缺处发掘自然科学的思维品质

教材第一、二、三、九章几乎都是客观表述语言学理论,思政元素稀缺,但这四章表现出共同特点——能体现出语言学概论这门人文科学课程也具有自然科学的课程属性,具有跨学科性质。例如第一章在两大语言功能中,语言的社会功能因其约定性表现出人文科学属性,而思维功能因其逻辑性表现出自然科学属性;第二章在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体现约定性而表现出人文科学属性,而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体现规则性而表现出自然科学属性;第三章语音的研究视角,语音学侧重自然属性的方法论视角,音系学侧重社会属性的方法论视角;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语言演变中的类推作用因其规则性而表现出自然科学属性,强势与例外因其非规则性而表现人文科学属性等等。

教师从中可挖掘其自然科学课程属性——系统观的宏观视角,这是这些章节最突出的思政元素。第二章语言符号的系统观念体现为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每一个阶层的单位可以互相组合成更大一级的单位,这样一级一级按一定的规则层层组合,形成一个语言系统。第三章语音的系统观突出表现为汉语音位聚合群理论:音位系统的主流是双向聚合——音位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特点,这是汉语音位系统性的体现。第七章认为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尤其是语音,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所以在某种外部社会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发生系统演变而分化为亲属语言。社会方言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语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就是由系统差别与非系统差别引起的。第九章认为语言系统演变的系统性特征在语音系统演变上尤其表现突出,成系列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导致整个音位系统的演变。

一般来说,专业课的研究均要有系统观的宏观视角,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在整体关系中才能准确考查个体的变化发展规律。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资源包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资源包由以下四个资源包组成。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例句资源包

语言学概论是讲授语言学基本理论的学科,课堂教学经常要举出各种语料来例证语言学理论,教师可借机进行思政渗透,筛选正面向上、严谨规范的例句语料,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人生理念。

第五章讲到词义派生,教师可用举例子的方式解释“隐喻”,例如说起“铁”,大家马上想起“铁棍”“铁锤”“铁铲”这些坚硬的东西,我们还可以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有铁的纪律”,“铁”的这两个意义之间有相似之处,这就叫隐语的意义派生方式。再比如,讲到句子焦点的标示手段之一的句法形式,汉语用“是……的”句式,教师可造句:“独立自主的中国是伟大的共产党缔造的”;英语用“It is…that…”句式:“It is the great Communist Party that created our independent China”。这些教学例句是语言学概论课堂随时可用的思政方式。教师要把一些正能量、美感强、思政色彩强的教学例句积累起来,组成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例句资源包,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无缝对接、渗透无痕,润物无声,做到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的融合统一。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语言研究事例资源包

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会讲到很多语言研究的案例,教师要把这些案例的研究故事讲给学生听,把课程思政带入课堂。第三章介绍“层次分析法”,这种句法成分分析法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结构主义奠基之作《语言论》里创造的分析英语句子的方法,被北京大学朱德熙教授引入汉语的句法分析,给汉语句法分析引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教师有必要介绍这种句法成分分析方法的由来,启发学生引进借鉴西方先进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事实的必要性。第九章会讲到历史比较法,这种方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从而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体得以说明。通过方言的比较,就能为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教材举出汉语的“纳”“擦”“百”三个入声字加以说明。教师有必要强调这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在其著名专著《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国外学者用国外研究方法进行汉语研究,其研究结论正好和记录中古音系统的韵书分类一致。

如此这些研究事例可组成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的语言研究事例资源包。西学中用是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思维品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拓展资源包

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某个教学点而引发课程思政。例如《导言》部分谈及语言学研究,教师可借此拓展增添语言学流派及其研究特点的教学内容,比照西方的语言学流派,应特别强调中国学术界语言学研究的弱点,汉语研究虽有重视汉语语言事实并注重借鉴引进国外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传统,但基于汉语事实的语言原创理论建设不够。缺乏理论的学科定然不是坚挺的学科,原创理论的发展建设是当前语言学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之一,并由此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章讲到“语法范畴”的最后,强调语法范畴必须要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汉语缺乏形态,因此也就没有语法范畴。教师在此可提出问题:汉语究竟有没有语法范畴?引出南开大学马庆珠在其专著《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中的深入思考:汉语虽然没有词形变化表现的显性语法范畴,却有诸多的隐性的语义语法范畴。所以语法范畴既可以是像英语那样的由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的语法范畴,还可以是像汉语这样的隐性的语义语法范畴。因此《语言学纲要》教材第104页的概念界定“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叫作语法范畴”是欠妥当的。

通过某个教学点而增添引发的课程思政内容构成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拓展资源包。

四、语言学概论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资源包

为适应赤峰学院过程化考试改革需要,本课程考核方式及课程思政评价做如下设计。

(一)《语言学纲要》考核(包括课程思政的成绩占比)资源包

1.考核形式:过程化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2.具体说明:

(1)本课程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过程化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过程化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平时成绩:由课程思政(占30%)、课堂笔记(占20%)、上课考勤(占20%)、课堂表现(占30%)综合评定。

(3)过程化考试:过程化小论文(2篇,成绩占总成绩的20%,至少一篇是关于课程思政的),过程化考试(1次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

(4)期末考试与过程化闭卷考试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等题型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成绩占比不少于15%。

(二)《语言学纲要》课程思政考试出题与评价样例资源包

《语言学纲要》课程思政考试出题与评价样例资源包由以下三个样例组成。

1.《语言学纲要》课程思政考试题型及评价样例

《语言学纲要》课程思政融入期末考试和过程化考试的题型可以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样例如下:

(1)填空题课程思政考试及评价样例

世界上古老而完整的意音文字体系有四个,沿用至今是(   )。(答案:汉字)

这道填空题强调:在世界上古老而完整的意音文字体系——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的甲骨文中,为什么唯有汉字延绵长存?以此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

(2)选择题课程思政考试及评价样例

杂居状态的两种民族语言,最终哪一种语言能够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不是由(  )决定的。

A.经济 B.文化 C.人口 D.政治(答案是D)

这道题考核语言替换理论:在语言替换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军事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经济、文化、人口上是否占优势,才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从而能引发思考:我们国家选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民族交际工具是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3)判断题课程思政考试及评价样例

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相制约与影响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答案:正确)

这道判断题考查语言演变原理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变化的普遍原理。

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社会、人际交流,这个外部驱动力原因不管怎样巨大,必须通过内因——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相制约与影响而起作用。

(4)名词解释课程思政考试及评价样例

中华民族共同语

这题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简答题、问答题课程思政考试及评价样例

参照唯物辩证法,理论阐述语言演变的原因。

这道题考两个唯物辩证理论。一是内因外因理论:语言演变的原因虽然是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强大外部驱动力引发的,但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个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关系与影响决定语言的发展。二是系统观:一个系统是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影响的动态平衡,一个要素变化,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其他因素就會重新调整相互的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语言某一要素内部的局部变化,往往会引起语言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连锁反应。

2.平时课堂讨论课程思政样例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随时把课程思政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例如——

汉语分“四呼”的声韵配合规律怎样体现语音的系统观特征?

本文以上四个大资源包组成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不仅对于本课程涵盖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也为项目的后续论文《人文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案例教学资源包开发探索》和《自然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案例教学资源包开发探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较翔实的个案研究。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360A08-07-2020-0015-1.2020.

〔3〕金枚.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21(10).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金枚.关于“语法范畴”概念的界定[J].汉字文化,2015(03).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ulti-fac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with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e resource package.The resource pack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ncludes four resource packages ,that is,the resource package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the resource package of the exploring path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xtbook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the resource packag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and the resource package of the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Resource Pac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