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古代民族考

2022-02-14孙国军

关键词:多元一体赤峰

孙国军

摘 要:内蒙古赤峰市是多民族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民族,如商族、山戎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契丹族、库莫奚族、霫族、女真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和汉族等,以上诸族对赤峰地区的文明形成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赤峰地区古代民族的发展历史,充分证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赤峰;古代民族;多元一体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1-0001-10

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诸多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使赤峰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民族群落也为赤峰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共同书写了赤峰地区丰富灿烂的历史。其中,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都曾建立起强大的地方政权,从而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各民族的交汇和融合、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拟对赤峰古代诸民族的大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一、东胡族系诸族

东胡族系诸族主要为游牧民族,是对赤峰地区影响相对较大的一个族系,自东胡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至蒙古族建立元代大一统的政权,东胡族系诸族对赤峰地区的开发、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胡族 东胡族是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百有余戎”中的一支。西周初年,东胡族居住于燕的正北方,其发祥地在今赤峰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东胡”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逸周书·王会解》中有“东胡黄罴,山戎戎菽”的记载。据今人考证,东胡族在商初便已在商王朝的北方活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出土了大量东胡族人的墓葬。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仅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宁城县等地发现的东胡族文化遗址就达300余处。在宁城南山根和小黑石沟遗址的石椁墓葬中,出土了數百件青铜器,说明赤峰南部老哈河流域是东胡族活动的中心地带。战国初期,东胡族逐渐强盛起来,曾打败燕国,并迫使燕国将秦开留在东胡作“人质”。后来秦开回到燕国并率兵北击东胡族,东胡族向北退却千余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前221年),东胡族更为强大,依势向西邻匈奴族索取阏氏(匈奴单于妻子)及千里马,进而占据了匈奴与东胡之间(今克什克腾旗以西地带)千余里的“欧脱”之地。但西汉元年(前206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兵一举击败东胡,从此东胡族的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奴隶。

东胡族是游牧民族,其活动地域以今赤峰为中心,包括朝阳、锦州大小凌河流域的辽西地带。《东胡史》一书描绘东胡族有骑士之风:“头戴铜盔,腰悬铜镞弓矢,一手持盾,一手执戈或执双侧曲刃青铜短剑,身上还佩戴环首铜刀、双虺纠结形或其他形状的饰具,骑马善射,纠纠有英气。”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既有曲刃,亦有直刃。直刃剑的存在说明东胡早期文化显然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狗、牛、羊、鹿、马、兔等,其中以猪和狗数量最多,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发达,同时兼有狩猎。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锄、铲为主,说明当时的农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从东胡族活动地区出土的当时的各国货币看,东胡与中原的经济交往也较为频繁。

乌桓族 《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乌桓,又作“乌丸”,东胡语为“红”。《魏书》中也提到,乌桓族和鲜卑族均为东胡族后裔。史家多从《蒙古游牧记》认定,乌桓山具体地点为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左旗东北部乌兰坝。匈奴族于汉中期被击败退居漠北以后,乌桓族降于汉,汉朝在上谷郡设立了护乌桓校尉,逐渐把乌桓族人南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相当于今天的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和大小凌河流域的广大土地。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牙帐建于柳城)率员朝贡,汉“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东汉末年,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成联盟,以辽西乌桓首领蹋顿为盟主,“总撮三郡”,摆脱了汉朝控制而自立。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杀蹋顿于柳城,乌桓族灭,其部众“万余落(户)”移居内地。魏晋之后,一部分乌桓族人逐渐被汉族同化,另一部分最初加入鲜卑族,与鲜卑族融合,而后随鲜卑族汉化而被汉族同化。

乌桓族以游牧狩猎为生,兼营农业。《后汉书·乌桓传》对于乌桓习俗有相应记载:“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乌桓族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丧葬以肥犬并死者乘马及衣物送之,“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乌桓山)”,并有“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之俗。另外,乌桓族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妇女“剌纬作文绣,织氀毼”。乌桓族无文字,“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与中原王朝相比,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鲜卑族 鲜卑族是古代北方东胡系民族之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汉初东胡族被匈奴族击败后,其中一支逃避于大兴安岭的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右中旗),以此得名。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人,乌桓族南迁,鲜卑族也移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尽占乌桓故地”。公元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后随着匈奴族的分裂,鲜卑族逐渐摆脱匈奴族人的控制。北匈奴迁往中亚,鲜卑族趁势吞并匈奴之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桓帝时(146—166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崛起,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统帅鲜卑东西各部。檀石槐死后联盟解体。到三国曹魏时,轲比能部(小种鲜卑)再次崛起,其联盟分三部,赤峰地区属宇文鲜卑。宇文鲜卑族出匈奴(即十余万匈奴自号鲜卑者),首领宇文莫圭,牙帐建于紫蒙川。东晋建元二年(334年),紫蒙川为前燕慕容就攻占,宇文莫圭退居西拉木伦河以北。东晋时期鲜卑族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政权,尤以北魏政权最盛。

鲜卑族以游牧射猎为生,逐水草而居,兼事农业。习俗与乌桓族同,独姑娘婚前婚后留发不同。乌桓姑娘髡发,出嫁前始留发;而鲜卑姑娘留发,出嫁时始髡发。《后汉书·鲜卑传》记载:“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最初,鲜卑族人信仰巫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西进,逐渐加深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推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最终成为鲜卑族主要的宗教信仰。

契丹族 契丹族早期居住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族源有“青牛”“白马”之说,实为东胡系,是鲜卑族的一支。

三国曹魏时(233-237年),“小种鲜卑”部酋轲比能被幽州刺史王雄杀害后,宇文与库莫奚两个部落一起游牧。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宇文部被慕容皝击败,两部“分背”,宇文部逃至西拉木伦河以北,自号“契丹”。契丹由“青牛”“白马”两个小部落发展成悉万丹、阿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羽真侯、吐六于八部,服于突厥。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其部众,归附唐朝。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正式在契丹驻地设松漠都督府,管辖今赤峰、通辽一带。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此后契丹对唐时附时叛。至唐末,唐朝软弱无力,对边疆失去控制,于是契丹进一步强盛。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大贺氏最后一个首领李邵固被杀,契丹联盟主权转入遥辇氏之手。痕德堇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痕德可汗死后,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可汗的选立转入耶律氏家族。唐天祐四年(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弃唐自建政权,国号“契丹”,后为“辽”。至保大五年(1125年)辽政权灭亡又200余年,契丹族在赤峰地区活动共730余年,是赤峰地区繁衍活動时间最长的一个民族。

契丹族联盟内部实行双头首长选举制,即联盟酋长、夷离堇均通过氏族部落选举产生,但联盟酋长先只限于大贺氏,后只限于遥辇氏,其他氏族不得当选。及至午阻可汗时,部落选举被个别显贵或某一家族内部选举所取代。契丹族建立政权时,联盟已由八部发展到十部,各部酋长称“大人”,每部有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大贺氏及遥辇氏有兵四千三百余人。联盟盟约规定:凡征调兵马对外攻战,各部必须会齐,统一行动;至于狩猎,各部可以单独行动。各部有时也相互残杀,攻战不已,说明各部均有其独立性。

契丹族为是游牧民族。随寒暑追逐水草,经营畜牧业,居无常处,以毡帐为室。同时,渔猎在社会经济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辽史·食货志》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至午阻可汗时,农业及纺织、冶铁、煮盐等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从“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的大范围游牧转向分营为部,各有分地的小范围移动游牧。“分营为部”就是大部内以一定族系、聚居区或一个畜牧、农耕单位,划分为一个小部落(一村或一社),游牧、渔猎或生产都在自己的小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界限。这些小部落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辽史·兵卫志》概括为“凡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畋渔为生。”

辽时,赤峰地区全境属于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是辽政权的都城,中京大定府是最大的陪都,两者都是辽政权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这一时期,赤峰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库莫奚族 奚族与契丹族同源于鲜卑宇文部。奚族早期受到鲜卑宇文部的控制,相对弱小。东晋建元二年,鲜卑慕容部击败鲜卑宇文部﹐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分为契丹族与奚族。关于奚族和契丹族的发祥地,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奚族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契丹族则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族与契丹族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

唐初,奚族与契丹族同时降唐。因从征有功,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奚族驻地(今宁城县大明镇一带)设饶乐都督府,以酋长可度为右领军兼饶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姓李。唐代中期,突厥族强盛。为了安定东北边境,唐对奚族实行“怀柔”政策。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以固安、东光等公主下嫁奚族首领,并“赏赐累万”,然奚族对唐与突厥族之间亦是时叛时附。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唐将张仲武在征讨奚族叛乱中,烧毁奚族人帐落(户)20万。以每帐5口计,时奚族人口不下百万,其部落实力可想而知。

唐末,契丹族兴起,奚族逐步被契丹族兼并,当时奚族分为五部。辽天赞二年(92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又给其增一部,号称“六部奚”(各部均是在奚联盟当过酋长的贵族后裔)。奚族对辽政权也有功劳,辽兵四部中,奚为一部(另三部为契丹、汉、渤海)。辽统和二十年(1002年),奚王府将其牙帐之地进献给辽,辽回赐金币,并在其地建起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县大明镇),此后,辽政权的经济政治中心从辽上京移至辽中京。

奚族以游牧为生。由于其主要活动地点在燕山以北,接近中原,受汉族影响较深,其经济生活和生产关系变化也较大。首先是由游牧经济转向半农半牧,最后以“定居农业为主”。11世纪中期宋出使辽的使臣苏颂在其《后使辽诗·牛山道中》写道:“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冈。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甚茫茫。”可见,当时奚族人除了经营畜牧业外,亦从事农业耕作。另一种变化是奚地有了房屋。宋人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指出:“奚、渤海……其民皆屋居,无瓦者墁上,或苫以桦木之皮。”

辽亡后,奚族的一支在头人回离保带领下移至今锦州及其以北一带,建“奚国皇帝”,称东奚,仅存5个月即被金灭掉;另一支迁妫州(今北京怀来县)称西奚,后融于汉族。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赤峰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赤峰中骥新能源建设年产24万吨液氨等项目
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高校思政课“多元一体”学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标识的法制探讨
多元“玉成”一体
“多元一体”视阈下的文化互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