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招安与宋江的忠义思想

2022-02-13师子康

雨露风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宋江水浒传

摘要:本文以《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在坚持宋江是忠义的化身这个前提下,论述其忠义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社会“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本文以招安为背景,把宋江一生分为“上山之前”“上山时期”“招安时期”三个阶段,依次解析其思想中忠义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矛盾发展。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尽忠报国

接受招安是宋江等梁山好汉的必然选择,被逼上梁山后的主动下山是他们事业的重要转折,通过接受招安来尽忠报国是宋江忠义思想的关键。宋江忠义思想中忠与义的交锋和融合,都是围绕封建社会尽忠报国这个中心展开的。

一、招安的关键是宋江

宋江和梁山好汉选择接受招安的主因在于可以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即宋江可以通过招安实现其尽忠报国的人生理想,而众好汉也可实现封妻荫子的人生梦想。授受招安后,宋江从自身忠与义的矛盾和纠纷中理出一条线索来,以江湖之义为旗帜招纳人才,通过以义尽忠来发展壮大力量,为朝廷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保国力量,进而实现保境安民。在平辽征腊的过程中以忠统义、以忠化义,实现尽忠报国、忠义双全的人生理想。在客观上也满足了其他好汉们通过边功“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的向往。因此以接受招安为途径,让梁山好汉走上一条尽忠报国的路,主要是由宋江这个形象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水浒中108位英雄出身于各行各业,又和农民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人生目标上各不相同,又集中体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功利化。作为忠义化身的宋江要找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艰难。接受招安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是宋江努力追求忠义双全、尽忠报国而协调各方利益后的最佳举措。

招安政策其实也是得到了多数梁山好汉认可的,梁山上无人明确说接受招安是背叛和投降,一些认为晁宋之间存在架空或者反目的说法都是有待商榷的。小说中,史进找王进是为“寻得师父,也要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杨志也常想在“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宋江劝武松“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可见,“封妻荫子”的实惠吸引着每一个普通人努力打拼。宋江的义气固然让人感动,但更重要的是宋江给大家许诺:“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因此这些人应该都拥护招安,招安是洗清身份、风光下山的唯一道路。

事实上,北宋招安之风盛行。宋江主张接受招安既符合时代特色,又符合小说的忠义主题。况且“《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1],这都可看出作者是忠义的价值取向之下安排故事发展的,这就表明水浒反映的忠义,就是忠君爱国。“梁山义军的接受招安,是领袖人物‘忠义思想的必然归宿;是众头领追求自身价值实现与人格纯正的合规律性的结局”。[2]以忠统义、以忠化义,走到尽头的结果是因忠废义、以忠害义,形成了梁山的悲剧。

二、宋江的忠义思想

宋江是“忠义的代言人”“忠义的化身”,他内心忠与义的交锋是从“放晁”开始的。以接受招安报国为背景,纵观宋江一生忠义情结,可把宋江对忠和义的态度划分为:仗义轻忠、尽忠轻义、以义尽忠、以忠统义、以忠化义和以忠害义等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大概以时间为序分布在宋江的上山之前、上山之后和接受招安时期等三个阶段。

(一)上山之前——从仗义轻忠到尽忠轻义

仗义轻忠是指宋江在客观事实上为江湖之义放下作为国家臣子的职守,直至铤而走险反上梁山,公开和朝廷为敌的行为;尽忠轻义是指宋江受忠君爱国思想的主导,在客观上形成的为朝廷利益而放弃江湖义气的行为。宋江上山前的忠义斗争有一个突出的反复过程,就是先从仗义轻忠到尽忠轻义,又从尽忠轻义返回仗义轻忠。这个反复的过程是宋江主观思想斗争的体现。

“放晁”是宋江忠义思想斗争的开始,意味着此时主导宋江思想的观念是仗义轻忠,但此时的轻忠并不是坚决的反忠、背忠,只能认为是宋江更多地倾向于江湖义气,当尽忠不违背仗义时,他还会尽忠。然而,忠、義毕竟是一对矛盾,宋江“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忠义兼收,传统儒家的意识惯性又使他不能兼容”[3],与下层人物的广泛结交使他形成了重义的意识,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忠君的道德品质。宋江的这种人生经历从本质上决定了他是忠、义的矛盾统一体,他的性格时刻都在忠、义的撕扯中分裂,又在分裂中揉合,他似乎总是看不到忠和义在本质上的不相容。

小说用“放晁”这个极端事件来突出宋江的仗义行为,并通过晁宋深厚的兄弟友情来弘扬江湖弟兄的仁义情怀。但是宋江仗义轻忠的思想有过反复,这个反复真实体现了宋江性格的复杂和情感的丰富,也说明宋江对忠和义的取舍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权衡才做出的。浔阳楼醉酒后所作诗词打破了宋江忠、义的平衡,这一次他真的上了山,此后无论他主观情感如何,在客观上则是仗义轻忠的,他用血染浔阳江口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上山时期。

(二)上山时期——变以义尽忠为以忠统义

从表面上看,此时宋江思想中忠和义的关系比较稳定,基本都处在仗义轻忠的状态下。然而正是这一时期,宋江关于忠、义的思考最剧烈、最重大。宋江在主观上先后经历仗义轻忠、以义尽忠、以忠统义等阶段,并且由于宋江对尽忠报国思想的执着坚守,埋下了以忠害义的伏笔。误题反诗后宋江聚义梁山,成了事实上的造反派,但他并不愿意踏踏实实地造反。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自幼学儒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使他无法为了义气彻底弃忠。不久后宋江就机缘巧合得到了九天玄女的约见并赐书,这使他牢固树立了“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的人生理想。

宋江以义尽忠的方式正是准确把握了江湖英雄对于义的直接诉求,他以“义”的方式尽忠,在客观上表现出了对义的重视和强调,在主观上则满足了自己对忠的尊重和向往,从长远角度考虑又为大家实现各自的理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江在理性上坚持忠大于义,情感上则认可义大于忠,他一边坚守着冰冷无情的忠,一边沉浸于真挚感人的义。对于梁山好汉之间这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江湖义气,冯文楼教授烛照无遗:

“义”既是他们举奉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人格,又是维系他们的精神纽带,评判是非的价值尺度。此即所谓“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交情浑似股肚,义气真同骨肉。”传统之“义”的激发力、感召力和凝聚力,通由他们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正是由于群雄凡事以“义”马首是瞻,才使得宋江在梁山上能够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及时雨”宋江终于因江湖声誉极大而“坐了第一把椅子”。在尽忠报国思想的鼓舞下,任职当天,宋头领就要求大家“一同替天行道”,提出“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忠义堂的出现标志着宋江尽忠报国思想的公开化,梁山在宋江领导下从以义尽忠过渡到了以忠统义,这个过渡调整了梁山和宋江的忠义思想中忠与义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忠的思想从此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宋江的权宜之计。他对忠、义固然都有深挚的感情,但随着不断理性的思考,他内心逐渐坚定了“忠”的主体地位。他迫切希望用正常的方式去尽忠报国,只有接受招安才会使得他像一个正常的国家臣子一样去尽忠报国,而接受招安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义的背离,放弃义去得到忠,这个代价宋江难以接受,于是他想到了“以忠化义”,用一种和平过渡的方式来调和忠、义的矛盾。

(三)招安时期——从以忠化义到以忠害义

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义”前冠“忠”,用忠限制义的价值取向,“完成了一般伦理向政治伦理、游侠文化向正统文化的靠拢与演变”,实现了梁山人格的文化整合。他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子,通过以义尽忠和以忠统义的做法,实现了从草莽英雄到忠臣义士的转变。宋江开始站在国家的角度重新审视梁山的队伍,接受招安后让他更有信心去思考梁山的未来。宋江在招安时期写的词一首: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满江红》

这首词标志着宋江开始对以义尽忠的思路进行调整,逐渐考虑用以忠化义的做法来整合人心,这个转变直到招安实现而彻底结束。他的初衷是为大家设计一条以接受招安为方式、以尽忠为国为目的、以封妻荫子为回报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全忠仗义,既包含了他对兄弟高情厚义,又透射着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从忠义的角度来看,宋江此时若置民族大义和国家大事不顾,继续占山造反,或者与外敌勾结颠覆宋朝政权,将会遗臭万年。况且北宋治下的百姓对于这个国家毕竟是认可和拥护的,辽、金、西夏等国入侵是不得民心的残暴行为,支持宋王朝是民心所向,扯旗造反只会乱上加乱,只有接受招安才能实现梁山弟兄心中所想,所以,接受招安是全忠保义的良方,是封妻荫子的捷径,是尽忠报国的要求。

宋江在接受招安后把并用“顺天”“护国”两面红旗替代“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从以忠统义调整为以忠化义。他的尽忠报国虽然实现了,但是他的“义”却落了空,经他改造发展的“义”已失去了江湖之义的本质,变成了披着“义”的“忠”。接受招安后的梁山好汉在现实中连连碰壁,面对朝廷无忠臣义士立足之地的窘境,宋江抱着死而后已的决心和报国无门的遗憾饮酒殉国,他用死捍卫了自己“忠臣义士”的形象。他身上的忠被升华放大,实现了理想,而以李逵、吴用、花荣为代表的群雄则以死尽义,他们却死得可惜,因为群雄封妻荫子、“做个下半世快乐”的理想落空了。

小说主观上所要表达的尽忠报国之人似乎只涉及宋江,宋江是忠的化身,他用“耿耿孤忠”守卫着气息奄奄的大宋朝。宋江的赤胆忠心“四海无人识”,梁山群雄不理解他,朝廷皇帝不放心他,权奸贪官不放过他,他只能以死来证明自己的忠义,他的死既是性格使然,亦是社会使然。宋江的忠是愚忠、孤忠,他有国难投、有家难奔的命运为人们演出了一幕崇高的悲剧。

三、结语

本文结合《水浒传》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問题进行了粗略探讨,通过分析宋江忠、义思想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矛盾消长、演进,探讨宋江在忠、义之间的痛苦抉择,宋江所追求的个人理想正是与国家命运密切相连的尽忠报国。进而说明尽忠报国的追求是这一人物的主要特征。

作者简介:师子康(200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林晖.江湖社会与封建正统社会伦理意识之冲突 ——宋江忠义观再探[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3):47-49.

猜你喜欢

宋江水浒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