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之涣《凉州词》诗句释疑及意境表达

2022-02-13孙晓枫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玉门关凉州黄沙

孙晓枫

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脍炙人口,章太炎称之为“绝句之最”,玉门关也由此出名。而在唐朝诗词中流传作品不多(六首)的王之涣,也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两首佳作流芳千古。而今中国大地上,稍有文化修养的人都听说过这两首诗,不光是因为它们的魅力,更因为它们是小学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目,其影响力之深远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给人们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受。但是,一句极其优美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的争论,数百年来“骚人搁笔费评章”(卢钺《雪梅》),有不少解释和异文。

目前,对《凉州词》的争论有几点:第一,主要的争论集中在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第二,次要的疑义是“春光不度玉门关”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度”与“渡”之辨;第三,目前流行的对诗意的解释是否是作者的本意;第四,对《凉州词》中的玉门关确切地址的考证及与诗词的关联。

首先,《凉州词》寥寥数语描写了唐代玉门关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和人文风貌及作者的视觉情怀。王之涣以优美委婉的情调表达了一种对边关将士的敬畏和同情,以此为基点去诠释王之涣的诗句,就不难理解诗的本意和字句的更改了。

目前,正规刊物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准。例如,《唐诗鉴赏大全》《唐诗三百首》、中小学语文课本、儿童读物和网络搜索。其根据是《集异记》中“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令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限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少数派的观点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例如,北京大学盛大林的《王之涣〈凉州词〉异文考辨》中的摘要:“王之涣七绝《凉州词》的异文很多。‘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之争备受关注,而‘春风不度与‘春光不度以及诗题和作者之异却鲜有论及。通过对多达37种文献、50个版本的查证,尤其是对同一文献的多版本比较,对《凉州词》进行了全面的考辨,而且校了前人论文论著中的一些讹误。综合考虑意境、版本等各种因素,《凉州词》的几处异文应该取‘黄沙‘直上和‘春光‘不度。”黄沙、孤城相对成文,相互贯穿,为出塞忧愁烘托气氛。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是王之涣的原句不错,如果西出西域边关,首先闯入眼帘的是荒莽戈壁的黄沙,如唐朝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笔者认为,王之涣之所以写了《凉州词》,是因为他熟悉玉门关的环境,诗境中仿佛看到他站在玉门关的城头上眺望远方,面对的也是戈壁无边的茫茫黄沙。诗句中应该首选“黄沙”。但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搭配不妥。不管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沙远上”,诗句意境的表达都比较单薄。譬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用词贴切,柳枝轻盈直上,意境丰满。而戈壁滩刮沙尘暴时是铺天盖地的,有一种迅雷不及掩耳和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如果站在城头,就看不到“一片孤城万仞山”了,也没法听羌笛了,躲都来不及了。要么是龙卷风往别处刮,才能看到“黄沙直上白云间”,有点儿隔岸观火的味道。可以这样写:“黄沙直杀白云间,不见孤城万仞山,将士百战破金甲,风尘不没玉门关。”一股凄凉肃杀不屈的气氛。但从作者用词“黄沙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站位基点在玉门关。

北京大学盛大林的《王之涣〈凉州词〉异文考辨》中所提:“而‘春风不度与‘春光不度以及诗题和作者之异却鲜有论及。”及“度”与“渡”哪个是原版,我想也不必咬文嚼字,应该是作者都斟酌过,拿捏不定过,出现了几个版本,“春风”的版本有动感,有点儿拟人化的手法,喜得老百姓的传诵,一定得到诗人们的一致认可。也就是现在的“千古传唱”正式流传版本。《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两句,前一句写虚景,后一句写实景。例如,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写实景,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场景呼应,一片肃杀的西域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和“断肠人在天涯”呼应,此虚景是断肠人思念的故乡。这是用对比法烘托地理环境气候的反差,反映沦落在天涯的人的失落和孤寂。看着一片荒漠凄凉的场景,在夕阳下,牵着匹饥饿的瘦马,冒着干冷的风沿着古道西去,被贬戍边的人想起远去的故乡,不由得断肠痛哭。《凉州词》的作者也是想着故乡的黄河(暗喻皇廷)遥不可及,而今守卫在孤冷荒漠的边塞,千仞大山压抑在心上,悲怨的心情向谁诉说?前两句的搭配合情合理,情景交融,同时与后面两句上下贯通融合。

笔者赞成目前出版的王之涣《凉州词》版本,但对其解释有异议,认为多数的解释不是出自作者的本意,主要是个人的站位不同,视角不同,那么解释就南辕北辙了。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解释有:纵目望去,黄河从遥远的白云缭绕之处奔流而来,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有一座孤城,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这两句描写戍地的环境,气象阔大,笔力雄健,可以看作是诗人遥望西北边塞引发的想象。首句“黄河”与“白云”一壮一闲,交相辉映,富有色调美。滔滔黄河从白云深处流泻而出,意境宏阔,反映了作者面对边塞的豪迈情绪。有的本子把此句作“黄河直上白云间”或“黄沙远上白云间”。次句“一片”与“万仞”相对比,突出了城的孤危和山的高峻,一个“孤”字进一步强调了戍地环境的艰险和偏僻,在行文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戍边将士战斗和生活的关心上来,为下文的议论抒情进行了铺垫。看此解释,关键的问题来了,一个是唐代的玉门关在哪里?作者是站在哪里吟作的?也就是王之涣的视角基点在哪里?朝哪里看?是朝西望还是朝东看?这是关键。作者的视觉定位影响着整个诗词的想象和解释。譬如,“上去下来”和“下去上来”的使用就由你的站位而定。例如,同样描写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站在山外遥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宋朝的苏轼《题西林壁》是身处山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时王之涣是站在哪里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凉州词》作于兰州,主要的依据是兰州临黄河据“崔嵬的皋兰山”,才有此情此景,他以兰州此景朝西望玉门关,有点儿一景两用的意思。据考证,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城下有条疏勒河,是可以联想到黄河的。注意的是,玉门关离黄河“十万八千里”,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域,多沿渭河,溯黄河上游,只有经兰州方向有一小段,黄河是经兰州后即向南拐入刘家峡方向,一路向南远上源头。出西域者自兰州起将远离黄河,一路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千里大戈壁,历经数月才能抵达玉门关,一路饱经黄沙风尘。如果按解释者的意思,黄河远处奔腾而来,溯黄河渐行渐远,遥望玉门关,词意不达境,前面还有渭河挡着,要忽略,后面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在横隔,视觉上還需跳跃过去。作者对西域通道熟悉,荒漠干旱,风沙连天,望不到边关,不可能有那种视觉感悟。按上述解释,就算是作者站在西安城里,遥望着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的玉门关,也只能看到是“一座孤城”,不可能是“一片”的,这有视觉的偏差,而且也不能听到羌笛呜鸣。意境上解释词意,上下不能联想,不贯通。而作者当时写“黄沙直上”时的视角绝对不是向西遥望。

笔者对《凉州词》的解释理解是这样的:整个字句应该上下贯通,意境相连。这样,作者就应该身在玉门关。所有的目光都以玉门关为基点。而且,作者的身份也应该是汉人,应该是戍边的关中汉子,中原子弟。意境以前朝三国的《空城计》借鉴:“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城外一条滚滚的疏勒河(臆想到黄河),南据巍峨的祁连山,戈壁黄沙远漫天际,苦辛的生活和“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油然而生,站在城头,遥望东方,仿佛一条奔腾不息的黄河渐渐远去,慢慢升腾到天际边的白云间。我的故乡,我的亲人,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潼关来,我沿渭河去,过了黄河走入长长戈壁滩,多远才到玉门关?远方那黄河的方向是我向往的地方,是朝廷的方向,戍边将士何时能返故乡?东方的黄河,那是一种幻觉,一种向往,是那么虚无缥缈如在天庭,一派大漠荒沙中浮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海市蜃楼。回过神来,真实看到的是一大片的城郭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滩上,连着万仞高山。家乡和皇廷离得太远,远去白云之上。“一片”就是一大片的意思。据考证,汉代的玉门关是长条状分布,有长城相连,“玉门关”这一名字的来源也和丝绸之路有關,当时这条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沟通之路开通以后,玉门关作为商贸必经之地变得十分热闹。满大街都是牵着骆驼的西域商人,还有来来往往的中原商队。并且,西域的玉石经由此地源源不断被送进中原,因此这个地方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玉门关”,其在唐代东迁后的形制应该和汉代相仿,虽也是前后不着边的孤城,也应该有汉代一样的规模,有长城相连,片状分布,既有戍边将士驻防,也有边关衙役收税交易,还有商贾贸易、住宿娱乐,以及物资的补充,不是一小座孤城。“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作者描绘的实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刊物解释基本上符合作者本意。羌笛代表了玉门关的风土人情,是西域风情和中原文化交融的写照。中原人用羌笛吹起了忧郁悲伤的曲调,埋怨西出阳关后的寸草不生、荒凉孤僻的环境和春天的沙尘暴,怀念绿色盎然的故乡春光。中原人以随处可见的杨柳抒发感情,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加六九,河边见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果玉门关将士在冬春时节吟唱这首小时候的歌,憧憬柳树发芽,春天到来,是否会泪流满面?所以,“杨柳”与“春光”在词意上是贯通的。“春光不度玉门关”虽然没有“春风”好听,也是达意的,可能是修改前的原作。清朝左宗棠对《凉州词》有深刻的理解和启发,所以西域就有了“左公柳”。清朝阳昌浚《左公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所以,柳树和《折杨柳》曲调都对戍边的军心有极大的影响。“不度”,可解释为不跨过,也可解释为达不到,度量不到,也有“不渡玉门关”版本,笔者认为“度”比“渡”好理解,湿润的季风吹不过也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影响了西域的气候环境和植被,也影响到边关将士的生存环境和士气。“渡”字大都牵扯到河,有浮在水上向前去的感觉,腾空过水就要飞渡了,如“飞渡黄河”,不大有“度河”的字眼。“度”的解释因境而定,有多种解释,可编一首“度”字歌:“天马行空度阴山,通天河渡无底船。宰相撑船叫大度,菩提超度是苦禅。”笔者认为,其中用“度”字词意比较贴切。

对《凉州词》理解应围绕一个字“忧”,对环境的忧和暗喻对朝廷的忧。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按此理解,“春风不度”与“远上白云间”相呼应,皇帝离得太远,远离万里之外恩泽不及。清朝重臣左宗棠西征前就注意了这个“忧”字,抬棺随军,广植杨柳,告知官兵皇廷的决心和恩泽百姓,稳定军心,开赴玉门关以西,平叛西域,开拓疆土,成就了“左公柳”的佳话。

猜你喜欢

玉门关凉州黄沙
最爱凉州面皮子
用乡愁敲打城门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凉州词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凉州词
黄沙当中寻阳关
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