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祖常交游诗中的儒者情怀

2022-02-13彭丽娟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交游孝悌儒学

彭丽娟

在元代多教并存的时代背景之下,马祖常对儒学的追求矢志不渝,使其家族的儒化历程完美收官。他希望达成以儒治国的宏大愿望,故将推崇仁政、重視农业的治国理论和注重孝悌、遵守礼节的教化之学巧妙地融汇在他的交游诗中。这不仅表现了他心系黎元的君子品格与矢志报国的碧血丹心,也展现了他修身立德、正心笃志的教化原则。可见,马祖常不愧为一位醇然儒者。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出身基督教世家,却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他曾在其碑志文中盛赞孔子:“学必有所师,师莫若圣,圣莫若孔子。”他也为善用儒士的世祖皇帝写下颂赞:“世祖皇帝立极作则,人文宣明,登用儒臣,躬亲讲学。”可见其对儒学的信仰很坚定。

马祖常作为“中原硕儒”,与当时的众多文士交往密切。当代著名学者杨镰曾推测与马祖常交往是当时的社会时尚。云峰也在《民族文化交融与元代诗歌研究》中谈及其社会交往,表明“马祖常以他的学识和社会影响力,与当时的文人、官员有广泛的交往”。交游诗的创作便是他们之间互动往来的主要方式。交游诗,即“在某种特定场合或者对某个特定对象展开的以交流或者交友为目的诗歌创作”(李毛毛《盛唐交游诗研究》)。在此定义下,对马祖常的802首诗歌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可知其交游诗共有328首,占其诗歌总量的41%。可见,交游诗是马祖常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这些诗歌中,渗透着马祖常强烈的崇儒意识,折射出了诗人作为“中原硕儒”的儒者情怀。

一、马祖常儒化的背景

透过马祖常“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壮游八十韵》)的学经态度,可见其对儒道的推重。本为西域少数民族的他舍弃基督而事儒,有着多重因素影响。元代对儒学的逐渐重视、其祖上对儒道的改奉,以及他个人的交游经历分别成了他儒化的时代背景、家族背景和个人背景,共同促成了他对儒学的坚定信仰。

(一)所处时代对儒学的推崇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马祖常对儒学的推崇,与当时所处的元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元代统治者为崇武尚勇的蒙古族,起初与儒家思想并不相合,因此在成吉思汗时期有“九儒十丐”之说。窝阔台汗继位后对推崇儒学的耶律楚材极为重视,开始接受他的建议,任用儒士。忽必烈更与儒士交往密切,在处理国政之时也时常寻求儒士的建议,对儒家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史》记载他隆重尊礼孔子,修造孔庙,翻译和学习儒家经籍。其中兴学校之举,影响至巨。儒家思想在忽必烈时期已全然成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此后成宗、武宗等元代帝王都延续了忽必烈以儒治国的传统,礼遇儒士,重视儒教。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更使得儒学播扬上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祖常不得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延祐开科取士的第二年便参加了科举。梁启超曾说:“元代讲经史之学,多流衍自朱子,其成就亦可观。其所为诗文亦皆卓有渊源,有传绪可寻。”(钱穆《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马祖常在其交游诗中也多次表明了对统治者以儒治国的称颂,处处可寻到儒家的印记,如“仁风初煦煦,化日自迟迟”(《应制寿王少传》)二句便称颂了帝王的如风恩泽,对其德政表示赞美。

(二)马氏家族思想的转变

马祖常祖上本信仰基督教,为聂思脱里派教徒,居于西域。至其一世祖和禄罙思“始来中国”,后其家族成员逐渐接受中原思想并趋向儒化。有关马氏家族儒化的开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至今仍有颇多争议:何兆吉认为,马庆祥定汉姓、汉名等改变西域传统的行为体现了其华化并改奉儒学的态度,故提出马祖常四世祖马庆祥就有转向儒学的倾向;陈垣依据马祖常、许有壬所撰的碑文内容,认为马氏家族的儒化始于马祖常曾祖月和乃,张沛之、秦琰也持这样的观点;周双利认为,马氏家族的儒化“始于马祖常之父马润”。总之,由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可知马祖常祖上已有了儒化的倾向及对儒学的实践。马祖常门生苏天爵曾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称马氏家族“皆事华学,号称衣冠望族”(苏天爵《元故资德大夫御史中垂马文贞公墓志铭》),“华学”即儒学,可知马氏家族因推崇儒学而名声高扬。马祖常也曾在《故礼部尚书马公神道碑铭》中称赞其祖辈对儒家思想的精通,显现了他对此自豪的态度:“我曾祖尚书……世非出于中国,而学问文献,过于邹鲁之士。”在其家族崇儒文化的熏陶中,马祖常逐渐成长,对儒学的信仰也逐渐坚定。经过马氏家族循序渐进的思想转变,到马祖常时儒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正如袁桷在《漳州路同知马君神道碑》述及马氏儒化时所言:“至祖常乃大以肆也。”元文宗皇帝也赞扬他“中原硕儒唯祖常”。综上所述,马祖常由基督到儒家的思想转变不是突变的,而与马氏家族的影响密不可分。

(三)马祖常个人的交游经历

马祖常少而好学,天资聪颖,在未冠之时就敢于对蜀儒张公发出质问,“质以经史疑义数十”(《元史》)。成年后,他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创作水平,成为当时文坛的重镇,地位极高。马祖常延续了马氏家族爱好交游的传统,人际交往十分广泛。其中,他偏爱与儒士交往,曾赞赏儒士为“儒臣文藻剧,陇表勒高阡”(《送周南翁待制》)。因其思想信仰方面的一致性,马祖常与众多儒术同道达成了密切的交往,如王继学、王仪伯、虞集、许有壬、贡奎、王守诚、巙巙等等。马祖常也写了颇多与儒士的交游诗,有送别、酬唱、赠寄等题材,如《寄王继学待制》《送贡仲章学士》等。在与儒士的交往中,马祖常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体悟,也更坚定了信仰儒学的决心。

元代统治者虽推崇儒家,但也并不排斥佛、道等家,因此在元代出现了多教并存的局面。在多教并存的时代影响下,马祖常也无法避免与佛、道、玄等多元思想进行接触。马祖常个人并不排斥与僧人、道士等人进行交往,其交游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予僧、道的。但若细读马祖常涉及佛、道等其他思想的交游诗,即会发现此类诗歌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诗人对儒家的认同。例如,《祝丹阳祠武当》一诗本是与丹阳道人交游之作,而诗人却以“延祐天子圣明主,万岁千秋作风雨”两句歌咏了朝政之盛、君主之明,蕴含着自己强烈的儒家入世之意;《蜀道士归儒》一诗更是体现了马祖常“要近东家问六经”的崇儒倾向。在与其他宗派成员进行交往的诗作中,马祖常也常常夹杂着敷衍应酬式的歌颂,如《送可升法师祠武当山》中有“山神驱黑虎,真侣耀朱蛇”两句,将道士的地位与山神相并列,称其可以“耀朱蛇”,恭维之意明显。其他派别成员对儒学的认同,也是马祖常与其交游的基础。元代玄学儒学化,玄教道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有遵循儒道的倾向。曾昭南曾指出,玄教“以儒学化色彩的浓厚为其又一特征”。马祖常存有7首与玄教道士吴全节的交游诗作,可见其交往颇深,而吴全节较深的儒学根底也必然成为沟通二人思想的契合点,搭建了二人友好交往的桥梁。

二、心系黎元,碧血丹心

马祖常不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读,还看重儒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效用。而这效用首先就体现在他治国安邦、濟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他曾在《次韵王参议寄上京胡安常诸公》其三中表达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儒效理论,“讲臣白首求儒效,宰属丹衷体圣心”,即使鬓发斑白也不移匡世救民之心,可见其坚守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之学。通过交游诗的创作,马祖常常把自己“经世致用”的儒家政治理论传达出来,表现了他心系黎元的君子品格与矢志报国的碧血丹心,这主要体现在推行仁政、重视农业两个方面。

(一)仁政:忧民思磐折

孟子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仁”之学说,在政治方面对其进行推进,提出了“仁政”的主张。“仁政”,即在政治上施行王道:上级官员要站在下级官员的立场进行考虑,贯彻“君为臣纲”之原则;上至帝王,下至地方官员都要亲民、爱民,以民为本。

马祖常对仁政的推崇,与其父马润对他的教导与熏陶是分不开的。公元1301年,马润任光州州尹,遂携马祖常定居光州。马润以文学为官,实行仁政,上任后减赋税,开学校,所辖之处百姓安,农业兴。马祖常对父亲的仁政行为耳濡目染,十分钦佩。在《寄六弟元德宰束鹿》中,他回忆了父亲为官的清廉,“亲复当官清,昼坐寘宴豆”,并以此教导六弟要像父亲一样“县政书考功,同去听山溜”,心系百姓,以民为本。

马祖常一生中游历了大江南北,见识过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贫苦,渴求通过仁政达成“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在其交游诗中,常蕴含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表现出强烈的写实精神。在送别袁桷的《送袁伯长归浙东二首》中,他以“忍见”一词形容“行过青齐野”时看到的景象:在土地兼并政策下,青齐野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伤病灾民遭到抓捕,“翁姑累带索,跟胫无完肤”,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百姓屡遭磨难的同情,以及自己对此无能为力的愧疚与无奈。《鄢陵别南客》本为送别友人之诗,着力描写别离,但在其中仍旧可见出马祖常深厚的仁政思想。诗人以“溱洧波清多草树,百年生聚尚绳枢”二句描绘了溱洧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适宜从事农耕的溱洧地区却杂草丛生,百年以来在此生活繁衍、辛勤劳动的百姓现在仍过着贫苦的生活。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同情,蕴含诗人对社会的不满,由此扩展了诗的境界。

马祖常的仁政思想并不局限于自身,也在交游诗中勉励为官的友人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在“八州多疲氓,豪吏争控拳”(《送别李彦方副之官》)的社会现实之下,马祖常表达了对李彦方赴任后打击贪官污吏、作出好的政绩的恳切希望。他也告诫赴任于宝地陕县的李元章要“忧民思磐折,去国想宫悬”(《送李元章之陕县》),关心百姓疾苦,不忘朝廷所托。在《送邵从圣官临淮》其三中,他也期盼邵从圣学习前圣的治国法则,“翰林多故事,君末弃书囊”。对为官之人施行仁政的功绩,马祖常也多有赞扬。在《光山县尹孔凝道作县有声乡人为图》一诗中,马祖常肯定了孔凝道治理光山县的功绩。孔凝道关心农事活动,生活清贫,贴近民众,是马祖常肯定的廉洁尽职的官员。在《与巙巙子山郎中》一诗中,马祖常描绘了儒生巙巙为民祈雨的场景,表现了巙巙一心为民的德行,蕴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意。

(二)重农:始旦荷畚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在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极为重视农业,认为事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孟子在其游说国君的言论中、在其诗文中,都常常渗透着他的农本思想。孟子游说梁惠王时曾说:“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他认为,能够“制民之产”的国君才是贤明国君,其中“产”意为农业生产。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对农业的重视,但他也认为从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可见此国家的政治、经济及道德的发展状况。孔子的弟子子路治蒲邑三年,孔子过蒲邑时对其三次称颂,原因之一为:“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马氏家族根在西域,本从事游牧业,自第三代以后开始逐渐转向种植业,这与马氏家族的内迁有关,至马祖常一代受中原农耕文化熏陶已颇深,由此,唤起了马祖常重农爱农的品格,有“庶矣新田殖,疲民得无饥”(《观耕者有言》)的愿望,这也成了他交游诗中表现的重要内容。入仕前,马祖常曾亲事农耕。在《田居二诗寄元参议》其一中,诗人描写了自己的农耕生活,“敢辞劳作苦,但愿精力强”,荷锄理庄稼但不觉勤劳,只希望拥有强劲的精神和力量。入仕后,他也依旧怀念着自己的田园生活。在《题简天壁画山水》中,马祖常表现了其“脱去赐带系芒屐,著书五车刻苔壁”的爱农之心。对各地区的农牧状况,他也表现出格外的关心。在《送徐敦礼之榆任》一诗中,马祖常就描绘了榆次“南亩多时黍稷收”的种植情况,可见其心怀国家,重视农业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上作出的贡献。马祖常重农爱农的品格,也是其儒者情怀的突出表现。

三、修身立德,正心笃志

儒家提倡教化,注重对人民道德修养的培育。章太炎曾说:“儒者之业,在修己治人,以此教人,而不以此为至。”元代儒学思想引于朱子,理学蓬勃发展,故统治者对人民的“内圣”之学重视尤甚。马祖常也受此影响,渴望以孝悌忠信之道教育民众,让百姓恪守礼法,坚守节操。

(一)孝悌:匡章或乃孝

孝悌是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论语·学而》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的出发点。《说文解字》中,“孝”指“善事父母者”,“悌”指“善兄弟也”。而儒家之孝悌内涵更为深广,孝可拓展到孝长者、亲戚;悌也有亲朋友义。在经历过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之后,至元时,“孝悌”也带上了更浓重的政治意味。提倡孝悌之道是马祖常儒者情怀的重要体现。《中国通史》记载他曾向国君建言:“国族及诸部既诵习圣贤之书,当敬事诸母,以敦厚人伦。”可见他对孝悌之道的高扬。

在生活中,马祖常将孝悌奉为准则。他早年丧母,由父亲马润抚养长大,对父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其父别世后,他心中常怀悲痛,在赠予六弟的《寄六弟元德宰束鹿》一诗中,就蕴含着其“不幸亲弃予,万里汝扶柩”的丧父之痛。他亦亲手足兄弟,不仅常写诗予兄弟,如《送四弟元学南归》,也常在诗中表现兄弟之间“楚树思题叶,淮僧忆借航”(《赠里人别因寄守祖义祖烈》)的相互思念之情。父母离世后,作为长子的他也承担起了照顾、教导弟弟们的责任。

马祖常个人不仅恪守孝悌之道,也常在交游诗中赞扬躬行孝道者。在《题米孝廉诗卷》中,诗人用“仲子或乃廉,匡章或乃孝”两句赞颂了米孝廉推行孝道的德行;在《赠庐州黄孝子》中,诗人用“我家淮水上,孝义夙多闻”两句表达了对推行孝道的自豪;在《翰林书佐杜元美义戏采堂》一诗中,诗人以事亲孝的老莱子为比照对象,用“终惭老莱子,欲语复籧篨”两句称颂了“孝友”杜元美的孝行;他也曾写《赡得之庆母寿十韵》一诗予陈善,为其母祝寿,用“有母袆裁副,因儿绶结緺。高年方宴赐,偕老屡兴怀”表示对陈母高寿的祝贺,以及对陈善贴心赡养的赞颂。由上述交游诗可见他对孝悌之道的高扬。

(二)守礼:起居有礼法

《说文解字》中,“礼”被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践行宗教礼节为其本义。在儒家思想中,礼非常重要。孔子将“仁”纳入礼的范畴,曾表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认为使民众守礼立德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马祖常“习于先王之礼,而学于圣人之徒”(《光州孔子新庙碑》),对儒家之“礼”的看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其交游诗中也常对祭、祠、寿等礼节进行书写。

马祖常认为,由于百姓守礼能使社会康馨,因此国家对礼的重视常是其交游诗中传达的重要内容。在《送王参政上京奏选》其一中,马祖常以“三千礼乐尊儒术,百二山河壮帝家”二句说明了国家实行的广泛的礼乐制度;在哀悼诗《挽饶国吴公》中,他不仅以“孙联书殿列,儿侍竹宫祠”两句描绘了当时吴公葬礼上后辈的丧葬礼节,在最后还以“明王崇秩祀,敛锡待敷施”称颂了明君崇礼的治国方针。他也常在交游诗中描绘自己及友人的尊礼行为,表现了马祖常个人对礼节的遵守与看重。同友人许有壬进行群祠之时,他以“诚感将馨祀,神娱乐鼓渊”(《陪可用中议祠星于天宝宫》)两句抒发了祭祀時愉悦的内心感受。他也恳切希望元朝的官员能够遵礼,常以此勉励为官的友人。在为送别许诚夫而作的《送许诚夫太监祠海上诸神》一诗中,他以“上圣崇明祀,元臣属有文”申明了推崇“明祀”对官员教化的重要作用,以此告诫友人要为官守礼;在《秋谷平章生日》中,他也以“山河尊社稷,礼乐赖臣工”两句抒发了自己希望元朝官员尊礼的愿望。

在时代、家族及个人经历三重因素影响下,马祖常已然成为一位醇然儒者,也因深厚的儒者情怀而跻身于元代诗坛。他渴望通过推崇儒学而定国家、安百姓,这一恳切希望被他巧妙地灌注于其交游诗中。细读这类诗,我们能够体会到马祖常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及对民众教化的重视。这展现了他作为“中原硕儒”的儒者风范,不仅对元代文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促进了元代少数民族的融合。由此可见,对马祖常交游诗思想性的关注,的确是了解马祖常其人、其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交游孝悌儒学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儒学交流在路上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