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情感意蕴

2022-02-13孙倩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残夜行舟北固山

孙倩

虽然诗人王湾一生中流传下来的诗歌现存并不多,仅十首,却凭借《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而流传千古,在这首诗中充满了丰厚的情感意蕴。本文将从诗人经历、解析标题、炼字、意象等四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情感意蕴上的品析。

一、从诗人经历角度品析情感意蕴

《孟子·万章下》记载:“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种观点被后人推崇。因为诗人在诗歌中抒发出来的情感往往和他的经历、境遇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品析这首诗的情感意蕴就必须了解诗人王湾当时的经历。王湾(约693—约751),号为德。唐玄宗先天年间中进士,及第后并任荥阳县主簿,后来被举荐对《群书四部录》进行编纂。他积极入仕,生活也算是富足安稳,后来因功任洛阳尉。当时处唐朝初期,政治、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社会安定,文学上空前繁荣,思想上具有包容性,形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鲜有的开元盛世的局面。虽然王湾只为后世留传下来十余首诗歌,但是他的诗歌充分展现唐朝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从他留传下来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活及仕途现状十分满意。在盛唐时期,诗人亲身经历了大唐时代开元盛世的繁荣气象,此时的诗人才华横溢,胸中充满天下大志,饱含激情,富有为国效力的人生理想,当时诗人只有21岁,但是在他笔下有着无限壮美的大好河山。诗人刚中进士不久,他在游历吴中的旅行途中经过北固山,诗人所乘的小舟在北固山前停泊,一幅山势高峻、江面开阔的壮美景象呈现在诗人面前,这激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才使他敏锐地观察并且捕捉到海上日出时的细致变化,感受到春江潮水迎面而来的细微特征,充满艺术性地写出了时光更迭,以及新旧交替的大自然景象,创作出最能体现盛唐风骨及唐代社会气象的巅峰之作—《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赞誉,明代邢昉编辑的唐诗选集《唐风定》中曾评价此诗“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后世文人对这首诗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二、从析题角度品析情感意蕴

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属于镇江三山名胜古迹之一。立足远处眺望北固山,看似横贯于大江之上,山崖石壁高耸,婀娜多姿,又因为山势险固,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北固山。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国君萧衍到北固山游玩,他既感慨北固山的雄伟,也赞美北固山的壮观,当时就提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这几个字。

萧衍能文能武,国治清明,是一位奇才。他在位期间,梁国百姓生活富足、幸福、安宁。他既博学多才又通晓音律,尤其擅长绘画和书法。萧衍到了晚年痴迷于佛教,曾经屡次出家,却又被大臣劝回。由于信奉佛教,以致他疏于对朝政的管理,在86岁那年被侯景囚禁后致死。萧衍写下的“天下第一江山”真迹,随着岁月流逝无迹可寻。后来,南宋的书法家吴琚在游览北固山之时,重新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大字,经过清朝保存至今。

北固山海拔为55.2米,宽大约200米,以险峻著称。北固山与焦山、金山成三山鼎立之势。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雄踞北固山之顶,此处有许多三国时期的传说、史迹和遗物。游人每每至此都要以刘备在甘露寺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和历史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在多景楼内,刘备与孙尚香相会的故事虽然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却给北固山增添了历史的色彩。多景楼是在唐代建筑的,多景楼的名字取自李德裕在《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有两层,回廊四通八达,向四面望去尽是美景。游人若在多景楼上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多景楼的东面是一泻千里的江流,在万顷碧波之中又有青翠的焦山,在其西边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山、水与碧空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北固山的景色之绝美。

三国时期的孙权依托北固山修建铁瓮城。孙权执政后,把吴国都城从苏州迁到镇江。他平时居住在北固山,北固山地形险峻且易守难攻,地处南北交通咽喉,是镇守长江的战略重镇,又因孙权曾在这里打了胜仗,这一胜仗大大增强了吴国军事的力量,自此便形成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南朝时期宋国的国君刘裕也出生在此地,刘裕也曾经带领着军队英勇抵抗外族人,削平内乱,取代东晋政权,所以到过北固山的古往名人都被它的险峻和战略地位所震撼。北宋名将辛弃疾登北固山曾写下千古名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宏图伟志。年轻的诗人游览至此不由得想起这些英雄,写下斗志昂扬的诗歌,以表达自己要向这些英雄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才有了被后人称颂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千古佳句。

三、从炼字角度品析情感意蕴

下面,笔者以炼字角度品析《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情感意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在诗歌的首联就表明自己的客居身份和游历地点。这两句的正确顺序该是“青山外客路,绿水前行舟”。其中,“客路”与“行舟”相对,既写出了诗人客居在外的身份,又正好和尾聯中的羁旅思乡之情相互照应。诗人偶尔离家在外,从远处眺望到青山以外的客路时不免引起自己无限的遐想,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离家在外的旅途艰辛。这两句中“青”与“绿”从色彩的角度描绘出山、水颜色上的特点;青山高峻连绵,江水碧波荡漾,不但交代了诗人旅居将要去的方向,而且也写出了舟行江面时呈现在诗人视野中的壮美开阔的景象。在读到“行舟绿水前”时,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前”字有何意蕴呢?可不可以换成“上”字?船本来就行于江上,诗人为什么使用“前”字?联系下一联,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船定是顺风而行,给人一种有乘风破浪之感,由此可知行舟的速度一定非常迅捷,使用“前”字更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船在风浪前顺势而行的感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句中的“平”“阔”“正”“悬”这几个字用得传神。“潮平”说明当时的季节是冬末春初,冰雪融化,春潮上涨,水面上涨与江岸齐平,给人一种江水浩渺而又辽阔之感,因此才更加显得“两岸阔”,呈现出浩荡辽阔的江面之豁达气势。面对这样开阔的江景,诗人胸中激情荡漾,壮志满怀!历年来人们品味到此句时都不免要把“正”和“顺”拿来比较,风“顺”只能表明船是顺风而行,但是无法让人感受到风力大小,风虽“顺”但是过于猛烈,形容船帆就不会用平和的“悬”字,而应该是“鼓”字。船帆鼓成弧形,而风“正”才说明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这样行舟的时候才能够形成“一帆悬”的壮丽景象,非常具有表现力。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也曾说过“正”字和“悬”字相互配合,“若使斜风,则帆欹侧不似悬矣”这句正是影射出当时开元盛世的时代大背景,也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千古名句作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入”也用得极为传神,这两个字揭示出蕴含在大自然景物中的深刻生命哲理。“生”和“入”既给眼前的景象增添了动态美,又能够表达出光明新事物的到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此时诗人行舟于宽阔的江面,看到天边的微露曙光的太阳,不由得激起胸中的万千感慨。看到残夜即将殆尽之时,一轮硕大而温暖的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意识到旧年还未逝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季节的交替之際,海日于残夜中诞生,它将驱尽黑暗,而此时“春意”竟然毫不犹豫地闯入旧年,驱走寒冬。这里一“生”一“入”不仅用了拟人修辞,而且使景色更为逼真,给人以战胜困难的信心、力量和意志,还有一种鼓舞人们积极、乐观、向上地对待生活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何处”该是诗人反复思考后写出来的。我们读到此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用“何时”?这就需要区分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何时”说明现在乡书已经寄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家人能收到,给人以更多的希望;而“何处”却是表明此时乡书还没有寄出,因为不知何人何时于何地才能替他传递,所以诗人只能寄希望于“归雁”,希望“归雁”能将乡书带给亲人,这是近乎绝望的一种表达方式。“何处”一词,使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离家在外,虽然看到眼前波澜壮阔的美景会思绪万千、斗志昂扬,但是毕竟旅居在外,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四、从意象角度品析情感意蕴

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风”“一帆”“归雁”“海日”“残夜”“春”等意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青山”与“绿水”为我们勾画出连绵不绝的青山、碧绿清澈的江水,写出了舟行于江面的开阔气势;“客路”与“行舟”相对,既写出了诗人旅居在外的身份,又与尾联的盼望归雁传书的羁旅思乡之情互相映衬。“一帆”有人理解为“数帆”,如唐文学家殷璠编撰的《河岳英灵集》中就将此“一帆”理解为“数帆”。那么到底是“一帆”好还是“数帆”好呢?值得肯定的是,“一帆”更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能够突出画面的宏阔与风力的平和,很容易把人们的视野集中到这一艘小船上来,让人们感受“一帆悬”的境界,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所折射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新年与旧年交替之夜,江面上只有诗人所乘之舟的“一帆”悬于天地间,给人以天地空旷之感,这也与首联中的“客路”及尾联中“乡书”前后相呼应。

“海日”象征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既形容自己正当壮年,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又形容盛唐如海日一样充满生机;“残夜”象征着黑暗的事物;“江春”象征着新事物、新气象。读到此处人们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前半句写海,后半句又写江呢?诗人到底是在海上还是在江上?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诗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侧,从地理位置上看北固山是三面临江,而且是在长江和海的交汇之处,从远处望去好像太阳是从海上升起来的,视野上给人以江面辽阔之感,因此得出本诗中的“海”定是指“江”。为什么诗人不在句中把“海”换成“江”呢?其一,避免上下句用词重复;其二,大多数古诗词中的“海”即指“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和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的“海”都是指“江”。另外,在《唐诗三百首新注(附辑评)》中对这句的解释“海”为“江”。关于“春”的意象象征含义,有人认为这里是象征江上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是在勾勒旧年还未逝去,新春已经先至的情境;也有人将它解释成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春”的注解是“江上日早,客冬立春”。千百年来,此诗句得到了读者们的称赞。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这样评论这句:“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唐末诗人郑谷读到此句也感叹:“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明代诗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称赞“海日”这联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总之,《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通过对客路、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等意象的描摹,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开阔宏大的意境、充满朝气蓬勃的表现力,使读者读后有着无穷尽的回味感。在诗中,诗人虽然表现出一丝丝羁旅在外的乡愁,但是更多的是想表现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当然也是在极力歌颂当时的“盛唐气象”。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三段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残夜行舟北固山
沉睡的鸦
我的老表张行舟
沉睡的鸦
施宛林
——江南烟雨行舟海报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龙庆峡行舟
赵显朴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霜雪千年北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