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诗歌中的“雨”意象分析与探讨

2022-02-13董雪亮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5期
关键词:苦雨雨景王安石

董雪亮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他在北宋诗坛的诗歌创作成就卓然,自成一体。现存的王安石诗歌共有1600余首,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涉及“雨”意象的詩篇大约有120首,约占诗集的7.5%,其中将雨作为主题的诗篇大约有18首。他的诗歌中有较多描绘自然界不同形态的雨,诗人借助这些画面的描写来展现自身的情感,向外传达出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看法,具有十分高的探究价值。本文着重针对王安石诗歌中“雨”意象的内涵及意境的营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王安石诗歌中雨的意象内涵

(一)喜雨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喜爱自然景象、喜欢在雨中作诗的伟大诗人。丰富多样的雨景、充满惬意的雨景、充足的雨水都是传达诗人喜悦之情的重要载体,因此,春雨的滋润,夏雨的凉爽,秋雨的飒爽,以及冬雨的绵延,诗人都可以巧妙地将其应用到诗歌中,创造出优美的赞歌。

1.歌民丰

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然事物发展中,雨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雨能够滋润万物,使得大地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和古代农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诗人所描绘出的“雨”意象便拥有关心广大群众生活疾苦的意义。比如,诗人在《元丰行示德逢》中写道:“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在炎炎烈日之下,大片的粮田都因为炙烤而皲裂,田地干旱了很久仍然没有下雨,导致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一些农民不得已漂泊他乡,兹事体大。所以,古代上层人员积极尝试不同的祈雨方法,施行良政,从而可以感动上苍,降下充足的雨水,滋润庄稼,获得丰厚的粮食收成,改善人民的生活。王安石在大力推广新政以后,因为天时不良,在许多区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广大人民群众便将干旱原因归咎到新政上,认为其施政不良,导致上苍产生不满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群众对新政怨声载道。然而,在王安石看来,新政的实施势在必行,并坚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理念,之后“上苍”终于降下大雨,解决了人间干旱问题,进一步减弱了人民对新政的抵触情绪,使得新政能够继续开展。诗歌当中描绘了夏季云朵越积越厚,在天上翻江倒海,雷声伴随着闪电震耳欲聋,瓢泼大雨马上来临。在《元丰行示德逢》中,诗人用“夜半载雨输亭皋”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在长久干旱之下大雨即将来临的喜爱之情,同时写出了“千秋万岁与此同”的赞美之词。及时到来的倾盆大雨激发了诗人欢醉的情绪,表达出他显著的喜雨之意。另外,诗人在《后元丰行》中写道:“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在诗歌中,诗人重点描述了在雨后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从“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这句能够充分体现出诗人内心的高兴之情。事实上,从诗人对春雨的描绘来看,其中无不带有浓浓的赞颂之情,如在《日出堂上饮》中,诗人写道:“雨露饱所滋,凌云亦千秋。”另外,在《秋兴有感》中,诗人又写道:“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都借助雨来表达出皇天之恩惠。

2.对自然雨景的欣赏

在王安石的诗歌中,诗人还喜欢通过赏雨、听雨等方式,传达出自身高雅脱俗的意境与思想,向人们传达出对优雅人生的美好追求。例如,诗人在《江雨》中写道:“冥冥江雨湿黄昏……南山正绕北山云。”不仅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同时还营造出了缥缈的意境,让人们联想到细雨蒙蒙的景象。在该诗中,诗人采用“冥冥”“湿”等词展现出雨的细小和绵延不绝,同时依托于北涧与南涧的水势来展现出江南雨水的柔情。诗人把细雨、青山、白云等自然景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映衬出诗中意境,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致。

再比如,诗人在《钟山晚步》中写道:“小雨轻风落楝花……时见宜城卖酒家。”对该诗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无所事事居住在钟山,将写诗作为生活中的乐趣,以此来打发闲暇时光。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其内容十分工细,营造出轻盈娴雅的良好意境。在诗句当中,诗人采用了“轻”“点”来生动地表达出细雨场景下清风及落花的动态之美,同时展现出雨的轻盈感,在薄薄细雨当中看见酒家的景象,仿佛就立于眼前。

(二)愁雨

当雨水连续不断下了很久,雨天阴霾凄凉的场景便会和诗人悲凉惆怅的心境产生共鸣,这时候诗人描绘的“雨”意象便融入了较多忧伤情感。因此,在诗歌当中,雨的意象必然和其自身事物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诗人在对其不断运用与总结后,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当诗人生活不如意、仕途道路遭遇坎坷、惆怅当下、担忧民众时,往往借助雨来表达内心的忧愁之情,这时的雨又拥有了不同的意境,传达出特定的思想与情感。

1.伤稼悯民

雨水时多时少,当长时间干旱而滴雨不下,或者雨水一直下导致农田洪涝时,对于国家和广大百姓来说都是不幸的,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诗人在经历了这些灾难性的生活场景之后,便逐步形成了咏雨诗中另一显著特征内涵—苦雨。对王安石众多写雨诗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描绘人民苦雨的艰难困境。比如,诗人在《感事》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长时间干旱而不下雨,便会造成农民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难,对人民生存产生威胁。王安石胸怀宽厚、爱民之心在诗歌中充分展现出来:在诗中,因为长久干旱而没有下雨,王安石由此产生怜悯、忧愁之心,害怕庄稼因为干旱而收成不好,并由此引发盗贼横行、火灾以及农民税赋增加等悲惨景象。当时诗人创作该诗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因为长时间干旱而没有降下雨水,引发诗人产生愁苦之情,表达出王安石哀人民生活不易的忧患精神和真挚情感;其二是诗人在当时正在积极实施《青苗法案》这一惠民政策,表达出了诗人迫切想通过该法案的有效执行来解决广大农民生活上的困难。不管是基于思想层面还是实践行动,都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广大民众的仁爱之心。王安石在《龙泉寺石井二首》其二中写道:“人传湫水未尝枯……此中端有卧龙无。”该诗作也是重点描绘了长久干旱农田无雨,民不聊生的场景。对诗中语句进行探究能够看出,广大劳苦人民对雨水的迫切渴望,长期干旱雨水稀少,由此引发诗人忧愁、怜悯之情,通过直白的诗句为百姓祈祷,展现出诗人真挚的祈雨之心,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心系时事

在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习惯于使用风雨飘摇、久雨暗淡等意象来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及民生困苦;此外,作者也會站在文人的位置上对国事艰难、政治动荡给予高度的关注,展现出自身的忧愁之情。比如,王安石在《苦雨》中写道:“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在该诗中,王安石描绘了一种忧国忧愁的苦雨。王安石将诗歌命名为《苦雨》,充分表现出他在雨景中波澜起伏的心境。在诗词写作内容上,诗人在第一句便采用了“无”“不”两个否定词来表达出自身在官场的不易,“风助”“乱雨”表现出雨下得非常大、非常急,整个天空都被阴云所覆盖,从视觉感受层面展现出空间的幽密感,进而表现出高大荒凉、绵延不断的“雨”意象。诗的后四句形象地表现出了社会的黑暗及人民生活的不易,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得出,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时因为雨而发出感慨,不单单体现了对苦雨的惆怅,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愁。诗歌通过雨来寄托诗人思天下的宽广胸怀与仁爱之心,不管是对雨景的描绘,还是通过雨景联系到国家大事,都为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感叹壮志未酬

自王安石为官以来,始终秉承为民为政的思想,并将其作为自身的理想与信念。王安石推行的诸多变法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与起伏,他整个官场生涯也是宦海沉浮。王安石在晚年回归到钟山居住之后,在想起当年事件时,也会产生无奈、艰辛的悲凉感。在王安石创作的许多诗歌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悲凉与无奈感,如在《雨中》诗人写道:“尚疑樱欲吐,已怪菊成漂……牢落柴荆晚,生涯付一瓢。”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回到钟山上而作。诗中,雨水的冷清和黯然,让赋闲的诗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感。秋风吹过,展现雨水萧条与凄凉的意象,对雨观物时诗人想象到曾经的官场生活,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还没有实现,感到自己罔度一生,没有作出大的成就,自是非常深沉。

此外,在王安石的吟雨诗中,通过“雨”意象还表达出自身老病缠疾的处境。诗人在看到淅淅朔风、连绵寒雨等景象时,不管是春季的雨,还是夏季的雨,都不再展现出较多的情感,更多的是感慨老病衰颓,成为诗人内心感伤的源头。比如,诗人在《春雨》中写道:“苦雾藏春色,愁霖病物华。幽奇无可奈,强釂一杯霞。”

二、雨境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王安石的诗歌进行分析与探讨后得出诗人对雨境的构建通常依托于感官摹写来实现的结论。诗人的这种表达方式能够确保诗歌内容真实、生动,通过对诗中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场景的叙述,给读者带来较为深刻的印象与体会,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该场景当中。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指出“有造境,有写境”。“造境”表示作者以自身主观情感为载体,以倾向艺术的方式来展现文学作品;“写境”表示基于客观真实的思维,全面地详细描述外在事物。依托感官摹写是写境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将视觉真实看到的、听觉真实听见的、触觉真实触摸到的、嗅觉真实闻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当中有效强化诗歌的临感。由此可以看出,感官摹写是诗歌创作中十分关键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人员要想进一步强化自身作品的艺术性,应当要充分重视意境的构建。对王安石的吟雨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创作中主要采用了视觉摹写、听觉摹写以及触觉摹写三个方式,具体体现如下:

(一)视觉摹写

王安石的诗歌中有许多体现视觉摹写的诗句,如《久雨》中写的“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雨晴》中写的“雨后绿阴空绕舍,总将春色付莓苔”,《题南康晏史君望云亭》中写的“出门亭皋百顷绿,望云才喜雨一犁”,等等。

视觉摹写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下雨过程中对山水景物的描述。依托于诗人的所见,将真实的自然景象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既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时又有助于读者与诗人加强情感上的交流。

(二)听觉摹写

王安石的诗歌中也有体现听觉摹写的诗句,如《宿雨》中写的“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其二中写的“谁令昨夜雨滂沱,北风萧萧寒到骨”,《元丰行示德逢》中写的“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上面的诗句都是对声音的摹写,不仅有天空中的雷声、雨水声,还有风声和流水声,各个声音都是大自然特有的动听之声。悉心品味与探讨,我们好似进入到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中,一瞬间心灵清亮明澈。耳边回旋的不同声响,谱写了一首优美的乐曲。

(三)触觉摹写

王安石的诗作中不仅有视觉摹写和听觉摹写,还出现了较多的触觉摹写,如《江雨》中写的“冥冥江雨湿黄昏,天入沧洲漫不分”,《句容道中》中写的“荒烟寒雨暮山重,草木冥冥但有风”。其中,触觉摹写主要体现在“寒”“冷”“凉”方面。诗人希望依托于这样的感官知觉,充分传达出自身失意困苦的悲凉心境。此外,因为主题大部分和“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被水沾“湿”的触感也是需要特别刻画的。

综上所述,笔者对王安石的诗歌进行分析与探讨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人把诗歌中的雨和自身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充分表现出雨中的欢欣、哀怨、雅趣以及禅思。然而,不管是喜雨还是愁雨,都和劳苦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心系人民的情感。诗人在针对“雨”意象摹写时采用视觉摹写、听觉摹写,以及触觉摹写等多种方式,很好地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精细洞察力,让诗作表现出较高的画面美与动态美。

猜你喜欢

苦雨雨景王安石
初夏即事
叶敏作品赏析
多日秋雨逢晴有作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雨景
王安石的坏习惯
悼亡妻
大雨之夜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