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2-13秦毅之王再军
秦毅之,王 哲,王再军
(1.山西大同大学 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2.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3.山西大同大学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首次提出“劳动精神”。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突出劳动精神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采用计量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全面了解目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概况,提炼主流观点,分析前沿热点与发展脉络,给予未来展望,以期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供更多参考。
一、研究过程
1.数据来源
以“劳动精神”且“大学生”作为中国知网(CNKI)中关键词检索条件,发文年代设为“2014-2022”,文献检索及下载时间截至2022年3月31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共获499篇有效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2.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时区演进、关键词突现图谱,呈现2014—2022年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的整体情况,以此解读相关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探索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奠定重要基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文献量分析
从图1可见,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方面,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单就研究样本来看,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2014-2017年为第一阶段,2018-2022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以“缓慢式发展”为主要特征,年均刊文量约为8篇。第二阶段是的突增阶段,该阶段以“刊文多、激增快”为显著特点,年均刊文量约为84篇,这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图1 年度发文趋势图
2.研究热点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数据分析中,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重要节点类型,常被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形成趋势后的焦点分析,用于识别研究的热点内容。网络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中心性也是衡量关键词重要程度的关键指标,中心性越强表明该词所在节点的重要性越高,相关研究也越丰富。由图2可知,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路径、习近平、价值意蕴以及生成意蕴等是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见表1),从中可以大致把握大学生劳动精神研究的热点所在。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关键词情况表
(1)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是全面理解劳动精神内涵的前提,[1]学术界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制度逻辑等四方面阐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蕴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展现,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基石;中华民族自古就因勤劳俭朴而享誉世界,传统文化中关于“勤俭”以及尊重劳动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惟勤者,建业之本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体现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文化传统;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伟大实践催生了伟大的劳动精神,伟大劳动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人的异化,使社会主义劳动者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3]总之,新时代劳动精神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石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形成于中国人民伟大社会历史实践之中,丰富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科学内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容。崇尚劳动就是尊重劳动、推崇劳动,对劳动怀有真诚敬重之心和自觉崇敬之意,对劳动持有高度的价值认可,[5]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劳动分工虽有不同,但无贵贱之分。对劳动的深厚情怀,对劳动的积极态度是热爱劳动的核心内涵。奉献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主题,其具体体现就是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劳动行为,强调的是劳动者勤劳而肯于吃苦的劳动状态,是劳动过程中的实干和苦干的态度。广大学生要树立苦干和实干的劳动理念,牢固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认识,自觉抵制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错误思想。[6]而诚实劳动是指劳动应该遵纪守法,实事求是,拒绝弄虚作假。[7]它强调在合法劳动的基础上,不偷懒耍滑,不投机钻营。关于创造性劳动,劳动内容和形式的突破与创新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内涵,创新创造精神本质是求新求变,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旧思想、旧事物提出质疑,勇于提出变革的精神。[8]总之,劳动精神涉及理念认知与行为实践两方面,在理念认知上体现为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即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在行为实践上的具体彰显,两者构成了劳动精神内涵的整体。
(3)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研究。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整体提出。学界不仅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分别进行了科学的诠释,而且还从共性与个性以及递进关系上,进一步阐明了三种精神的关系。学界指出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对全体劳动者在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总体要求,“劳模”和“工匠”群体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个群体作为践行劳动精神的楷模榜样,凝结出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9]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特征。新时代劳动教育突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4)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学术界从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方面阐述了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也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契合时代需要。有利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此外,从现实要求来看,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成就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彰显劳动精神价值的需要,是一种积极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反映,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5)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加强劳动教育是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教育切入,着力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其中,学校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核心环节,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理论界强调应从认同高度、协同教育、校园文化以及劳动实践等方面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认同高度是指转变全员认知,提升大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协同教育是指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升高校教师劳育意识,构建完善的协同劳动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是指注重劳动氛围在校园生活的润玉引领作用;劳动实践是通过设立劳动实践基地以及构建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加强高校劳动教育。
2.研究历程分析
(1)发轫期(2014-2017年)。该阶段的关键词主要聚焦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模范”。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首次提出“劳动精神”,2015年4月再次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号召;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诠释了劳模精神的内涵,并明确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一并提出,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写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由此,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涵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领域。
(2)繁荣期(2018-2020年)。此阶段研究的关键词是“新时代、高校、劳动素养、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立德树人”等。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广大青少年要弘扬劳动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重视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总之,该阶段研究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3)深化期(2021-)。该阶段关键词有“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路径、对策”。2021年9月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共同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10]2022年,依照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些都说明,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越来越正规化、常态化、精细化。
3.前沿态势分析
该领域的突现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重点。如关键词“生成逻辑”,其突现度为3.0165,表现为高强度突现,时间跨度为2014-2019年,表示其2014-2019年间处于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从表2还可看出,时代新人、价值意蕴、创新以及培育是突现年限持续至今的关键词,并凝聚出三个前沿问题:劳动精神与时代新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及其价值的探索。
表2 关键词突现表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1.结论。从学界研究整体来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主要围绕本体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展开论述;从研究热点上看,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是当前的聚焦点;从研究演进来看,研究分可为三阶段:发轫阶段(2014-2017年)、拓展阶段(2018-2020年)、深化阶段(2021-);从研究前沿与趋势上看,通过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创新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模式、劳动精神与时代新人培育、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及其价值的探索是未来研究方向。同时,在研究数量上,2018年开始明显增长,这与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表述密切相关。
2.展望。在研究方法方面,探索多元研究方法,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现有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多以理论诠释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因而应该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典型实践案例是我国劳动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劳动教育研究既要有本土意识还要有全球视野。在国际上,劳动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虽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其研究成果值得学习借鉴,这不仅可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范围,提升相关研究水平,也是助推我国劳动教育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