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能力建设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索
——以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22-02-13黄川栗
黄川栗,郭 玉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截至2021年底,我国持证社工数量已突破50万。但在人数增长的同时依然有着我们不可忽视的严峻现实:社会工作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培养的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并未选择对口单位及岗位就业。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出“教育先行、职业化滞后”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如何与当前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让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既能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又能回应时代的新需求,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复合能力就成了社会工作教育的重点与核心。
1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复合能力建设的整体框架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价值导向与实践取向的专业,学者们曾围绕其价值、知识与技巧三要素,充分探讨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建设。本研究在总结学者对社工学生专业能力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的构建思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复合能力由认知、服务、交往和创新四项核心能力构成,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服务能力是核心,交往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动力。社会工作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复合能力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的构成
1.1 认知能力是构建专业认知的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知能力是个体学习的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具体包括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知、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服务案主的能力。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接纳和认可。
建立专业认知,即社会工作认知能力,要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专业价值认同为前提与基础。自我认知是社会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社会工作者建立清楚的自我认知,方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生只有对其所学习的专业产生了价值认同,才能在学习中提升对社会工作的动力与兴趣。在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践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1.2 服务能力是专业技能学习的核心
服务能力是核心,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是指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工作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提升其服务助人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对社会工作四年本科教育的检验。社会工作是帮助困境人群走出困境的专业活动,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巧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专业服务,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即培养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实现社会、社区的发展。而服务学习强调专业学习和满足社区需求的同步发展、实践的重要性、反思的重要意义都与社会工作教育相契合。服务学习是一个多方位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与社区伙伴的互动,在反思的过程中丰富专业学科知识,了解并推动社区发展。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应用服务学习的方式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
1.3 交往能力是保证有效沟通的关键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工作这一助人工作最关键的要素。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助人的服务性工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尤显重要。社会工作的交往能力是指在服务中,能够设身处地理解服务对象,为实现助人目标和计划而与各类资源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中,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公关宣传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一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扮演服务提供者、使能者、治疗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都决定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强大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主,准确理解服务对象表达内容的含义是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倾听、同理、鼓励、澄清等技巧,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又以工作者为主,社会工作者通过身体语言和非身体语言,以及自我表露等方式向服务对象表达自己对他/她的理解,能感受到他/她的感受,让服务对象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服务对象积极表达,引导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即社工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活动,这需要社会工作者拥有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一方面,服务对象不同。服务对象指个体、群体、家庭或社区。每一个人、每一种群体、每一个家庭和社区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问题与需求,因此,解决方式不同,服务开展的形式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工作方法不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工作有各自的特点和工作方式、方法。所以,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工作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公关宣传能力,即社工通过宣传和与其他机构或组织交往、合作,为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论是社会工作者还是社会工作机构,都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丰富自己的资源。
1.4 创新能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能力是动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不断本土化、操作化的动力源。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舶来品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中国本土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开拓思维,迸发新想法。
2 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复合能力建设的探索
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2018年进行了本科教学计划的修正工作,围绕以学生专业能力构建为核心、教师变“课程教师”为“学科导师”的思路,通过认知、技能、实践、创新的四个环节,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建立起培养学生复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以及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1 注重能力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单元课程开发
2.1.1 自我认知的课程开发
在对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培养单元,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将此目标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阶段进行。大一阶段,着重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社会学思维,了解社会工作。此阶段,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工作专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不了解的同时,也不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本专业,会感到迷茫,通过设置“社会工作导学课”“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思维,了解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对本专业感兴趣,有无继续学习的意愿。大二阶段,从不同服务领域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后,分别针对老年、青少年、家庭、学校等不同服务领域,设置方向类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寻找自己喜欢、适合的领域。大三阶段,学习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提升学术性。鼓励学生阅读社会工作领域的学术期刊,了解学术前沿,学习学术论文写作技巧,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本专业。大四阶段,参与实习实践,深入感受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工作和自我,将大学三年的学习成果投入实践,切实感受社会工作,明晰自己于社会工作领域而言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不足。
除对自我的充分认知,专业认同也作为社工专业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融入社会工作的整体教学思路中。专业认同是指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能够接受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对社会工作专业持积极态度。专业认同的培养可从观察、理解社会的能力和对服务对象的接纳、认可两方面进行。
观察、理解社会的能力。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个人问题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社会的能力,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仅是从微观的个人层面进行,也要从宏观的社会层面进行。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帮助学生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社会的能力。
接纳、认可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独特的个人,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难免会因为观念问题出现分歧,这时,社会工作者应当秉持价值中立原则,接纳服务对象。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应反复向学生强调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让学生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了解人际交往中社会心理的本质,使学生理解服务对象,接纳、认可服务对象。
2.1.2 服务能力的课程设置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核心环节,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能使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预估、计划、实施、结案和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中恰当处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调动资源、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并能有效应对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西华师范大学社工专业通过设置“社会工作实务”“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实务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服务开展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每门课程均配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反思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服务能力。
2.1.3 交往能力的持续训练
针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案的内容设置上则可以按照课堂学习—课程实践—寒暑假见习的思路来进行。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工作场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先给学生提供案例背景,让学生模拟服务场景,感受在实际的工作中与服务对象交往的情形。例如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模拟个案访谈,感受访谈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说话方式、语气等,以及应该与案主保持什么样的距离,让学生具体感受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状况,应该怎样运用已学的理论、技巧。
其次,课程实践周的综合训练。在一门理论课全部课时上完之后,给学生一部分集中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在期末进行汇报,由老师对学生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解答学生的疑惑。在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撰写计划书等写作能力,招募服务对象、宣传活动、寻求合作等公关宣传能力,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的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活动时间的把控、突发状况的应对等专业能力与技巧,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服务活动的准备、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寒暑假学生空余时间较多,可以参与一些实习或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感受社会工作实务前沿,真正地了解、切实感受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
2.1.4创新能力的内容整合
创新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开设“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具体领域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发现工作方法的不同运用,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该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中西对比,结合国内外发展,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其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项目实践”等公共拓展课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的比赛项目,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做好铺垫;最后,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鼓励社会工作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比赛项目和活动。
2.2 能力建设的保障:搭建资源平台
实习实践是巩固、保障社会工作复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搭建好实习实践资源平台能有效促进复合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践应包括大四的集中实习和平时的实践参与,因此,保障实习实践的资源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学校资源的争取与利用。向学院或学校申请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社会工作实训室,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可以与学校的教师公寓联系,建立合作,也可作为实践基地之一,在帮助住户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协会或社团。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与服务建立一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团队,在校内或校外开展相关的专业服务,并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服务能力。再次,与校外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合作。发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联系,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全方位感受社会工作。最后,与其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建立良好关系。可与其他高校师生建立关系,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沿,交流教学改革,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地化、本校化发展。
3 成效与反思
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复合能力建设的培养探索,突破了以往“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策略”的教学研究基本框架,尝试探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认知—技能—实践—创新”的新路径。从复合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到单元课程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学软硬件环境的保障,最终体现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会工作复合能力是社会工作理念内化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核心专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工作学生复合能力建设的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应以能力建设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交往能力作为复合能力的两只抓手,以学生的服务能力为核心突破点,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更好服务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