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视域下时代新人塑造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2-13荣晓彤
荣晓彤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抗疫精神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应对重大疫情考验中孕育的精神形态,是引领中华儿女赢得斗争胜利的精神力量,蕴含着长效且重要的育人价值。以抗疫精神塑造时代新人能够强化青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使命担当,自觉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能力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1 抗疫精神与时代新人的内涵及特征
1.1 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抗疫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生命至上”是党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仁爱、民本道德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为谁而战”这一问题的充分回答,展现了始终坚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是支撑中国抗疫不断胜利的力量源泉,14亿中国人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力和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舍生忘死”生动概括了中华儿女在疫情大考中无畏生死、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尊重科学”是党和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秉持的科学方法论原则,体现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是在保障本国国民生命健康基础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关切世界人民健康的大国担当。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突出的人民性,抗疫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依靠全国人民,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旨的人民战,人民至上是贯穿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二是鲜明的民族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继承民族禀赋基础上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出的积极回应,是由维持民族生存的本能反应上升到谋求民族发展的行动自觉,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三是持续的引领性,抗疫精神中包含“尊重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命运与共”的情怀担当,由此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增强了国人的抗疫信心,也为世界抗疫提供可行性参考,具有持续的引领作用。
1.2 时代新人的内涵及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自提出“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后在不同会议、讲话中逐渐丰富其内涵要求,既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的嘱托和期待,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时代新人”因时而生,顺势而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全面性,时代新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协调[2],努力成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青年。二是担当性,“担当”多次成为时代新人的规定性表述,既是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性的外化表现。时代新人要在使命担当中展现自己应有能力素养和精神状态,在担当实践中磨炼意志,锤炼本领,逐步成长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斗争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务必要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性既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也是指引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奋斗密码。
2 弘扬抗疫精神与塑造时代新人的互动逻辑
2.1 弘扬抗疫精神与塑造时代新人的目标导向耦合
自古以来,青年一代都是参与和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代新人”这一概念诞生于新时代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其内涵要求来自“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因而塑造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能够肩负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主体。抗疫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创造抗疫奇迹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奋进新征程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如“生命至上”启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举国同心”启示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统一领导,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舍生忘死”启示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时,要保持无畏艰险,坚决斗争的意识,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奋勇实现强国目标;“尊重科学”启示要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命运与共”启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弘扬抗疫精神就是要将疫情斗争中立场观点、思路方法应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中,以精神动力激发实践能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潮。因此,塑造时代新人与弘扬抗疫精神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2.2 弘扬抗疫精神与塑造时代新人的实践主体贴合
塑造时代新人与弘扬抗疫精神的实践主体相贴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弘扬抗疫精神有赖于时代新人的积极实践,学术研究是弘扬抗疫精神的重要一环,如医学领域对疫情病毒的科研攻关,文史类专业对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阐述都是弘扬和践行抗疫精神的具体表现;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积极参加抗疫实践,成为典型抗疫事迹的主人公,他们既是践行抗疫精神的优秀榜样,也是宣传弘扬抗疫精神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弘扬抗疫精神为时代新人成长助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弘扬抗疫精神不仅能够增强青年一代的抗疫自觉,更有利于强化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疫情背景下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认知,进而引导当代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心怀梦想,做到“知行合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展现出时代新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和能担时代重任的能力素养。
2.3 弘扬抗疫精神与塑造时代新人的价值趋向契合
实践证明,伟大抗疫精神是发生于抗疫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反作用于抗疫实践的精神指引,在抗疫过程涌现出的典型英雄事迹、感人的抗疫故事、党和国家的抗疫经验、中国的抗疫成效不仅是抗疫精神的生动展现,更是作用于时代新人培育的鲜活资源。如以弘扬抗疫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你是我的春天》等战疫题材影视作品,展现了无数平凡人物的挺身而出,传递温暖感动,引发情感共鸣,是激励时代新人践行抗疫精神,树立家国情怀的直接教育资源。在中国疫情防控斗争中,“90”“00”后身影愈加增多,疫情暴发时北京大学“90”后援鄂医疗队、上海疫情时“00”后的“团长”,当代中国青年亲历着抗疫斗争,见证着抗疫精神的形成,践行着抗疫精神的内涵[4],对其理解更为真实深刻,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作为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答案,因而伟大抗疫精神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为引领青年成为时代新人提供持久动力。
3 抗疫精神视域下时代新人塑造的价值意蕴
3.1 强信心:以抗疫精神增强政治认同,筑牢信仰之基
疫情暴发之初,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1]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感染患者。国家政府承担感染者的救治费用,果断做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定,实施“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武汉,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保障了社会物资供应,维护了社会秩序。相比于西方“资本至上”抗疫模式,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为人民利益豁出一切的魄力,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给予了全国人民必胜的信心与底气。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在弘扬疫情精神的过程中,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作为增强时代新人政党认同的重要内容,将“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作为提升时代新人制度认同的重要素材,引领时代新人坚定前进信心,坚定理想信念,肩负青春使命,续写百年荣光。
3.2 立大志:以抗疫精神培植家国情怀,树立报国之志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5]。面对重大疫情危机,全国4.2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人民解放军进驻火神山医院,高龄院士奔赴战疫一线,社区工作者坚守防疫“最后一米”,企业工人连夜生产抗疫物资,外卖小哥化身物资运输员,环卫工人及时处理涉疫垃圾,中国人民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疫情肆虐全球,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派出医疗专家,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展现了将小我融入世界大我,携手抗疫,命运与共的大爱与担当。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新时代青年感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培养“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国际视野,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志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3.3 明大德:以抗疫精神强化道德观念,砥砺奋进之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加强道德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信任党和国家的防疫决策,在公共区域自觉佩戴口罩,遵守居家隔离制度,不随意散播不实讯息,不谎报瞒报行程轨迹,彰显了蕴藏在中华优秀文化中顾全大局的道德基因和慎微慎独的道德自觉。无数“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以专业的能力,敬业的态度,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展现了极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到各省市间的相互支援,小到社区内的拼团购物,疫情面前国人以生命守护生命,以团结战胜困难,共同营造出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内化于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中华儿女在面对个人与集体辩证关系上的坚定选择,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以抗疫精神强化时代新人的道德观念,引导青年锤炼坚强党性,树立规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素质,严格修身律己,以健全之人格奋进时代之征程。
3.4 成大才:以抗疫精神勉励勤学实干,培养创新之能
面对以往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传染性病毒,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一切从疫情实际出发开展科学研究与科学防控。2020年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外疫情大流行,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动态清零”,[1]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及时切断传播链,科学高效减少本土疫情扩散,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科研人员开展疫苗研发和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科研攻关,现已有5款疫苗在进行二期的临床试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助力十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展现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孵化健康码等数字产品,为复工复学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以抗疫精神激励时代新人崇尚科学,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的力量与智慧。
3.5 担大任:以抗疫精神锤炼斗争本领,勇担强国之责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矛盾的必然性决定了斗争的必然性。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变幻复杂,风险挑战叠加,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青年一代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向好,但西方敌对势力借疫情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大肆宣扬“阴谋论”,以疫情为由抵制我国的医疗用品出口,将疫情防控过度政治化,经济化。孕育于此的伟大抗疫精神对锤炼青年斗争精神、斗争意志、斗争本领具有重要作用,以抗疫实践引导青年科学认识斗争的绝对性,充分认知新时代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警惕全球化背景下各领域、各形态的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4 抗疫精神视域下时代新人塑造的实践路径
4.1 国家层面
我国的抗疫成果举世瞩目,但仍有某些势力在网络空间散布疫情谣言,制造话题事件,煽动青年情绪,企图挑起意识形态争端。对此,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建设,强化研判预警,加强舆情跟踪,快速有效处置涉疫类网络负面舆情,守好战“疫”胜利的网络防线。另一方面要以更接地气更生动的方式加强抗疫精神的宣传阐释,结合中国的抗疫实践讲清抗疫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讲明抗疫精神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赓续发扬,讲透抗疫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青年对抗疫精神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成为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抗疫精神的时代新人。
4.2 社会层面
培养时代新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作用,积极营造宣扬抗疫精神的社会氛围。如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抗疫精神的媒体传播,通过兼具年轻化、有网感、强共情的融媒产品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崇德向善、乐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再如将抗疫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在公交地铁站台、路标指示牌、民众休闲娱乐区等公共设施中融入抗疫元素,在宣传抗疫精神的同时兼顾常态化“消杀”工作;或向市民征集疫情防控期间的文书、影像、实物等资料,建各省市各地区的抗疫档案馆、纪念馆,构筑每个城市抗疫记忆,使其成为影响和塑造时代新人的生动资源。
4.3 学校层面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将抗疫精神转化为育人新动力,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疫精神的论述为基调,寻找抗疫精神与不同课程内容的契合点,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中国发展历程、国际社会局势等角度认识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
4.4 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础和关键。抗疫精神是在正直、仁爱等基本精神品质基础上生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表达,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指引。一是要做到言传身教。家长应积极配合测温检测,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孩子做道德表率和榜样示范。二是要营造友爱氛围。居家隔离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营造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缓解疫情带来的紧张情绪。三是要注重加强家风建设,将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家风家训之中,教育孩子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4.5 个人层面
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青年一代要将抗疫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从日常点滴做起,在学习生活中不断体悟抗疫精神,如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辩证看待生活中的逆境与考验,提升抗挫折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主动投身于基层事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当代青年要以抗疫精神消解焦虑、迷茫等情绪,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接棒奋斗。
5 结语
中华儿女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是不断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所需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把握弘扬抗疫精神与塑造时代新人的互动逻辑,以抗疫精神滋养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一代担当时代召唤和人民期待的底气、志气、骨气,努力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