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中心理论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2-13伍春玲周万春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伍春玲 周万春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课程思政的供给主体是教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而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应该坚持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为中心,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健康职业道德和素养,掌握医学基础、体育保健、运动健身、营养膳食等现代健康管理理论和专业服务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未来能从事健康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立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也应实现由“单一中心”向“双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政治素养,重视教学内容与形式与思政内容创新结合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正向引领。因此在双中心理论下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既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学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等单一教学理念的扬弃与超越,也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诉求。

一、双中心理论下“健康服务与管理”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我国从大健康视角出发,努力建设健康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慢性病患病率迅速提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使得健康管理与促进行业成为现代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关注重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到2020 年,全国97 所高校先后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这正是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国家对健康服务业日益重视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表现。

健康管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它是以现代医学、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与管理学、体育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相融合,其专业知识包括预防医学、慢病管理、营养学、心理学、运动与康复学、中医养生学、健康信息学、保险与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健康管理相关政策与法规等,涉及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

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中,坚持“双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作为价值引领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创新之“根”,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才培养之“魂”。课程思政立足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以“立德树人”为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导向,把正确价值引领贯穿于大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带动高校思政工作发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实现传授知识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向并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为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层面

1.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畏难情绪较重

专业教师队伍主要呈现出“哑铃”分布,一方面,年龄较大的经验型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较为熟悉的方案,而实施课程思政势必要对原有的教案、讲稿进行修改优化,老教师在心理及行动上难以很快接受并适应。另一方面,年轻教师数量较多,缺乏教学经验,畏难情绪严重,对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

2.思政素养淡薄,缺乏情感共鸣

由于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欠缺,对日常教学中涉及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敏感,难以发现专业元素与德育元素中的“触点”和“融点”。其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外延的理解存在偏差,日常教学中缺乏系统凝练和总结,在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上容易生搬硬套,无法有机融合。除此之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术不成熟,在对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上以“课前、课中课尾”等嵌入式的方式开展,呈现思政、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3.专业素养较为欠缺,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专业教师存在“从校园直接进校园”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多凭感觉、凭经验,缺乏师范类专业训练素养,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此外,多数课堂存在“单声道”“一言堂”这种教师单方面灌输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说教内容难以触及学生内心,无法达到课堂预期效果。

(二)学生层面

1.思维活跃,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较大

高校是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而“千禧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能力强,正处于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时期,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在这个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错综交织、传播迅速。这种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容易受不良思潮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较差。

2.自律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区域,有的来自发达地区,有的来自中西部地区,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区域的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此外,部分学生在脱离高中管教式的学习生活步入大学后,没有实现自我独立和自我约束,没有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精华,教师难以获得预期课堂效果。

三、双中心理论下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的内容与嵌入途径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多向融合,淡化学科、专业边界,打破课程知识灌输单一性,立足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价值导向、教育引领等功能,将教育资源进行嵌入融合,转化提炼与渗透,从而实现知识灌输与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基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国情怀、时代精神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巧妙地将育人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一)基本卫生保健中的公平与平等原则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对于社会来说,如果绝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或是不健康状态,那么社会就会成为一个病态社会。基本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才能实现全民健康。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明白健康不是口号,而是信念与行动,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将健康教育进行全社会普及,帮助社会大众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社会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质量。

(二)营养与食品安全并重的诚信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关注的问题不再仅限于温饱,更加重视生活的品质,因此食品质量安全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饮食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卫生问题,其中老年人和儿童饮食更为关注,更加需要注重膳食均衡。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尤为严重。因此在进行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结合“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高价贩卖廉价保健品、“染色馒头”等事件为例,对学生灌输诚信意识,人无信不立,诚信本身就是道德本源,失去诚信,道德就无法立足,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须对个人诚信问题进行着重强调,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诚信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只有讲诚信,才能友善相处,才能解决问题。

(三)心理健康学中的纳己与悦人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它关乎国家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高等院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气质、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对未来激烈竞争、开展能力培育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业、道德塑造、人际交往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讲解心理健康等相关章节时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传授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自我心理认知方面的培养,加深其对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可以多形式利用实际课堂,开展心理趣味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宽松认同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个性,提升适应能力。

(四)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中的人文情怀

“健康所系,性命所托。”医学伦理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坚持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健康服务。因此,在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相关章节中应该对学生灌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善待患者的人文精神。通过引用“药王”孙思邈给人治病从不分贫富贵贱、年纪大小、容貌美丑,敢收他人不敢治之病患,他的初衷只是认认真真为患者排忧解难等案例,诠释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强调对待他人的善行和在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要求医务人员以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和关心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和人格尊严,要求在治疗疾病时既要提供医学科学服务,又要兼具医学人文服务。

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院校第一要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和课程思政的嵌入与融合过程中必须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设计工作,加强对各门课程、各种活动融合思政元素的研究,利用专业共性,整合专业课程资源,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从而形成功能优化和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抓住专业学生的特质,全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体系的育人格局,基于双中心理论背景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过程中强调教师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内容的丰富性、育人环节的系统性、育人阵地的多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中去,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从认识到实践的整个认知过程,真正实现知—信—行的阶段性跨越。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