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则与对策研究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归化原著文学作品

严 丹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我国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起步较晚,而且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与此同时,相比中国的影视文学,英语影视文学的内容与创作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论是内在精神的传递,还是中心思想的阐释,英语影视文学的形式都极具特色,特别是作品的艺术语言方面。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必须遵循翻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的本意。除此之外,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严格依照影视作品创作背景,提升翻译的准确性,进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力支持。

一、跨文化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一)价值观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在中国,儒家文化是代表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时始终遵循家和万事兴与以和为贵的观念。除此之外,我国人民注重团结与团体,秉承众志成城的文化思想,非常重视团结带来的内在力量。以上充分体现出儒家文化对我国人民所带来的影响[1]。

在西方文明中,比较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强者和英雄。对于实力特别强大的人,大家便会极力推崇。英文文学经典《贝奥武甫》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但是在我国文化中,这句话被翻译成对人类理性的呼唤,和原句表达的意义并不相符。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出文化差异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带来的不良影响[2]。由于翻译不准确,导致文化的交际效果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因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价值观差异,导致中西方民族的精神崇拜有着本质区别,这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二)民俗差异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明朝开始,中国与大西洋各国开展了经贸和文化上的来往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时就受到诸多民俗差异带来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的文化中,龙代表了高贵和权势,而且龙还被当作是成功的象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积淀。但是在国外,龙的英语单词是dragon,代表了邪恶与反叛。正因为中西习俗之间存在的差别,使得编译者在编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时,非常容易产生正反派人物混乱的问题。

(三)思维差异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存在思维性差异,如果忽略了对中西方语法差异的分析,将会导致翻译作品与英语影视文学作品原著存在偏差,进而影响大众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知[3]。比如“早睡早起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使用汉语语句表达方法进行翻译,那么这句话应为“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这种翻译方式的语言逻辑表达虽是正确的,直译的句子也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人产生一种厚重感。从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讲,这句话应该被翻译为“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go to bed and to rise early”。这种英文的语法表达用 it 作为形式主语,来对句子起引领的作用。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原则

关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所面对的是语言问题,但是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那么他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4]。”在翻译英美文学时,不只须运用各种翻译技能翻译作品,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所以必须立足于被翻译的语言主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才能避免翻译作品和原著思想存在较大偏差。因此,译者切忌忽视文化差异在翻译英文作品表述中产生的影响。

(一)忠于原文

对于任何一种影视文学作品而言,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包含特定的内涵。因此,在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时,必须忠于原文,切忌改变原著的思想和内涵。同时,译者还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风格、目的,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忠于原文并非对原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应该是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架构原作品中的世界,进而让读者可以直观且全面地了解作品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影视文学作品时切忌任意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也不可任意改变原著的艺术语言与创造意图。

(二)注重流畅性

为了最为真实地还原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与理念,翻译者切忌直接照搬原著的结构形式与句子组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积极地拓宽思维,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将作品的句子顺畅地翻译出来,而这也要求译者具有极为深厚的英语功底。对于译者来讲,翻译过程中要在不改变原作品写作风格、内容以及意图的前提下,基于汉语的语法习惯对原作品的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进而让语言更加流畅[6]。

(三)尊重创作背景

英语影视文学作品一般能够被当成特定年代背景与社会的真实写照,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社会的生存状态与意识。研究显示,在呈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态时,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是一类重要载体,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7]。例如,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利用不同的场景,呈现出了作品所在的社会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译者需要全面了解作品的社会形态与时代背景,然后将其与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进而深刻感知创作者所想要传递的作品内涵。归根结底,译者需要严格遵循创作背景原则,立足于作品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时代语言特色和社会特点,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四)强调艺术性

对于译者来讲,其所翻译的作品需要做到读者在阅读全文以后,可以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与内涵。与此同时,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创作者所传达的深层内涵与情感,并能与原著的作者实现情感灵魂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这也是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意义之一[8]。为了遵循这一原则,译者需要灵活地处理艺术语言。例如,在对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进行翻译时,有译者将其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实际的翻译中,并未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更多的是在原始的语义环境下对这个句子进行再加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传递的内涵,还可以更好地提高原著的艺术性。

三、跨文化视域下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的对策

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需要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有深入的理解。在尊重原著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把原著内容真实地呈现给读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英美文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一)忠实作品原意,转为通俗语言,消除文化隔阂

英语影视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种群文化特征,在人物角色或者是剧情内容的对白等方面,往往蕴含着独特的异域语言文化特色,尤其需要关注英语语言文化表意,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感知其韵味。为了消除文化差异的影响,让汉语受众更好地感受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译者可以采用原作英语表意不变而汉语通俗语言嫁接的翻译技巧[9]。在确保原来语意不变的情况下,把其中相对书面化且生僻的字词,转变为通俗的汉语词汇,进而有效地缩小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便陆续开始引入国外的热门影视作品,比如《憨豆先生》《泰坦尼克号》等,这些影视作品均使用了以上翻译技巧。而进入21 世纪以后,这种翻译技巧的使用更为广泛。比如《老无所依》这部影视作品翻译过程中,上影译制团队便对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进行了反复斟酌。从英语的原意来讲,这部片名可以直译为“老人无处可居”。显然,这样的翻译方式过于直白和浅显。但是从影片的内容来讲,这也并非只是描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而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拷问以及社会制度的批判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因此,选择“老无所依”作为中文片名,不但更容易理解,而且还能够精准地概括本部影片的内容。

(二)综合多种策略,融合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在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时,为了促进翻译过程中文化的转换,很多译者采用了归化与异化两种技巧。一种是对原著绝对忠实地异化,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作品。而另外一种是在一个不忠实的条件下所完成的归化,也就是融合目标语国家的文化。

首先,归化策略。若采用这种译文方式,则要求译者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必须与目标语国家的传统文学语言表达相似,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归化策略更加关注读者阅读习惯和喜好的结合。例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如果采用英文的表达习惯,就会被翻译为“雨后蘑菇”。但若按照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雨后春笋”。从中可以发现,运用归化策略翻译的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更强调翻译方式与对目标语言或国家文化的适应性。

其次,异化策略。如果采用异化策略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译者必须要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原著的内容,从而帮助读者加深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针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中含有较深刻语法意义的句子,可采用异化策略加以翻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还原原著的内涵,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归化与异化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往往可以被看作是意译和直译两种传统翻译方法的延续。不过异化和归化并没有和直译与意译彻底对立开来,同时也不能完全画等号。这主要受文化所特有的属性局限,所以绝对性质的归化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存在的。归化和异化虽然看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却因为所采用的翻译手段,有了一定的趋同性。

在运用归化技巧进行翻译工作时,较为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替代和省译等;异化翻译较为常见的方式也相当多,包含注释、直译和音译法等。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归化方法和异化方式的应用,将推动翻译方式走向多元化。

比如,当张谷若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加深读者对原著的理解,他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内容。除此之外,他还采取注解的方式,阐释英国的风土人情等。

(三)扩展英语内涵,对接本土文化,凸显文化互通

英语影视作品,是西方国家以及种群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音像化的表现形式,特别在一些描写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的影视作品中,其所蕴含的种群传统文化更为显著。在语言表意上,并非仅局限于字面意思,更多的是根据文化内涵做出适当的延伸,深入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等所起到的修饰作用。对于上述英语影视作品的翻译,我国的译制团队通过合理扩大的处理手段,根据原作中的语言表意以及对应的文化内涵,通过简单且蕴含深意的汉语成语进行了二次表达,充分体现出其与本土文化内涵的对接,进而让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实现了有效互通。

在21 世纪初期,神话奇幻史诗影视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比如《魔戒》《哈利·波特》等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对这些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合理转化为可以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的汉语语言,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汉语受众“如坠雾里”。

在翻译《魔戒》的第一部时,北影译制团队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就非常值得深思。影片中的主角甘道夫经常布道传教,他所提到的预言具备非常明显的寓指性。像“Still tongue makes a wise head”,这句台词是西方的一句古谚语,意思是“寡言为智者”。如果按照其原意进行翻译,那么将很难让受众理解其含义。对此,译制团队对其语意进行了灵活的拓展和延伸,翻译为“言多必失”。而这样的翻译,不但没有改变台词原来的意思,还让汉语受众更加易于理解。“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这句话来自《圣经》,其意思是“鸟兽有别,各有其群”,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那么汉语受众将会难于理解。对此,译制团队对其内涵进行了延伸,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让汉语受众更加容易理解萨鲁曼认为自己是优等种族而对霍比特人的侮辱。适当拓展语意,通过汉语成语实现语境的本土化表达,进而实现了两种语言文化的互通。

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域下,英语影视文学作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连接作用。而在翻译过程中,对影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处理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因此,译者需要在遵循忠于原文、注重流畅性、尊重创作背景以及强调艺术性的基础上,对影视文学语言进行深层次加工,进而充分体现出英语影视文学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猜你喜欢

归化原著文学作品
读原著学英语(三)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漂流瓶
拔牙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水家乡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