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特征分析*
2022-02-13周蓉晖
周蓉晖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6)
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28 日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者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继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此前提之下,作为高校体育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运动解剖学”如何落实建设好其课程思政教学?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体育人才,“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特征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首先思考和明确的问题。“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学科。“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置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基础课程;也是先导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复合型的体育人才。
一、“运动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体系结构
“运动解剖学”课程通常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组成,从而形成了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实验和综合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运动解剖学”的专业教学目标
(一)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掌握与体育技术动作联系最为密切的运动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关节的机械运动规律、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及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体能的基本原理,为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与预防运动损伤提供“运动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三、“运动解剖学”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运动解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各个环节,结合专业知识点将相关联的思政元素知识通过案例、故事、情感认同、感情激发等形式讲授,继而实现如下课程思政目标。
(一)在掌握“运动解剖学”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识生命形成之美,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怀,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论,例如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有机体变化发展及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去认识和把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以在体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树立“四个意识”。
(三)通过对“运动解剖学”专业知识和实验、实践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客观理性的思维,严谨求实的作风,团队合作的精神,涵养学生自身健全的公民品格和科学精神。
(四)了解国内外“运动解剖学”家和解剖学家在自身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由此了解我国的国情、培养爱国情怀、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到科学家取得成功的背后的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信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全球视野。
(五)使学生在理解人体形态、结构正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公众场所禁烟、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树立环保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
四、“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特征分析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体育学所属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更是培养高校低年级学生树立“体育与健康观”的主要课程。在“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运动解剖学”的授课对象一般是高校各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学生,他们往往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也正处于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就连自己人生的职业规划也处于意识初建期。若能在“运动解剖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三观”,自觉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有责任担当、乐观向上并有所做为的社会栋梁。
根据“运动解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可归纳为国策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公民品格、生态文明、守法意识、全球视野等不同的方面。
(一)国策认同:课程中有不少中国各项国策的案例对比,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例如“大健康”国策,在我们讲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器官和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益变化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大健康国策,从而完成对支持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意识的认同。此外,“运动解剖学”课程中有多处专业教学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密切相关,例如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等,这些专业知识与案例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自然证明,非常有助于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理解与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家国情怀:“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内容中彰显了多位学界前辈如张鋆教授、金季春教授、顾德明、廖进昌等为“运动解剖学”的应用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了前辈们的深厚家国情怀。通过课程中这些专业知识和“运动解剖学”的发展历程的学习,将课程中知识点的讲授联系上升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分享,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国家。增强学生礼仪意识,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德,这正是本课程家国情怀的体现。
(三)四个自信:“运动解剖学”的课程内容中,有多处在我国的传统典籍中有相关内容,并在古代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解剖”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说文解字》:“胃,谷府也。”《黄帝内经·素问》对胃有专门一章进行论述,对肠胃等脏器的大小、长短及容纳量做了具体的描述,比如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还有对胃的功能的描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还有《说文解字注》:“胃者、脾之府也。谷之委也。”《释名》:“胃,围也,围受食物也。”这些典籍的内容无不包含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解剖学理论,有助于促进同学们更多了解和学习优秀的华夏文明,认同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得同学们得以在“运动解剖学”的课堂里感受我国的灿烂文化,从而强化树立四个自信,并以此为滋养,助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论和文化发扬光大。
(四)科学精神:“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一门以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为手段,讲授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专业课。从课程思政角度来讲,整个课程的教学事实上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运动解剖学”方向上的全面论证与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及其所延伸的求真求实、客观理性、矛盾统一等科学精神,也成为浸润于课程的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教学中的内核。众人皆知的伟大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其实还是一位发明家和解剖学家。在解剖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尸体时,为了获得细致准确的人体解剖图和骨骼图,达·芬奇精益求精地不断绘制图纸,以绘画的形式准确地记载了人体形态结构,为当时的医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些鲜活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为人类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五)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出现生态问题的本质是自然体系被不当改造。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运动解剖学”的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在理解人体结构发生发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而这种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意识,正是当代中国在建设生态家园、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六)守法意识: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课中,有多处涉及健康相关和体育竞赛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讲到“神经系统”和“骨骼肌”时,可以引入兴奋剂的案例。目前所有体育竞赛场合禁用的兴奋剂有合成类固醇、利尿剂、麻醉止痛剂、大麻(酚)类、糖皮质激素类、肽类激素等。兴奋剂常被用来提高运动员成绩,这是违反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律和法规的。借此可联系到现行的反兴奋剂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兴奋剂管制通则》。这些内容都是开展法制教育的课程思政内容,教育同学们要合规合法地进行运动训练和竞赛,不得为了一己私欲而触碰国家法律的底线。
(七)全球视野:整个解剖学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各国科学家勇于冲破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不断追求真理的前仆后继的努力过程,最终建立了现代的解剖学学科,特别是“运动解剖学”。人类的身体结构的研究本身就是个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的交流合作,集中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智慧才能使“运动解剖学”造福人类。如果不了解当今世界科学前沿,就会阻碍本学科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本国“运动解剖学”知识的先进性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师生们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
(八)公民品格: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朴素的生命观。这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无疑是目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人格之一。在课堂教学组织的全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相互爱护、和谐一致地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体协作的能力,促使同学们在课程的小组研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公民品格的非常好的做法。
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解剖学”课程具备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内涵。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紧扣“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特征,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