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研究*
2022-02-13赖秀云
赖秀云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广西南宁 530031)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通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可以为社会各领域建设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人才所需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视,着重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所以,在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积极进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校企合作“1+1+N”模式设计,通过该项举措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概述
在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即1 个专业群+1 个行业+N 家企业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而产生,在此阶段需要充分找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关注点,选定优势互补行业、企业,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步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通过企业的参与给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使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投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当中。这样既能够形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有效锻炼,帮助学生群体开拓眼界,也能解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问题。此外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化调整,要注重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三方的深度合作之下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通过校企合作“1+1+N”模式的构建逐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构建的意义
职业院校作为区域范围之内的优质职业方面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区域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职责,通过职业院校的日常运营以及发展可以逐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创新改革对于优质人才的需求。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广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注重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校企合作“1+1+N”模式,从而以校企合作“1+1+N”模式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企业要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满足区域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技能水平也决定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潜力,雄厚的人才储备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改革创新,使得区域产业拥有更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展开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构建起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1+1+N”模式,从而通过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以上三者能够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运用校企合作“1+1+N”模式展开人才培养过程也可以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从而为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实现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二,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职业院校承担着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重担,其最为关键的职责便是为区域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此阶段不但需要保障人才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传统的固有化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所以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起校企合作“1+1+N”模式,并且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又能够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式,使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群体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带领学生群体进行最前沿最实用专业技能的练习。在此阶段企业以及行业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为学生群体提供实践的岗位,同时又能让学生群体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掌握。通过这种形式有效转变了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各自为政的窘境,进而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而这也有效实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为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之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职业院校需要注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构建起校企合作“1+1+N”模式,并且有效地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核心逐步引导学生群体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构建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思考。
第一,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课程重构。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起校企合作“1+1+N”模式是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在构建“1+1+N”模式阶段则需要充分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推动课程重构,用以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2]。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需要充分注重调动产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方面教育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且要确保能够发挥出各项教育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也要全方位了解每一项教育资源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每一项教育资源的优势,从而让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当中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实施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当中不断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保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过渡到企业岗位中,并且更快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尽快成长为区域产业改革发展所需的优质人才。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与完善。人才培养属于动态性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随着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在构建校企合作“1+1+N”模式阶段同样也需要注重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完善,用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岗位需要[3]。在实际中,首要任务是要求职业院校构建起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对于“1+1+N”模式的实践效果、人才培养水平等进行有效的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了解当前“1+1+N”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随后针对其不足而做出相应的完善,用以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为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校企合作“1+1+N”模式需要着重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以及完善,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切实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所需。
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构建的策略
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背景下,为切实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力强化行业内人才的职业技能,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并且着重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为载体引导学生群体持续性加强对于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促使其掌握丰富的岗位技能,使之毕业之后能够充分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岗位需要,进而推动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构建。
(一)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需要积极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形成全方位与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为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在进行人才培养阶段,需要注重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而以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切实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职业院校充分关注当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势、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行业内资深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定期邀请资深从业人员来校进行交流指导。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让学生对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更真切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紧迫性,从而有效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达到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围绕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群建设
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期间,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产业链的企业岗位要求进行专业群建设,使1 个行业有1 个专业群服务这个行业的N 个企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这样才能凸显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同时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关注点,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育人优势,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如:在职业院校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和相应的操作训练之后,可以适当性给学生安排实践岗位,要求学生走入企业当中进行实践探索,适当性在企业中进行跟岗实习。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又可以让学生群体走入企业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企业当中进行实践阶段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教学循环。同时在学生进行实践阶段,企业也需要给学生安排专职的师傅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能够结合在职业院校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岗位实践,以此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通过这样的专业群建设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依托于网络信息化技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加强该专业群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们可以结合行之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经验进行共享,通过这种形式使专业群内教师进行相互学习、互相促进,能将一些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这样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推行“三方”评价考核人才培养质量
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从而有效发挥出行业、企业的作用与价值,助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践中,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实行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评价机制。学校不但在实施人才培养的时候要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和学生分享企业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还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以此满足区域产业在发展阶段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深层次分析如何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构建起校企合作“1+1+N”模式,并且有效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充分发挥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三方各自的育人优势,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与立体化培养,促进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