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培育探讨

2022-02-13何方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培育

何方波

(苏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什么是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应具备的可以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其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主要指的是现代人应当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尽量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与理解过去的事物。要想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发挥自身“引路人”的作用,想方设法地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为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做好铺垫。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对此展开探究。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地位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革新,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意味着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积极创新,提倡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锻炼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在增强学生历史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水平以及助推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解释素养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

上文提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是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它们虽然是分开呈现于教学目标当中,但依旧是一个整体,彼此联系、密不可分[1]。而就历史解释素养来说,它是学生对历史有一定认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客观表述的能力,有利于判断学生历史知识、技能等水平。新课标也指出,历史解释属于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中对于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这就充分说明了一点,要想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地,那么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这是关键。

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思维是构成历史解释素养的关键内容,和历史解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不论是逻辑思维,还是情感思维,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思维如何,解释就如何[2]。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从史料入手,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以及人物,在此期间,历史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以及人物的过程中,历史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锻炼。通过不断地推敲和解释,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因此,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对这点予以高度重视,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加以落实。

(二)有利于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就历史解释素养来说,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生必须在正确史观的引领下来理解、解释历史,并且彰显其全面性、客观性和辩证性[3]。对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也要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生人生思考,实现自我教育。高中生处于三观塑造的黄金阶段,通过对他们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使他们学会科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这对学生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印证。

三、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情境演绎,引发共鸣

历史是“过去式”,一些历史事件年代较为久远,与学生所处的时代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学习、理解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无法将自身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这样自然就很难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与教学内容、目标联合起来,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与环境共鸣,思考、感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其带来的影响。在如此逼真的场景下,让学生更加客观、明确地认知史实,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

例如,在教学“罗马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旨在引领学生探究罗马法,初步认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及现状,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感受时代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围绕法庭流程展开话剧编演活动,使学生在演绎中加深对罗马法的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对罗马法的成因、形成过程以及适用范围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埋下伏笔。值得注意的是,在情境演绎中,教师要保证呈现的资料是真实且有利于教学的,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萌生新的历史解释。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历史解释素养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精选史料,深层分析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与纽带,是历史解释的根本依据,更是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源[5]。可以说,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是离不开史料的支撑的。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与分析史料。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达到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当然,在课堂上引入史料时,教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且注意史料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契合度,利用史料再现历史,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为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创造良好氛围。

例如,在教学“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涉及“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在授课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探寻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及其观点,为后续学习的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史料,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卢梭语录、孟德斯鸠语录、伏尔泰语录。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①卢梭、孟德斯鸠以及伏尔泰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能否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②伏尔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将其概括出来[6]。这样,教师在史料的辅助下,为学生构建了逼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解读、剖析史料,紧扣文本内容与史料来分析不同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这样,学生分析能力、主动思考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历史解释素养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育。总的来说,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客观的历史解释,那么就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助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

(三)问题引领,深度思考

上文提到,历史解释素养旨在正确认识事物,站在历史的视角,尽可能地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学生分析、评判历史事物能力的培育。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这一目的,那么教师就有必要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启迪自身的思维,循序渐进、由浅至深地解释历史现象,在发言中实现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说明。当然,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教学主题,根据教学主题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并且彰显其层次性、联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功效,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做足准备[7]。

例如,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涉及“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在授课时,教师先引出话题:“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百家争鸣’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文本内容来思考上述问题,并且试着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当然,在此期间,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这一角色,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等入手,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就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当上述环节结束后,教师继续引导:“孔子、墨子、老子以及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对当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就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及其作用进行解释、说明,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完全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在长期实践中学会解释历史事实,达到锻炼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

(四)合作探究,评判历史

近些年,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对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要从最初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8]。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清楚自身的角色,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将开放的课堂归还给学生,给学生“说话”的权利,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情形下,广大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其中之一,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了师生的关注。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尝试采取这一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历史的深度解读,进而促进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尽情“释放”自我,助推历史解释素养“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教学“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展示如下材料:《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并附上了作者的个人简介)。接着,教师再设计如下问题:①怎么证明孟郊参加的是科举,而非其他的选官制度?②阅读材料,说说可以从孟郊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哪些与科举制相关的信息。③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为何当时孟郊那么得意呢?让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就上述问题展开思考、探讨,对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各项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在探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适时、适当、适度地指导,推动探究活动的稳步开展[9]。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剖析材料,分组探讨问题,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也通过合作探究凸显学生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良好的培育[10]。而且,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从多个角度、层面思考问题,全面分析、评价历史,这样,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历史解释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是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者,要深刻认识到历史解释素养对学生历史学习、探究的价值,通过情境演绎、精选史料、问题引领以及合作探究等方式,将历史解释素养培育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历史知识与技能,有效提升历史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从而更好达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培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