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思考分析
2022-02-13孟庆波
孟庆波
(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 辽宁沈阳 110015)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被称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刻板重复行为以及交往、社交障碍,这些表现会在儿童早期出现共同限制、损害儿童正常生活的状况,导致儿童出现异常行为,很难接受正常学校教育,需要通过特殊安置的方式满足其教育需求。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多样化、复杂化的教育需要,需要通过不断对教育安置形式进行完善和优化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其各种需求,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方式的研究力度[1]。
一、国外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极为注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公立学校中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多种教育模式,并且在社会中设置了多元化教育安置方式[2]。
各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及经验总结,认识到了孤独中儿童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特点,开始通过设置各种形式安置模式的方式,形成了多样化教育安置体系以及多元化办学主体,能够按照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确保其能够真正在教育活动中受益,能够妥善解决刻板重复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就人员专业性以及教育经验等方面情况而言,因为国外的开展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整体经验以及能力相对于国内优势较为明显,成了国内借鉴与学习的主要方向[3]。
二、国内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
由于学龄儿童孤独症患者个体之间差异相对较大,所以我国一直在探索较为适合的教育安置形式,并在国内成立了一些孤独症儿童班,鼓励民办机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相应教育以及干预训练。因为我国孤独症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在相关教育安置方面的工作开展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一些特殊学校存在无法满足孤独症孩子教育需要的情况,国内的孤独症儿童干预方式以及教学策略多借鉴于国外,教师操作程序以及预后效果也存在有待提高之处,专业化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待增强,整体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虽然会通过将国外干预手段引入到国内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干预模式,但此种方法的整体价格较为昂贵,普通家庭无法负担,加之有研究表明,将孤独症患者放入普通学校,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会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导致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施遇到了各种困难,而家长也不得不选择将孩子安排在家里或者特殊学校进行训练。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以及教育权力主要以家长为主,开始由最初自学自建机构,逐渐向倡导子女接受普通教育方向进行转变。我国政府一直在出台各种教育法规,鼓励多样化安置模式,但由于孤独症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需要也较为复杂,所以整体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很多儿童在接受训练以及特殊教育之后,仍然存在无法独立自主的问题。一些普通学校以及家长十分支持进行孤独症学校建设,但部分家长存在将学校作为托养机构的认知,认为学校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任务,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存在对学校怀有不切实际希望的情况,认为学校能够解决儿童的各种问题。同时,普通学校无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有效教学指导,认为特殊学校更加适合儿童。社会上同样存在着一些对于建设孤独症学校持保留意见的声音,认为孤独症学校和机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对于学校教育干预效果持怀疑态度。部分家长出于各方面考虑,坚定认为孩子需要在普通学校就读,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学校是否适合孩子教育。而一些特殊学校也无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相应的社会交往环境,与融合教育趋势有所不符。综上所述,需要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进行创新与调整,通过对不同程度特质以及不同类型孤独症儿童所需要教育的分析,明确其真正需要的相应安置形式,以便家长能够选择出更加适合的教育安置形式,帮助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4]。
三、通过设置多样化教育安置形式,满足孤独症儿童复杂多样教育需要
1.整体思路
孤独症属于残疾范畴,需要通过特殊教育与服务,帮助孤独症儿童接受更好地训练。通过对国内外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学龄孤独症教育安置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①第一种是设置孤独症学校以及特殊学校,通过创建专业化环境的方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环境;②随班就读,主要以特殊班以及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为主;③送教上门,会通过组织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入户训练服务。不同教育安置形式所适应的孤独症儿童程度以及类型并不相同,需要通过开设更多教育形式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环境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开展质量[5]。
2.具体教育形式
(1)特殊教育与孤独症学校等专业化教育安排模式
特殊学校以及孤独症学校能够对中重度孤独症儿童进行安置教育,主要适用于智商不超过75的低能孤独症儿童,或者存在残疾的多重残疾儿童。由于此类儿童对于物理环境的结构化要求相对较高,需要通过进行多学科组成以及多学科评估的方式,密集、系统地展开教育干预,所以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更加适用。一方面,需要由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学者等组成专业团队,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进行教育评估的方式,为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对其提供触觉以及视觉等方面的支持,做好集体教学以及小组教学等各项活动组织。需要根据教育评估结果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按照孤独症核心障碍以及附带障碍等各项内容,展开生活治理和生活适应等各项活动的设计。不仅要有专业人员的教育干预,同时家长还要积极参与并予以配合。因为孤独症儿童对于家长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有家长参与的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所以需要组织家长参与到培训活动之中,在日常能够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技能培训,通过有效干预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其掌握交际以及生存等方面的能力。特殊学校和孤独症学校中的干预计划,需要家、校、社共同配合完成,保证学校的教育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持续,能够不断对儿童进行干预。家长需要配合学校进行各种活动,学校也需要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专业指导,确保各项知识与技能能够在校外场景中得到泛化与维持。
(2)随班就读安置形式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形式包括普通学校普通班、特教班以及资源教室三种类型,主要是针对智商在75以上,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会通过接受教师的补救以及专业指导,在同伴的日常交往中,帮助其掌握社会交往能力,明确相应规则,不断弥补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缺陷问题。会通过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行为问题干预的方式,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情绪问题处理方法。国外的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专业人员配合,会通过特教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努力的方式,完成相关的训练以及干预任务。家长需要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预习以及其他一系列行为规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泛化教师干预计划,确保能够通过和老师之间的积极沟通与合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
与国外相比,国内目前的随班就读模式整体应用现状并不理想,缺乏专业性指导、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配套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都对该项安置形式的实施形成了直接影响。同时,专业人员和家长配合度不够,班级以及教师对于儿童的接纳性不足等,也会使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健全儿童存在对孤独症儿童有所排斥或者采取忽视态度的状况,孤独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相对有限,教师并没有针对其设置分层教学或者个别化教育,存在孤独症儿童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或出现干扰课堂行为等方面的状况。虽然普通学校能够接受孤独症儿童入学,但在教育教学以及课堂环境等方面的指导还是存在明显问题。
根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要求,教师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需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案,保证其能够接受到最为适合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需要针对随班就读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按照孤独症学生的特点,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减少教室环境所存在的刺激问题,按照班级授课的方式和小组合作以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组织儿童参与不同教学活动,做好学业辅导以及交往训练等各项工作,确保能够对行为问题进行功能性分析和干预。教师需要帮助其融入集体环境之中,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模式,确保其能够真正适应并且接受集体性活动,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可以真正按照儿童医院进行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实施,保证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3)送教上门
此种教育适合多重残疾儿童,如果儿童存在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或者存在严重癫痫等并发症的状况,并不适合进行学校教育,需要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在家庭环境中对其进行辅导。此种模式需要通过部分时间在特殊训练机构训练,部分时间接受专业人员入户训练的方式,配合家庭教育,更好地帮助儿童解决行为以及其他方面问题。此种模式目前在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较为普遍,会通过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工作。但目前国内的送教上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在教育评估以及技能等方面存在有待提高之处,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孤独症儿童[7]。
由于送教上门是不可忽视的安置形式,也是重度孤独症学生较为适合的教育安置模式,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送教上门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应结合目前人员在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育评估能力,保证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家长在家持续性进行干预教育,并能够通过和专业医学人员进行合作的方式,为儿童进行定期的健康情况监测以及医学指导,保证儿童能够获得更加专业的帮助,能够进一步减轻家庭负担,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8]。
(4)总结分析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安置方式的选择,是以满足儿童多样化教育需要为目标的,会将保障儿童基本受教育权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对教育安置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会通过设置多样化安置模式的方式,满足儿童在行为以及孤独症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教育。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国内的教育安置形式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干预技术以及配套师资力量还需要不断优化,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安置形式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力度,做好人力方面的教育以及管控工作,确保能够为教育安置形式开展提供人力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能够为患儿创造出更加舒适的教育环境,帮助其掌握独立生存以及与他人相处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其适应环境,减轻家长的负担以及压力,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更好地成长[9]。
结语
有关部门需要明确认识到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力度。不仅要明确学龄,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程度下的适宜教育安置形式,同时还要不断对现有教育安置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帮助他们不断做好师资力量提升以及教育干预能力的培训工作,确保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切实提升,能够更好地配合送教上门以及随班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更好地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和服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