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2-13陈思娟陈键聪
陈思娟 陈键聪 陈 彬
(广州新华学院健康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及其实践最早出现于美国,由保险行业及医疗体检行业发展衍生而来。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日益增加,健康管理行业也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9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医学会达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1],指出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服务。虽然我国有传统医学养生保健的先天优势以及健康管理行业近些年来的迅猛发展,但始终存在诸多问题。经过系统化培训的健康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当前健康管理行业良莠不齐的根本问题之一。而我国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也较为参差。学习产出模式理论(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作为继“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课程设置”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之后的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对当前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欧美国家中已经建立了多个医学生及医师能力标准,如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认证委员会发起的以“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项目。加拿大皇家外科医师学院于1996 年所发布的《加拿大医学教育指令》。在这一模式下,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果而非过程,强调了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所学习到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故本文将通过对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要求等进行调研,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内健康管理用人单位负责人或人力资源主管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综合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以及广州新华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在参考陈卓雯[2]自编问卷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研究需求的问卷。该问卷为自填式问卷,问卷内容上包括单位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的职务、对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技能、知识能力及职业证书等要求。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邮件或者微信等线上方式与广州新华学院毕业生实习单位、校友工作单位和其他潜在的用人单位领导或HR 取得联系并发放问卷。
(三)数理统计
通过Excel 及问卷星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分析计数资料的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例以及构成的变化。
二、研究结果
(一)用人单位健康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36 份,收回有效问卷34 份,问卷有效率为88.8%。本次调查受访单位主要以医院为主,占41.18%;其次为商业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占17.65%;其余单位包括养老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学校等,其中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美年大健康、泰康之家等用人单位。受访者大多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或相关领导。健康管理人员从事健康信息采集占67.6%、健康风险评估占64.7%、健康干预(包括健康体检)占61.7、健康教育与培训占61.7%。
(二)用人单位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情况
当前受访单位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近3—5年受访单位的健康管理人才需求5 人以下占26.4%,需要5—10 人的占14.7%,需要11 人以上的17.6%。在学历要求方面,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单位占44%,38.2%的受访单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在职称方面,61.7%的受访单位对健康管理人员无职称要求。在要求具备的从业资格证方面,61.7%的受访单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求医师资格证的受访单位为50%,要求护士资格证、康复技师证的受访单位分别为44.1%和32.3%。
(三)用人单位对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需求情况
受访单位对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知识需求依次为基础医学(91.1%)、健康管理理论与技术(88.2%)、预防医学及循证医学(82.3%)、心理学(64.7%)、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4.7%)、临床医学(58.8%)、护理学(58.8%)、康复医学(58.8%)。
受访单位对健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需求前五位为健康监测(信息收集、管理)(94.1%)、健康指导(教育、随访)(88.2%)、健康干预(实施及效果反馈)(82.3%)、健康风险评估和分析(79.4%)、健康管理操作指导(76.4%)。
受访单位对健康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需求前六位为沟通交流能力(100%)、身体健康(94.1%)、良好个人形象(91.1%)、观察、理解能力(91.1%)、信息收集与统计分析能力(88.2%)、职业道德(88.2%)。
三、讨论与分析
(一)健康服务业飞速发展,健康管理人才需求较大
健康管理服务业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健康服务业主要以大型医院中的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为主,其次为民营健康体检中心,如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等,其他类型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占一定比例。在整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各综合医院开设的健康管理(体检)中心。本次调查的受访单位都表示在近3—5 年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有着一定的需求,并指出需求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见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高校培养健康服务人才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
(二)健康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专业化健康管理人才
当前健康管理用人单位所开展的健康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体检为主的健康监测、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有学者认为现今绝大多数的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仍停留在单一体检服务,能够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单位较少[3,4]。在从业资格证方面,61.7%的受访单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超过半数的受访单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医师、护士、康复技师和中医师资格证等。侧面说明健康管理工作依旧是以临床工作为主要工作模式。有调查表明[5],当前健康管理工作者多数为以前从事其他医疗服务的转岗人员,往往会受到之前岗位的影响,将“接受临床治疗”作为主要的工作理念。而大多数的体检机构因为疲于应对体检业务,仅在少部分体检机构针对高端客户有着较为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人才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用人单位需求专业化、全方位发展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
受访单位在对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知识需求中,除了对医学学科基础有所要求之外,还强调了对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需求,反映了当前健康管理行业方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技能方面,受访单位更侧重健康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在素质能力方面,沟通交流能力、身体素质,观察、理解能力是受访单位所强调的,体现了健康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多数受访单位认为健康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其他专业人员的关系是互补关系,各自发挥作用。超过半数的受访单位认为专业素质是健康管理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通过对用人单位调查进行分析可知,在当前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大,对健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为注重专业素质及实操技能,在从业门槛上对学历和资格证书有一定的要求。香港中文大学[6]指出了构建OBE 理念教学模式的三个要点,(1)以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为评价指标;(2)重视培养能力而非成绩;(3)结合相关政策,从教学、课程、专业等多层面推进改革。基于此,高校可以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分流、专业素养、校企合作、教学评估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以用人单位为导向明确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的明确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应当结合当前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健康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由于该专业在国内正式获批设立时间较晚,社会对其认知较少。因此高校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并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以《健康管理师国家标准》为基础,以用人单位为导向,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形成明确的人才定位。
(二)探索健康管理+的专业分流模式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受访单位除了强调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外,还专门强调了心理学、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和中医学等课程的需求。积极探索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管理+中医等专业分流方向,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符合学习产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思想;另一方面,高校能够就此塑造出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健康管理人才。从需求方面来说,以健康管理+中医的分流模式为例,不仅符合当前国家所倡导的传承传统医学,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倡导,而且中医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健康管理一直所强调的监测、干预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防病于未然的原则十分契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尝试开设中医学基础、中医保健学、中医针灸与推拿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建设系统化的健康管理+中医的健管人才培养体系。
(三)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健康管理人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比较为滞后,本科阶段的学习往往不足以应对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大量关于健康风险和健康干预研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健管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思维,在工作时能将最新最前沿的健康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在内容上重视学术思维及科学精神,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强调自主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容的改革发展,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创新、思想独立为导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导师制度,培养实践型健康管理人才
健管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校应当注重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相关企业沟通,构建校外实践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基地。高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内的资深从业者作为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实习或见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健康管理一线工作中去,在实务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此外,从学习产出模式的理论出发,高校还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全方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保证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以学生学习产出作为评估标准
教学评估机制应当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师生互评的同时,应当引入专家进行评价,构建师生内部评价以及专家外部评价的内外评价体系,保证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教学评估的意义在于之后的完善,高校应当利用评估结果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