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判性思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培育策略*
2022-02-13邓圣巍
邓圣巍
(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福建永安 366000)
批判思维是综合素养之一,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公正、反思、求真、开放等元素,其中求真是批判思维的主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小学生天性爱玩,运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批判思维教育,无法使学生理解抽象化的含义,因此小学教师为学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学生思维结构,有益于学生良好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开展综合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经验、了解社会发展,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为学生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教育中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学习方式,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上内容充分体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而诞生,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达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育,教师在课程中占据了权威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课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对学习丧失了探索欲望,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全部是教师转化形成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对问题进行反思,学生的判断能力几乎丧失,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探究、提问,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组织批判性活动,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因此在小学中组织综合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现状
(一)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理解不足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批判性教育思维由此衍生而来,但是在当前小学环境中大部分对批判性教育思维理解不足,导致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为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果。大部分教师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与提问方面,忽视了批判、分析、比较等环节,在此环境中造成了各抒己见、意见无法统一的教育局面。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混淆了人人都能提出意见与人人提出的意见都是正确,在整个活动中无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批判思维,反而令学生受到错误思维的影响,无法发挥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明确批判性教育目标,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设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另外,在开展实践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批判性,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置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对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意识。但是在实际活动组织过程中,很多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并未突出批判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此类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对批判性思维理解不够透彻,因此要想提升批判性教学效果,应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教师的教育经验,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便于教师能够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问题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在思考中能够联想到日常生活,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活动较少,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实践综合活动较少,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更加重视理论传授,不重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因此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传统小学教育中教师习惯运用填鸭式教育方式,在课程中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与教师在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丧失了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完全不符。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思维,多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思考、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另外,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形成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批判性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根据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影响了批判性思维培养效果,为此应提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视,推动素质教育改革。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阶段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应明确自身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导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问题,鼓励学生抒发自身的见解,对于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敢于质疑与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教育中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赞誉活动中具备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活动进行期间为学生设置激励性标语“学会学习、敢于质疑、学会思考”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激励,积极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思维。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接近问题答案,却无法立即回答时,学生往往会进行深度思考。例如组织课堂讨论及小组合作活动时,需要学生将问题与实际事物相关联,才能构想出解决办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严密地思索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随着活动不断发展进行不断思考,在整个思考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在开展讨论活动时,学生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听取教师与其他学生的想法。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在说与听的过程中思维不断运转,并在听取意见过程中获取了不同的思路与观点,学生会根据新的思路与观点不断反思与检查,分析自己意见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三)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不成熟,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设置特点的情境,将批判性思维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按照特定思路解决问题,从中掌握学习经验。首先教师应在情境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明确问题;再次,学生将情境作为线索,收集有关的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演绎推断,根据演绎推断得出结论,最后检验推断结果,解决问题。在构建问题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活动步骤或递减以上步骤,但是运用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思维是必要的。通过问题情境构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四)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小学阶段要想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结题,运用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够完善学生思维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法则,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大部分在学习中只能提出两种解题思路。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案例学习活动,在课程中为学生呈现不同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与方式,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类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式,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多种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将不同的思路应用于实际学习中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不同阶段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阶段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活动。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中内容主要包含质疑、比较、分析、辩论、反思、实践等。
1.活动准备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活动主题,根据主题为学生设置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设计适宜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中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与提问作为重要目标。例如教师在设计“汽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主题设计了“我国汽车品牌的研究”话题,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借助这一话题向学生进行提问:我国有多少汽车品牌?这一实践活动能否完成调查?完成调查需要运用多少时间?教师针对主题活动的可行性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这一主题调查完成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对主题进行分析,完善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2.实践活动
在小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活动是重点环节,也是实践活动最具价值的环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中体验与感受实践问题,并通过实践得出结论,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在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整个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遇到问题无法进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更多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不断地反思与推理过程中找出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组织“路边小摊点”活动时,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对路边摊小吃食品危害健康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显示大部分路边摊小吃食品对人体的健康有损害,因此应该少吃路边摊小吃。而令一部分学生也对路边摊小吃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显示路边摊小吃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同时能够解决无人照顾小孩饮食问题。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为学生组织主体辩论会,让学生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经过现实讨论最终得出了结论表示,路边摊小吃是否有利,不能盲目判断,应因人而异且根据不同的摊位有不同的定义,应以适宜为主。
3.活动总结
在主题活动探讨完成之后就进入总结交流阶段,终结交流对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极为关键。因此为了提升批判思维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回想,同时向学生提问:遇到不同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其中哪些解决方式是可取的?在实践中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学生对实践中问题进行反思,通过提问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生思维结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新课改中提出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并为学生设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反思、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方式与素质教育目标十分契合,因此小学教师应在教育中积极开展实践综合活动,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讨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目标,推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