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校校训教育功能探析*
——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2-02-13薛洋洋郝云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校训师生育人

薛洋洋 郝云亮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104)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为每个职业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职业学校的校训几乎都有反映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但是师生们对校训内涵不甚了解,更不知如何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以校训具体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待深化和完善。

一、解读校训

(一)校训精神

学校在不断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校训。学校不能没有校训,因为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追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校训内在蕴藏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凝结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凝聚着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1]它时刻体现着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涵,如曾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所说:“校训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2]

(二)校训功能

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看,校训对学校所在地区甚至整个社会有辐射和引领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塑造民族个性功能。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校训功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激励功能、向心凝聚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品牌宣传功能。从师生的发展来看,校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学生及老师的行为产生影响,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具有评价作用,它对师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意义,它作为灯塔为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行为;校训还具有激励作用,借助校训本身巨大的号召力和鼓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师生们。总之,校训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风貌的建设,将校训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使校训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得以发挥,不仅有助于优化校风、教风、学风,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学校文化思想,还可以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训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校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何更好、更有效实现校训的主要功能,给学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校训功能在学校的实现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生对校训的理解不深

高职校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对学校校训文化不甚了解。师生们看重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荣誉和学业成绩,对校训文化的教育意义把握不够,无法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动理解和学习校训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更无法使用校训文化的教育功能进行设计系统化的教育计划以及自我教育。通过调查发现,师生们对校训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一部分师生知道学校校训,但对校训的内涵缺乏理解,对校训文化的教育功能缺乏认识;一部分师生甚至对校训内容完全不清楚,更不知道在教学中怎样践行校训,缺乏对校训的关注。

(二)学校对校训的宣传不足

之所以出现师生们对校训的理解不深的问题,是由于有的高职院校对校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即使有的学校重视校训,也多是流于形式,未采用有效方法,将教育理念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制度,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致使校训不能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得校训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本质上来讲,学校更加重视可视化成绩,对可以起到育人功能的校训认识不足,对于如何有效地落实校训育人功能缺乏研究。

(三)校训与学校工作融合不够

校训文化的融合不足体现在三方面:学校各职能部门间融合不足;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与学生间的融合不足;学校理论知识课程、技能培训学习、校训育人整体教育体系的融合不足。第一,高职院校的育人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还体现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领域。高职院校的育人不仅表现在上课教学和技能培训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领域。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信息沟通,进而影响到校训文化协同育人时角色缺失。第二,部分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认为校训是用来规范学生、指导学生,而与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不相关,有些教师和工作人员认为只有在上课和工作中保持校训精神、使用校训文化影响学生,忽视了学校中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均在展现学校的校训文化,与学生的每一次的交流都可以作为校训精神的传递,从而影响到高职校学校整体校训文化的建立,进而影响到学校校训精神的传播。第三,高职院校教育环节注重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校训教育元素的融入,造成校训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脱节,在校训教育的缺失下,书本知识的传播和实践技能的教授无法发挥出整体有效的作用,事倍功半,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

三、校训教育功能实施途径分析

校训的作用贵在有行动的支撑,在于师生对校训的认知与践行。所以,要充分发挥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功能,就必须寻求践行校训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解析校训内涵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由苏州建筑职工大学、苏州市建筑职工中专、苏州市建材中专、苏州市城建中专、苏州市交通技校等五校合并组建而成,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学校发展实践经验,形成了“厚德、尚学、精技、致能”的校训。

厚德,厚即重视、推崇。做人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为师要有高尚的师德,重视道德培养,注重师德修养。《易·坤》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圣贤不仅将“厚德”作为文章的开篇进行强调,也在文章中把一个人的“德”作为修身求学之首要。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恶,无益也”。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3]因此,无论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还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交友、选拔官吏还是做学问,德行都是首要因素。学校将“厚德”作为校训之首,希望师生都能够把德行作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和首要的品质。

尚学,尚即尊崇、注重。体现了学校重视学习、做学问,将做学问作为毕生的追求,尊重、崇尚知识。尚学源于《旧唐书》,书中有“崇儒尚学,以正风教,乃王化之本也”,同时尚学意思在于不仅爱博学,并且追求知行合一。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在艰苦的革命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认为学问为立国之本,“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而培国脉”。[4]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强调学校应加强知识传授、学生应努力获取知识。因此,尚学体现为学校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精技,精为精通。精技反映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发扬。2020 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的目标,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需要我国重视技术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倡“大国工匠”精神。精技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精技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习总书记在《人民日报》中说道:“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精技体现于高职院校对于社会及国家的主要功能。

致能,致意为求取、获得。师生都要精通一种本领,获得一种能力,表现的是才能、能力能够展现出来。学识广博不如知道学问的精要之处,而知道学问的精妙不如真正地去实施所学到的学问。宋明清“学以求知之,求知之者,因将以力行之也,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阐述了只有身体力行的实践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精髓。《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格物致知精神,校训中的“精技致能”的深层次理论意义与格物致知一致,致能在精技,技精而后能至。

“厚德、尚学、精技、致能”八字校训并非简单地并列独立的关系,而是一个密切相关、承上启下的整体。整体的意义就是要以高尚品德为基础,刻苦好学、精通技艺、发展才能。既要养成以德为先的个人良好品质和崇高道德境界,又要拥有谦虚、求是、进取的做事态度和实践能力。追求内在高尚品德,使其外化于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学,无学则不立。而在学的过程中又能精于实践学到的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厚德、尚学、精技、致能”的校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德、技兼备,学、能融合,成为一名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加强校训精神的宣传工作

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师生记住校训、理解校训、认同校训,并自觉践行校训,使校训成为所有师生的价值追求。

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校园报纸、广播、校内电视、宣传橱窗、校内刊物、学校微信、微博甚至抖音等多元化的方式,建立舆论阵地,展开校训信息导向工作,并加大进行普及化宣传。让学校每一个人都知道校训、懂校训、对校训内容及校训内涵产生兴趣,以进一步用校训精神鼓励自己、规范自己,能够使校训文化内化于心,指导每位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人生奋斗目标。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与学校校训育人宗旨相应的气质,让校训成为广大师生们的一种精神凝聚力;其次,增加学校校内对校训内容及校训内涵信息的物化宣传。在学校教师、实训室等显眼位置,增加校训意义的标志,使每位师生无论在学校中的何处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校训文化及精神;最后,建立优良的校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学校校风。加强教风建设,教风影响学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师德标准,建立系统的、合理的师德评估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每个学生以学风为标准要求自己。在良好的教风、学风中,使校训精神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校训精神在学校各领域中的融合

高职院校校训文化育人体系应坚持以校训精神为内核,统筹协调学校各方面育人资源,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校训文化育人体系。跨部门、跨领域整合学校各种育人主体资源,以校训文化教育元素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种育人途径,实现高职院校校训育人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首先,对校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这对校训的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可促进校训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各部门对校训精神的传播与践行的工作内容,将校训宣传工作合理分配到各部门,并将校训文化的宣传工作信息公开,方便部门间的交流和应对,让所有部门都参与到校训文化的建设中,把校训文化、校训精神作为各部门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使得学校中各职能部门都能有效践行校训、传承校训,实现校训文化教育在学校各部门间的全覆盖;其次,构建基于校训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制订学生发展评价方案,以校训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发展,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为师生所熟悉,教师可以依此客观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使之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南,深化融合校训与学生发展目标的融合;最后,梳理和提炼校训内容中隐形教育元素,以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结合的方式,融入日常理论知识教学和学生技能培训课程,形成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与校训文化育人的良性互动。可以开展多种方式使校训融入校园生活:校训教育进课堂,将校训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等有关课程的教授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有效宣传校训;善用校史馆等。

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践行校训精神,让学校领导成为校训精神的倡导者,学校管理部门干部成为校训深入人心的推动者,教师成为内化校训的榜样,校友成为校训文化的传播载体,学生成为内化校训的中坚力量,使校训精神深化到每位师生的内心,充分发挥校训文化的教育作用,将校训精神落实到师生具体的工作和学习中。

猜你喜欢

校训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