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2022-02-13刘季晶
◎刘季晶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音乐广播,天津 300070)
在融媒体时代,诸多的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融合。而当前的情况是,在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台且无线通信网络广泛覆盖的情况下,人们只需使用手机便可获得多种形式的新闻信息。具体而言,人们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多种类型的APP后,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受此影响,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思路、形式、流程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而如何做好培养工作值得从业者深思。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简析
(一)广播新闻受众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变化之处在于,新闻信息受众或者说广大人民群众的可选择性更多[1]。其中的逻辑是,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设备智能化程度相对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常规、固定的渠道获得信息,因此每一种媒介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不同受众群体很少发生“转化”。不仅如此,每一种媒介的编辑、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都相对固定,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以广播新闻编辑为例,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是广播,受众是电台用户,包括习惯于听收音机的老年人以及司机群体。针对这些受众,广播新闻编辑从业者只需将新闻信息制作成音频的模式,便可定向传播给受众。在逐渐增强“互动性”的过程中,有需求的受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向广播电台反馈相关信息。总体而言,传统的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无论针对哪一种具体的媒介形式,均属于“信息的定向传播”,受众群体几乎不具备选择的权利。到了融媒体时代,得益于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所有受众群体都提出了新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很多广播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依然不变,但能够准时收看节目的受众数量却在逐渐降低。因此,抓紧“有限、零碎的可支配时间”获取信息成为很多人的全新生活习惯。在这种趋势下,广播新闻受众对获取新闻信息的形式、新闻信息的内容等均提出了新的需求——人们希望在空闲时间迅速获得最新、真实的信息。面对此种情况,广播新闻若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不断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创新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需求。
(二)广播新闻编辑与社交媒体的关联程度不断提升
广播新闻受众对获取新闻的方式、新闻信息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与媒介融合几乎同时发生,二者互相产生了促进作用[2]。但需要注意的是,媒介融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便呈现出现阶段的效果。具体而言,在早期,市场中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播放音频资源的设备MP3,这种设备的外形小、能够储存的音频资源量较大,故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消费热潮。在此之后,MP3的功能逐渐增加,除了播放储存在设备内部的音频资源之外,还逐渐增加了接收广播电台信号的功能,自此开始,MP3设备同化了收音机。在音频资源的存储、传播、接收难度逐渐降低的同时,生产商并没有忽视视频信息及文字、图像信息传播媒介的开发。于是在MP3普及之后,并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同时具备电子书功能、音频播放功能、视频播放功能、广播电台收听功能的MP4、MP5设备相继投入市场。此类设备同样只是“昙花一现”,其原因在于人们迅速发现,MP4、MP5(这类设备出现之后,功能相对单一的MP3便自动遭到了市场的淘汰)具备的功能完全可以转嫁到手机设备之中。不仅如此,在彼时阶段,有关手机的未来是否应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产生了重大争论,最终结果是,苹果、三星迅速推出智能手机,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新纪元,而传统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诺基亚几乎在一夜之间便丢掉了大量市场,几乎断绝了崛起的可能性。至此,人们对资源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既然手中已经拥有了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各种类型信息的设备,那么不同类型信息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换一种更加具体的描述,究竟通过何种方式,能够让人们既能够主动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广播新闻信息,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广播新闻信息定向传播的方式。在多方需求的共同助力下,网络社交媒体应运而生——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注册账号并通过审核之后,便具有了发布新闻消息的权利。而用户可以发布的新闻消息包括所有种类,如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而其他用户在接收这些新闻信息之后,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建议,也可以转发,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迅速传播。总体而言,在融合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对新闻媒体从业者而言,如果能够“玩转”社交媒体,大概率能够在新闻内容编辑、新闻节目制作、新闻传播方式方面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社交媒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新闻编辑的发展前景。
二、融媒体时代培养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一)全面提高广播新闻编辑对当前媒体发展环境的认知水平
在融媒体时代,若要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全面提升对当前媒体发展环境的认知水平[3]。上文提到了“社交媒体”,介绍了社交媒体的形成以及广大受众运用这种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形式接收新闻信息的方法。一个结论为: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与社交媒体的关联程度正在不断提升。除了能够满足人们“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获得信息”之外,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主要的区别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交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所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对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换一种说法,在社交媒体成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的当下,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性”只体现在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制作方面,新闻信息本身依然需要保持原貌。具体而言,媒体工作者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之后,必须验证来源及内容的真实性,绝不能为了获取流量而转发未经证实的新闻,否则便有可能涉嫌造谣传谣。比如,在最近几年内,很多社交媒体用户以“受害者”的身份编写网络小作文,内容无外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希望借助舆论的力量讨回公道。由于这些“小作文”极具煽动性,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撩拨公众的情绪,故在短时间内便被大量转发。而在“转发”的人群中不乏知名网络大V和新闻媒体工作者,甚至一些官方媒体也参与其中。事实上,很多社交媒体用户面对某些热点事件时,如果自身缺乏分辨真假的能力,便会以“XX官微是否转发”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这些官方媒体转发,则消息大概率是真实的;如果这些官方媒体没有转发,意味着消息的真实性有待确认。但问题在于,这种判断方式并不可靠。事实上,在过去数年内,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官方媒体、大V下场站台,最后发现转发消息不实”的事件。这类事件产生的不良结果是人民群众对官方媒体、某些知名新闻从业者、媒体人的信任程度逐渐下降。所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则表现为,这些知名媒体人、新闻从业者、网络大V在之后发布某些观点时,其之前的言论会被某些有心网友“扒出来”,其前后矛盾的言论会进一步引发受众的反感。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媒体从业者、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在数年、十几年前发布的某些言论并不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自然消散,而是会成为互联网永久的记忆。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这种新型特点进行深度分析,在编辑、转发新闻消息时,务必确认信息的来源及真实性。确认无误后方可转发,这便是对当下媒体发展环境的创新认识。
其二,广播新闻观点的创新与借鉴。在社交媒体逐渐兴起并发展之后,现阶段,我国国内应用最广泛、互动性最强的社交媒体是新浪旗下的微博平台。其他社媒平台还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知乎等[4]。在传统时代,很多报刊、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并非全部由专业的媒体人原创。很多社会人员会基于自身经历撰写文章,之后邮寄到报刊杂志社,由专业人员编辑、修改后发表。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至今。但更多的情况是,一些经常混迹于社交媒体且理论扎实的人在完成评论文章的撰写之后,会直接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之中,之后围绕其中的某些观点与广大受众进行讨论。所谓“理越辨越明”,在良性讨论的促进下,很多人会受到教育,会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分析问题。综合来看,这种新闻观点形成、传播的方式已经呈现出代表性,即观点初步形成于某个人,在与其他人分享、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完善。实际上,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网络社交媒体的正确利用模式,即一个观点被提出,多人相互讨论,不断补充及不断完善。对广播新闻编辑人员来说,这种全新的、以“互动”为主的新闻生成、编辑方式在过去只是雏形,且能够成为讨论对象的人只集中在媒体单位内部,在当今社会却已经成为常态。基于此,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必须明确这些“新元素”,只有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才能使编辑的内容具有高的深度。
(二)尝试探索新型广播新闻编辑模式,为受众提供全新的体验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编辑模式同样需要探索创新,最终目标是为受众提供全新的体验。对媒体单位而言,基于此项观念培养广播新闻编辑创新理念的可行性方法如下。其一,不可“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广泛学习国内外广播新闻、电视节目的新型制作思路,首先实现“引进来”。比如《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制作形式诞生于国外,由我国地方电视台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引入国内,之后与享誉全国的知名音乐人合作,至今已经创作了多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其二,在激发创新思维后,围绕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而与外国同行进行文化交流。比如,在央视出品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著名音乐人子曰秋野以我国近代诗人夏承焘所作的《过七里滩》原诗为词,以吟唱的方式创作出了一首意境深远、发人深省的音乐作品。子曰秋野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中国人的“根”之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广播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得到广义的理解,即“旧”与“新”都是相对的。因此,“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勇于探索,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就能够从中有所收获,那么这种广播新闻或电视节目便具有存在的价值。总体而言,媒体单位在培养广播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时,可尝试各种各样的“新”,应当不拘一格,尽量避免思维定式。
(三)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创新广播新闻编辑形式
上文提到,融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互动性更强,受众在接收到广播新闻、看到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之后,会在评论区留下各式各样的意见[5]。对于广播新闻编辑人员来说,这些受众的评论是极其难得的反馈信息。无论是观点明确的建议,还是支持爱豆的“注水”言论,都可以经由大数据分析技术,总结出潜藏的客观规律。因此,培养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创新意识的另一个侧重点为对受众反馈的信息必须做到“耐心收集、分别梳理、细致总结”。如果能够真正重视这项工作,便可以在广播新闻编辑改进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具体的改进成果会实时呈现在受众面前,当受众感到被尊重时,广播新闻的受关注程度、电视节目的受认可程度都会提升,这对新闻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社交媒体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社交媒体的功能强大,能够支持发布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如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字与图像新闻、音频广播新闻、电视视频新闻等均可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且在传播、互动评论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媒体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模式必须向社交媒体方面靠拢,在“多元化互动”及“尊重受众”的基础上,在工作模式、工作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真正做好广播新闻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