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TI课程“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02-13吴焱森

管理工程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模式课程

许 峰,吴焱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的课程设置中,“XX翻译工作坊”是一门普遍设置的课程。高校一般会结合自身特点,开设“法律翻译工作坊”“会计翻译工作坊”“物流翻译工作坊”“中西医结合翻译工作坊”等校本特色课程。翻译工作坊因其注重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式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接近真实的训练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引入校园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也受到了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大力赞扬。与此同时,由于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1],并不是所有老师和学校都能非常成功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有人对其适用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黄远鹏[2]、陈纪伊杰[3]、王立弟[4]等人对工作坊的适用范围、应用形式和效果等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工作坊中师生无法充分实现角色转换,部分学生不太认可探究式学习方式,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好,还有学生认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不合理。本文结合研究者几年来在本校讲授翻译硕士核心课程“英汉航空翻译工作坊”的实践,结合对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一些提升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借鉴。

1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翻译工作坊是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种翻译工作模式,其最初主要应用于翻译论坛、翻译大会等场合。其基本形式为“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1]。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实践共同体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个成员都为完成同一个翻译任务而共同奋斗,分享经验、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新的想法和设计,因此共同体里充满了协商和讨论,同时也有争论,但基本上都是良性的互动,共同体的工作氛围良好[5]。翻译工作坊因其高效、高质量的特点一经出现就很快被引入翻译课堂,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国外迅速流行开来。在国内,翻译工作坊也受到高度评价,因为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1]。

翻译工作坊被定性为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 它立足于讨论协商、解决问题和互相学习等学习的社会属性,通过组建由教师促进的学习小组来实施教学,以确保导学性活动与经验性活动之间的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建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翻译工作坊采取的是任务式教学模式,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不是其所注重的主要内容,它侧重于教师通过下达翻译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边实践边提高。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施区别于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活动早在学生还未进班上课之前就已经开始,教师一般会提前两到三周给学生下达翻译任务,学生分小组拿到老师分配的翻译任务后共同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学生要在上课前一周向教师提交已经完成的翻译任务,以便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安排课堂讲解等。课堂上教师会预留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展示和讲解自己的翻译任务完成情况,之后才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讲解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工作坊模式的授课不仅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尤其注重培养他们对翻译任务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帮助其掌握反思型工作方法。

张春柏、吴波指出,虽然翻译工作坊只是一种模拟的工作坊,但是它的工作模式和真实工作坊相似,师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协商和互动达到某种共识的过程高度相似于真正的工作坊[6]。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翻译专业硕士的教学应该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契合了上述要求,还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还课堂与学生”的教学理念。学生提前拿到翻译任务,课前充分准备,认真协商,课堂上讲解、讨论和协商,充分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的角色。工作坊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极目的,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在翻译实际操作过程中顺利解决各种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翻译技巧,训练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教学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2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受到高度赞扬, Wolfson[7]、Szyczrbak[8]、Visintin[9]等很多人都有专门的研究和文章介绍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在国内经李明、仲伟合[1]等名人大家的推荐后更是备受推崇,一经引入就成为高校的重点课程,更是被推荐为翻译专硕(MTI)的必开课程。然而翻译工作坊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材料选择、课堂讲授、教师指导、师生认可度等方面均遇到了挑战。黄远鹏[2]指出,国内专硕翻译工作坊课程存在授课过程过于注重理论传授而非理论引导、过于偏重应用文体训练而轻视文学文本实践、翻译训练实践项目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王立弟[4]也指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愿或不好转变角色,而不能完整而深入地贯彻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真谛,在教师引导、学生协作互动等方面打折扣或者迁就妥协等。笔者所带的教学团队最近几年一直在实践和研究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国内外专家对工作坊提出的优点和缺点感同身受。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校“航空翻译工作坊”这门课程,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对工作坊这种模式进行研究,在每年开课学期前中后,会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座谈会等探索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对多届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通过梳理归纳,我们对翻译工作坊有了如下的反思和发现,把其归纳为目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2.1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翻译专业硕士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也有非外语专业的;有应届生,也有刚刚毕业两三年、四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有些同学有翻译行业从业经历,有些同学有外贸等行业工作经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曾经是大学老师;有些学生在大学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翻译理论,有些甚至是从业多年的翻译老手;有些同学考取了翻译资格证书,但也有些同学在翻译经验和翻译理论方面都是“小白”,上述这些因素都是任课教师在讲授课程、布置作业时需要考虑并且需要面对的挑战。

2.2 学习观念亟待转变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模式,又经历了考研的艰苦磨炼,大部分学生习惯了自查词典、查资料,自己做练习和作业。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在参与本课程之初,普遍对工作坊所要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了解,部分同学对小组协作、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小组获得同样的作业分或者考核分不太习惯和认可。正如王立弟所指出的那样,多数学生觉得像“小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偶尔进行还可以,如果每周都进行觉得不太能接受”[4]。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排斥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他们认为老师“应该重视和保护他们自己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妨碍和侵占他们太多单独训练的时间”[4]。笔者所带学生在工作坊课程开始前两三周也经常有如下的反映:有些学生愿意参与小组协作,但不接受同小组作业分数相同的评分方式;不少学生认为翻译能力的培养就是提高自己的母语和外语水平,老师教授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然后指导和监督他们完成作业,每个人凭自己的实力和投入程度获取平时作业分是合理的考核方式;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坊所采取的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全组集体提交一份作业并不能高效地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还有些学生认为将来不一定从事语言服务项目工作,没必要培养项目协调能力,等等。

2.3 翻译材料选择难

李明、仲伟合提出,翻译工作坊“所使用的练习材料必须具备完整的语篇性或文本性,不使用缺乏语境或缺乏完整语篇性的单句作为翻译工作坊的材料”[1]。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会带来挑战。有时候,由于手头材料所限,或者由于为了讲解某个翻译要点或难点,又或许由于其他原因,教师所提供的翻译材料会出现缺乏语境的情况。这样不但会让学生翻译时找不到上下文,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也会给教师自身造成讲授时的困境。例如:

例1:The ground staff closes the door from outside and the cabin attendant arms it from inside.

乘务员从里面关上客舱门,并将滑梯预位。

这个例子选自张艳玲编写的《民航专业英语》[10]中的一篇课文。许多学生对这个译文“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译文与原文跨度太大。事实上,如果了解民航专业知识,知悉这句话的上下文,这个翻译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在乘坐飞机时,在机舱门关闭后乘务员还有一项操作:要把舱门后的逃生滑梯(也叫slide)放置到位,以免紧急情况发生。上述例句中的arm 就是指“把滑梯预位”;而当飞机平稳着落之后,乘务员还要把滑梯disarm(解除滑梯预位)。例如:

例2:Physical comfort does not depend on temperature alone but on other factors as well.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on which comfort depends is humidity. High humidity helps prevent heat loss from the body and makes even high temperature less bearable.

网络上各种课件,甚至研究论文中给出的惯常译文如下:

影响身体舒适度的不仅仅是温度,还有其他因素。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湿度。高湿度会阻止身体散热,从而会使体温升高,让人更加难以难受。

初看这个翻译没有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采纳这种译法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有学生却提出了另外一种理解和译法:“高湿度会阻止热量从身体流失,继而使高温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他认为这里的high temperature 应该是指空气的高温,而不是身体的高温。

因为是借用网络上的例子,教师反复分析句子结构,多次上网搜索,只找到了其随后的两句:

dehumidifying the air helps the body to lose heat and thus bear higher temperatures. However, beyond certain limits, removing the moisture from the air becomes harmful to the body.

这个补充的下文虽然还无法完全证明这里的高温是指气温,但笔者认为理解为高体温不如理解为高气温。

提供完整篇章或者找到较为完整上下文或任务背景的翻译材料是授课教师应该尽力做到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和讲解,但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困难

2.4 真实翻译任务难以满足

刘和平指出,翻译工作坊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翻译任务材料最好采取自己过去或现在正在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让学生来翻译,以承接翻译市场笔译任务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或某个环节,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11],这是比较理想的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一个真实项目,可以了解合同签订、小组负责人的选拔和确定、任务分配等项目的前期准备流程及其复杂性,也可以训练文本转换、扫描对齐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可以了解术语表的生成、译文风格和术语的统一,当然更主要的训练是对原文理解、译文起草、交叉审核和讨论、协商定稿,最终交付译文,等等。一个真实任务走下来,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具备独立接收任务的信心和技能了。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具备这种承接翻译任务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任课老师年年都能承接到适合拿到课堂上讲授的翻译任务和项目。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翻译老师只能是尽可能创造或提供虚拟翻译任务以达到训练目标。

3 提高教学效果的应对措施

翻译工作坊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极目的,把学生的参与度看作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锻炼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坊老师来说,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工作坊的本质,不坚持执行,往往就会回到传统课堂的老路上去。因此,坚持采用工作坊这种模式来开展课堂内外的教学,坚决守住既培养翻译能力又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初心”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翻译工作坊的实施:

3.1 坚决贯彻工作坊教学理念

教师要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有足够的认识,对实施这种模式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李明、仲伟合认为,翻译工作坊授课教师具有“组织者、引导者、调解者、促进者、创造者、监管者、指挥、教练”等多重角色和身份,也提出了工作坊教师应满足的七项基本要求和学生应满足的六项基本要求,指出做好翻译工作坊老师着实不易[1]。基于这些高要求,工作坊老师应该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究式、协商型为主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就像我们对学生翻译水平提高的期望不能一蹴而就那样,我们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转变和适应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翻译工作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极高的参与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分享、主动告诉同小组成员或教师其翻译理念、翻译思路或翻译感悟,要求学生既能翻得出还要讲得出。

对多年来习惯了“埋头苦干”的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以上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时间和过程。不管是课前翻译任务的布置、作业的提交还是课堂交流和课后提升,工作坊都要求师生共同面对翻译任务,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翻译任务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都依赖于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依赖于老师对问题的预判、课堂内外对任务的处置。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过程是创造性的、开放性的,师生也是平等协商的[12]。基于以上提到的对教师和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学生对新模式的不熟悉、新认同,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定要坚定信念,坚决贯彻。师生必须对工作坊这种授课形式有足够的认识和投入,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难不进、半途而废。

3.2 做好任务设计

翻译工作坊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要做好对翻译任务的任务设计或问题设计,因为任务设计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翻译工作坊的任课老师一般都具有完成一定的翻译任务或从事翻译项目的经历,可以结合翻译经验筛选过去的或现在的翻译材料提供给学生练习。在选择翻译材料时一定要有整体把握,对翻译文本的训练目的要明确,对翻译中会出现的问题有清醒的预判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3 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但可以评估学生的翻译表现,还可以尽快促使学生理解和正确认识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从而帮助教师顺畅实施工作坊的教学。工作坊既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因此在评价或考核时就不能只考核学生的翻译能力。李明、仲伟合指出,工作坊模式不但要评估学生的翻译表现,还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进步;不但要引导好学生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培养他们学会对小组或班级其他同学进行评价[1]。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课堂内外开展同侪评价是工作坊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它能让同学们提高协作能力和协商能力。

在批阅学生个人上交已完成的翻译材料或翻译任务时,我们发现小组并没有完全贯彻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可能是分工翻译、一个人翻译一个段落或者几个句子,然后轮流安排一个人汇总后提交,学生并没有认真贯彻工作坊“讨论和协作”的精髓,以为完成了翻译作业就行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设计了新的考评方式:小组协商和课堂讨论或讲授都记入平时成绩,小组提交翻译作业的同时提交讨论录音、录像和其他形式交流的证明材料,课堂上小组代表的讲授记入全组成绩。合适的评价方式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习惯的养成或改变需要时间,教师要留出三到四周的时间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4 结 语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提出,翻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13]。翻译工作坊课程让各高校培养的翻译专业学生能够体现本校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因此也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翻译工作坊是一种经过理论和实践验证,非常适合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其接近真实的任务模拟授课方法是老师和学生智慧和思维成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相互碰撞、交流和共享,教师和学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工作坊的优势和优点,在课堂内外认真实施,工作坊一定能达到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既培养学生的译者责任意识,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猜你喜欢

工作坊教学模式课程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