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路向

2022-02-13杨立蛟刘晓娜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符号

杨立蛟 刘晓娜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文化品格的高度凝练与历史养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由中华文化沉淀、凝练而来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信念、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以及共同文化遗产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形成、凝聚、巩固和发展的基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要求,“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通过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来推动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对内有利于加强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构建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要求,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运用和传播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分类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

符号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和意义载体,是人们约定俗成用来指代一定对象的标志物。文化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符号。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代表了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习俗、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把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符号化的加工,使其更为形象化和凝练化,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就会变得更加易于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从而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就是凝结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共同认可的,由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2],是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范式的标志性符号。

(二)中华文化符号的分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符号,而符号则是文化的形象化和凝练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不计其数、种类繁多的文化符号。当前学界大多从符号本源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符号进行划分,但是笔者认为文化符号作为承载文化意义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分类不能脱离其文化传统与背景。本文主要借鉴许嘉璐先生对文化的分类,从而延伸出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分类,主要分类如下。

一是物质文化符号,主要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符号。例如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不仅是有形的军事防御工程,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还有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瓷器、茶叶等物品,除了具有特定的实用意义,也是展示我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气派的标志,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是社会文化符号,主要包括人们在艺术创作、风俗沿袭和礼仪活动等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符号。例如我国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成的书法国画、唐诗宋词、京剧戏曲等文化符号,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等手法,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符号,背后独具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服饰和节日仪式,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唤醒民族情感、强化民族认同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

三是哲学文化符号,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思想符号和价值观念符号。我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仁爱”“和合”的价值观、道家老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近现代“天下为公”的治理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协和万邦”“和实生物”“天下大同”的智慧等,[3]反映着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深刻认识与独特思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总的来说,无论如何划分,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具象化表征都起着加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作用。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野下,我们更应概括出各民族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意志,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智慧的载体或形象表征。中华文化符号更应体现出文化性、思维性、智慧性的特征,既使中国人日用而不知,又使外国人容易理解与接受。这样中华文化符号才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力,起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三)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价值

建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将文化凝聚起来,加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识和中华文化认同,而且能够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形象,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对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但一直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文化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共享性特征的独特文化烙印和体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外显形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场域重要的文化表征,具有凝聚作用和强化功能。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有利于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春节为例,春节是我国影响力最大且全球华人参与最广泛的共同节日,其核心内涵是家人团圆与情感交流。春节一系列特定的仪式习俗,例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等,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节日盛大、隆重、喜庆、吉祥、和睦的氛围,这种全民集体性的参与形式和从古至今的不断传承,不断强化着“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的认知。同时,在这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全国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在民众密切的互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通过借助这些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发展的深层底蕴转化为显性的文化符号表达,使得中华民族的山川湖泊、民俗服饰、节日习俗、思想文化得以生动呈现,有利于强化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凝聚与传递。

二是对外有利于展示中华民族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给出的中国方案,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也回应了时代要求,对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对内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载体,是超越语言、地域与民族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认同感与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例如源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和合”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也为推动国家间友好往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遵循。这些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其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有利于逐渐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偏见和误解,传递出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民族一体、国家一统”的整体民族形象的同时,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二、中华文化符号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塑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能够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记忆,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又能不断推动特定时代背景下新的中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以此来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任来讲,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文化“符号化”的挖掘和塑造相对不足

文化符号是基于特定文化形成的。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创造和运用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储备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例如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服饰、意蕴丰富的自然物象、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等。人们容易形成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带来了文化符号的丰富深邃、自成体系,但是文化符号的形成却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手段去建构。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符号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物转化而来,物和符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自然物或事物,它们原本不是为了‘携带意义’而出现的,它们‘落到’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7]。当前,大多数优秀传统文化还保留着“原始化”的状态,缺少“符号化”的加工过程,最终也导致了中华文化符号的供给不足,难以充分表达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如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在被人们赋予浓重的文化象征意蕴之前,本身只是自然界孕育的一条河流,在经过不断地符号加工和文化阐释之后,才成为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包容进取民族品格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才被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我国的文化资源宝库中,还有许多能够体现我国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亟待挖掘,实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更是任重道远。

(二)部分中华文化符号尚未实现现代话语的转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文化绵延发展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诞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宗法血缘和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符号,很难直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所以,完全照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规范是行不通的。就像我国传统的“忠孝节义”思想中所包含的一些“愚忠、愚孝”的内容,与我国当前的价值观相距甚远。还有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由于没有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我国社会进入了文化符号快速生产和消费的时代。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消费者不再追求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具体功能,而是转而追求符号意义,人的消费被符号系统所支配。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社会催生的诸如消费主义、娱乐文化等众多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是如何带来符号的泛滥和传统文化符号原型意义的异化,给我国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带来严重冲击的。

总体来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一个建构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具有当代国民共享性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但是当前这种根本性的价值取向尚未体现出来。如何尽快实现中华文化符号从传统语境到现代语境的话语转变,成为中华文化符号建构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中华文化符号的展现形式亟待创新

中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而作为中华文化具体表征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展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古代通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和节日庆典等形式来展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国旗、国歌、中国高铁、抗疫精神等包含时代特色的文化标识。所以,如果仅仅以传统的手段来展示缤纷炫目的文化符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借助形、声、像、意等多种手段,通过建筑、美术、影视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华文化符号仍然多以博物馆、文化长廊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忽视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发展的特性,导致中华文化符号表现载体和展现形式固化的问题。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我们在用现代化的手法诠释传统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中华文化符号的呈现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以上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受众对中华文化符号认知的局限和偏差,进而影响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符号的展现形式,以此来生动全面地呈现这些文化符号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核和民族基因,深化社会公众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着力点,突出表现为文化符号的竞争。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是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主体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符号,有助于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塑造更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然而,当前我国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力与西方相比依然较弱,中华文化符号的实际传播效果不佳。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提起美国的“肯德基”“蜘蛛侠”和“迪士尼”等文化符号时,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回答较为了解。而2016年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进行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显示,对于美国民众来说,中华文化符号“大熊猫”知名度达96.2%,名列榜首,排名第2、第3的是长城(95.0%)、中国烹饪(93.1%),排名较低的是布达拉宫和清华大学,知名度仅为37.5%、37.4%,[9]这直接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仍然主要依靠广播、报刊、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进行。例如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宣传文物的纪录片,制作精良,内涵丰富,但受到传统媒介传播力和辐射力的限制,受众较少且热度持续时间较短,宣传作用有限。并且,在当今全民传播的时代,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主体主要还是国家主流媒体,未能充分发动企业、新媒体、普通民众等多元力量进行传播。主流媒体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多以宏观叙事为主,难以全面反映人民群众实际生活。这些问题也削弱了中华文化符号对内对外的传播效果,不利于我国对外文化品牌的打造。

三、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路径选择

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而文化符号则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和表征。因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在充分挖掘和塑造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换,丰富中华文化符号的展现形式,利用新媒体不断优化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路径,以此提高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深入挖掘并做好中华文化符号的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0]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建构提供了原始资源。

一是立足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和古迹文物承载的丰厚文化资源。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昆仑山是众神居住之所,地位尊崇,但是作为一个自然物象符号,昆仑山远没有西方奥林匹斯山的代表性强,其神话符号意义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体现民族多样性文化符号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注意挖掘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为抗击侵略、救国救民、建设祖国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事迹。如在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科学研究甚至是普通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要注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中凝练出大家普遍认同的精神品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人物符号,深化各族群众对共有文化符号的认知和认同。

二是在挖掘和梳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积淀的有益元素,探寻和辨别出各民族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代表民族精神和形象的文化瑰宝。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到的“蒙古马精神”。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既体现了草原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也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出中华民族蕴含的“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我们要善于从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挖掘提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共享、共通的文化符号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是做好中华文化符号塑造工作,构建系统化、多样化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国家,丰富灿烂、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一方面,我们要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总结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共享性的中华文化符号资源,体现中华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类型中华文化符号之间逻辑关系和功能的系统性梳理,做到既能相互区分又能互为支撑,共同承担起振兴中华文化的重任。

(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能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在保持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底蕴的同质性。面对现代社会中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消解和异化中华文化符号的情况,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有力武器,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内核融入中华文化符号的构建之中,发挥其强大的实践引领力,使中华文化符号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是认识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转化和发展,其实质和核心是在古为今用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现代化。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现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符号内涵与价值的现代化转换。以长城这一文化符号的阐释为例。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型工程,是我国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代表之一。长城在修建之初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袭,但由于其修建工程的繁重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其形象有“封闭”“奴役”“暴政”的一面,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主流价值的,所以我们在建构长城文化符号的过程中,逐渐弱化和消解其负面意义,突出其“抵御外辱、精诚团结、自强不息”的价值,同时强调这一浩大工程实施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从而逐步确立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符号的地位。

三是善于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意化展示。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用“科技+文化”的呈现方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浪漫。正如媒体评价的那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设计语言,融入典型的中国符号和意象,在诠释冬奥主题的同时,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和理念。”[11]我们要借助更多的技术手段,在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发展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元素,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美融合,打造出更多蕴含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国家文化符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的文化源泉。

(三)丰富中华文化符号的展现形式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的文化符号,以文物器皿和历史故事等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形式传承下来,进而成为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最直观的表征。在当代社会,在继承中华文化符号传统表现方式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传承载体,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将我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精神传播出去。

一是打造以“内容为王”的中华文化故事“IP”。“文化IP”是以“文”承载用户情感意义并接受市场检验的符号、形象、元素、故事和载体。实践证明,数媒时代的用户关注文化产品新颖的外在表现,更关注文化产品本身的内容,即“内容为王”。近些年来,以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为内核打造的《流浪地球》《战狼》等电影在我国掀起了观影热潮,证明了中华文化符号自身带有巨大的流量和很强的黏性,为我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做了极为有益的尝试。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具有优质内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IP”。

二是开发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知名度。近几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也随之畅销海外,如“沂蒙印记”徽章体现了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的巧妙设计。文创产品以特色文化为基石,包括传统习俗、地方建筑、历史人物和传统节日等要素。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可以在造型、内涵、功能等各个方面融入中华文化符号,再借助全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打造文化品牌。

三是将中华文化符号资源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人们大多通过视觉来获取外界信息,同时,视觉形象也是人们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之中。例如,通过打造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和带有明显中华文化符号标识的城市地标建筑和博物馆等途径,广泛宣传我国的文化符号,不断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增强中华文化符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四)借助新媒体优化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路径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对象,而文化传播则是文化符号及其系统的意义结构的生产、解释和扩散。“中华文化符号要超脱‘符号’本身,转化为特定人口单元中更广泛人群的‘大众情感’”[12],必须借助一系列的传播媒介、传播主体和传播技术。

一是实现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一方面,继续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的优势,加大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率高的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和官方网站等途径,以“互联网+中华文化符号”的方式,展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文化符号。据《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短视频的忠实用户中,30岁以下的群体接近七成,在校学生群体占比接近四成。所以要特别注重发挥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作用,利用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鼓励关于中华文化符号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以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兴趣。在不断改造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增强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实效。这不仅有利于在国家内部扩大中华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加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好的国际形象。

二是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全民传播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社会舆情的引导者。[13]在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众等多元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打造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全民参与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格局。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海外留学生和民间优秀自媒体创作者的创作和传播热情,通过这些群体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细节的展现,以小的视角为外国受众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和丰满的中国形象。如在网络上爆红的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者”的自媒体创作者李子柒,拥有在Yotube订阅量最大的中国账户。她巧妙地将我国的自然风光、服饰、饮食等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向国内外观众讲述中华文化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是实现传播技术的创新。近几年5G、VR/AR等数字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崛起,为网络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也使得中华文化符号的网络传播变得更加便利。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云逛馆”,使得人们足不出户,通过滑动屏幕就能在“云端”俯瞰历史,徜徉故宫博物院。所谓“云逛馆”,指博物馆将藏品文物以视频化的形式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空间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欣赏、感受历史文物。“云逛馆”的推出,让历史文化符号“活起来”了,以新鲜、有趣、有料的方式,满足了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趣味。他们在沉浸式的体验和与专家的“云上”互动中,加深了对历史文物和中华文化符号的了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拥抱传统文化,传播文化符号,并在此过程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主体。所以,在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中,要以互联网媒介技术为依托,不断打造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现代立体传播矩阵,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力,增强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符号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学符号,比多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符号的由来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