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唯物史观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生成

2022-02-13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人类新形态中国式

李 星

无可否认,人类已然进入了命运休戚与共的全球化时代。当今时代任何个体的存在都与世界历史直接且紧密地联系着①参见沈湘平:《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人类的总体性危机频发,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和人类文明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人类与人类文明何去何从,需要全人类做出新的重大抉择。“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②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人类文明新形态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同时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条以和平方式寻求发展的人类文明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当今时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现实性难题给予了回应,是人类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彰显,其宗旨在于为人类及其文明指明前进的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崇尚整体、全面以及和谐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是新型文明观与人类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的时代契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必然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保证,三者有机而紧密地扣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机制,促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与发展。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在《说文解字》中,“文”与“明”分别侧重于外在表现与内在修为。其中,“文”的本义是指表面各色交错的纹理,又延伸为文采、文雅、礼仪等,在本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明”由自然界的光明而引申为“内在澄明”。在西方语境中,“文明”对应的英文词汇为“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s”,其本义为“城市的居民”,包含人们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其引申义为“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包括达致这一状态的过程①参见百度百科:htt ps://baike.baidu.co m/item/文明/392?fr=aladdin.。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Civilization就是hu man advance ment(人类文明)所呈现的状态和历经的过程。综合中西方语境来看,“文明”指的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自然行为与社会行为的集合,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②王文东:《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与坐标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文明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明与文化既紧密相连又有所不同。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不同时期的文化凝结形成不同形态的文明,同一时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差异,凝结和呈现出的文明形态也有所不同。③参见王文东:《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与坐标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狭义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特定时期精神和符号的总体存在。广义的文明形态则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指在特定阶段内社会发展的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在内的统一体。④参见王文东:《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与坐标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文明形态是就文明的广义而言的。

一般而言,文明是独属于人类的,“人类文明”指的是一种人类活动形态——人类具有了文字、社会制度后,经由它们较高程度地组织起来的人类的活动形态。⑤参见韩震:《如何理解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光明日报》2022年1月20日。普遍性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特征。人类文明的形成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人类来自于自然界,但并非受环境主宰而被动地适应环境,相反,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内部存在着更加深入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是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人类能够通过协作从事组织化的生产劳动,“人类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⑥韩震:《如何理解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光明日报》2022年1月20日。。同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其内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人类的协作方式存在着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具体来看,生产力决定人类的协作方式,人类协作方式反作用于生产力,如果人们的协作方式与其所在的地域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那么该文明就会实现繁荣发展,反之,如果不相适应,那么该文明则会衰败甚至凋零。人类文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即并非天然事物,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现代性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封闭隔绝的状态,拉开了世界历史帷幕,①参见沈湘平:《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只有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明才得以产生。此外,人类共同体的形成是人类文明生长的土壤,人类共同体的成熟使得人类内部交往程度更高。人类文明是人类共同体中的普遍交往与活动的共同遵循,是一系列文明规则、共识或公理,也是人类对共同价值的信仰和追寻。②参见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哲学研究》2022年第3期。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世界是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也是多元的,这一特点恰恰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是经过具有差异性的多种类型文明的调和与升华而产生的,而不是某种文明模板在全世界推广的结果。由于实践水平和程度的不同,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制度,每种文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发展和演进的独特逻辑。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每个地域的文明都体现了人类在该区域的生存智慧,作为整体的人类文明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多元性,人类文明的健康状态就在于其多样性之间的和谐,多样性的人类文明缔造出缤纷多彩的人类文明模式。可以说,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色、生命力和魅力源泉。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向何处去”之时代之问的智慧回答,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在文明层面的最新创造。人类的组织方式因不同区域的历史形式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文明形态则是在文明层面对社会形态的呈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文明形态同样是不断演进的,这种演进过程外显为作为总体的全人类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实际,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它根植于中华文明,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指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对这五个方面文明的升华和凝练。③参见顾海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意蕴和思想智慧》,《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6期。它的宗旨是实现马克思所追寻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属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指引下的阶段性目标。④参见颜晓峰:《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具体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鲜活的“现实的人”出发,以“全人类”为本位,追求人与自然、他人、社会以及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和而不同”。这五个方面将人的多层次性、多维性恰当地扣合在一起,使得人获得真实而全面的解放,多层次共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使人回归为完整的人、真实的人、幸福的人。

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一种新型人类文明观,它既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又是一种新的人类观。它是一种崇尚和谐的人类文明观,彰显了多维度和谐发展的新的人类观,区别于人类历史上的曾有过的文明样态以及现有文明类型的更优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同时是对具有冲突性的文明观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比较优势在于:该文明形态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展现的是和平、和谐、共享、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能够更大程度地代表人类整体的利益,符合更多人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类为中心和本位,扬弃异化,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是追求人类自主的文明新样态。⑤参见王正:《“人”之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建立在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①[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曹典顺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是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性以推动人类文明飞跃的生动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全新的人类历史。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的契机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具体而言,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归根结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者、创造者和实践者。②参见王文东:《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与坐标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共存且并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是内在一致的,共同推进人类解放和全人类幸福。

人类文明新形态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这一新型人类关系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紧密契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作为整体的人类的需求。世界历史之潮流浩浩荡荡不断前进,人类只有顺应时代甚至引领时代方能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人类已然告别了彼此隔绝的封闭性的历史阶段,进入了马克思所断言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阶段,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全体人类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共同体”,已然成为密不可分的生存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具有总体性的人类面临着普遍性、整体性的危机和挑战,突破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人类整体成为人们认知与实践的重要单位,即“全人类”成为人类历史的叙事主体。当今人类文明呈现出并联式的多元并存状态,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在同一时空下共存并行。然而,从世界发展现状来看,逆全球化现象不断上演,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集团对抗、东西对立等状况仍然存在,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类内部的分裂和对抗,威胁着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西方现代文明遵循将资本作为本位的资本逻辑,以物质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这种文明属于单向度的文明类型,无法有效应对人类总体性危机。总而言之,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人类需要做出智慧的抉择。

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当今世界和当下人类的发展状况,是对当今世界和人类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全球化不可逆转地“已成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大趋势。”③刘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大趋势》,《人民论坛》2021年第34期。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需要人类全体成员共同维护和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文明的特点包括命运与共、交流互鉴、互动交融,但同时人类也遭遇了总体性危机和全面性挑战,建构平等共存、包容合作、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等具有公平取向的人类新型关系应该获得人类的公认。人类文明新形态融综合性、立体性和多维性于一体,坚持开放性,超越单一性和平面性;倡导人类与万物共生和谐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多重意蕴(生存性意义、发展性意义、文化性意义以及和平性意义),而非单一含义。④参见韩庆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人类文明新形态摆脱了西方文明的话语权力体系,是对新的人类文明状态的呈现与展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张反映新时代人类文明的新特征,开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契合当今时代人类的需求,彰显了人类文明生态的健康状态和多样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与展开的过程。在人类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时代,多种充满差异的人类文明是可以共存的,它们之间是平等共存关系,每一种文明的繁荣发展都是人类一切文明繁荣发展的条件,这是人类文明应有的良性关系模式。①参见刘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大趋势》,《人民论坛》2021年第34期。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与实践并非空中楼阁,也非先验性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推演和思辨演绎,同样也非静态的完成式,而是动态的进行式,不仅是状态呈现,更重要的是体现为过程和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集根植现实性与指向未来性为一体,它指出并引领人类文明的正确前进方向。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文明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从低阶逐渐上升为高阶的过程,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新的文明跃升。总而言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实向度与未来向度的有机结合,是共享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分享世界发展成果的正义的人类文明之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必然途径

实现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是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目标的独特道路。现代化并非西方专属,中国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换言之,生产力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生产力总和指的是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③参见王峰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9页。现代化是发展和积累生产力的最重要途径。人类贫困难题的破解离不开现代化,换言之,现代化是摆脱贫困落后以及寻求富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人类的现代化并非只有单一路径,现代化道路可以有多种类型,不同国家和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具有差异性的现代化道路之间能够并存并行。

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兼具中国意义和全人类意义。“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其他文明样态的新的人类文明类型,属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⑤参见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作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途径和必要环节。反过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的重要阶段性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逐步推向质变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处于不断生成、展开和呈现的过程之中。⑦参见田鹏颖、李雨珊:《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指向》,《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类型的现代化之路,但都具有非正义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的原始积累过程充满血腥,天然地携带着殖民、掠夺等原罪,并且会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恶果。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文明范式导向的结果是双向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文明和理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的殖民主义化和新殖民主义化,它们所宣扬的公平正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兑现。这两方面结果并不是均衡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少数国家和少数人的富裕、发达是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多人的牺牲和落后为代价的,在全球资本逻辑体系中,东方大部分国家只是西方剥削和掠夺的对象,从全人类视域来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导致世界范围内和人类内部的不平等、不公正,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非正义。具有剥削性和掠夺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也无法完成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的现代化任务。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还导致了新的人类问题,比如全球范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但是也批判其非人性化,并预言它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建立在完全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保证了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平均主义和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等后果。概言之,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对中国现代化的可借鉴意义并不充足。

中国所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①参见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首先,它是不同于传统的和西式的以及其他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特殊性,中国不能机械地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而要找到和坚持符合自身特殊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属于一条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所有制基础,以按劳分配结合多种分配方式为分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双重作用,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五位一体”的系统性文明建设。②参见高正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论坛》2021年第13期。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品格的现代化道路。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契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契合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6期。。中国由最初的落后于现代化,到面向现代化,再到今天的遵循着自身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创造适合自身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朝着将中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循序渐进地迈进。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共同富裕之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解决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绝对贫困的必由之路。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阶段,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然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全社会向共同富裕迈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共同富裕以及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类解放为宗旨。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最高宗旨是实现全人类的实质性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少数人的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类整体中所有成员的现代化,亦即全人类的真正解放,是正义的现代化之路。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扬弃,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理论体系,①参见李培林:《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并开创了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型人类文明类型,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词是中国,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语是全人类,但是二者并不冲突,反而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中国所选择和坚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能够为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宝贵借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对全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创造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人类整体的现代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也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坚实基础和物质保障;突破民族国家范畴的全人类范围的共同富裕和共享式发展是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力支撑。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回历十二月十二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参见沈湘平:《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实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开创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和道路前提,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制度前提。二者虽然内在统一,出发点一致,落脚点相同,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前者强调中国发展的现代化维度,后者强调中国发展所遵循的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主义属性维度。如果说现代化聚焦的是生产力层面,那么社会主义则侧重生产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中国发展逻辑和语境下的契合,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自己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凝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人类意义和世界意义,其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深远③参见陶文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生产关系的不同,而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因此,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的不同,在“为谁发展”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分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正是这一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的着眼点在于物质生产的权力关系层面,④参见王峰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1页。指的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关涉生产力归谁所有、受谁支配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⑤参见王峰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9页。马克思揭示出,资本属于一种关系而非物,资本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权力关系,其实质上是一种与劳动者相异化、相反对的权力关系。雇佣工人进行资本生产,就意味着生产了一种异己的权力,这种异己的权力决定了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是劳动资料在使用工人,而非工人使用劳动资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样关键。如果说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对以往思想家的继承和革新,那么唯有“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的独特创造。马克思在谈论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未来时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并不能给印度人民带来真实的解放,印度的社会状况也并不会因此而获得彻底性改变,其原因在于,与生产力的发展相比,生产力归谁所有才是当地人民能否获得解放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英国殖民主义可以给印度社会带来先进的生产力,但只要印度还维持旧的生产关系不变,那么印度人民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放。“只有在伟大的社会变革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会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1-773页。因此,除了足够重视生产力之外,我们同时还要充分关注生产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枝开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花。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范围内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文明虚假和抽象地代表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真实地蕴含着和代表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深刻影响了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和世界格局。”②黄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内涵考辨——兼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王宇航:《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人民论坛》2021年第24期。现代化内在存在着一种悖论——进步性与危机性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就是在规避现代性危机的问题导向下,探索出的一种不同于一般现代文明或者克服现代文明所夹带弊端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从旧文明的胞胎中孕育出的新文明。④王文东:《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与坐标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发展,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更能代表更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发展,打破资本主义为少数人发展的历史迷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始终处于统领性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最根本、最管用和最有效的优势),发挥着“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的历史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契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和引擎,同时将其作为出发点、支撑点和落脚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⑤参见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特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最显著的国情。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7日。美好生活需求指的是人的全方位的需求,而不单单是物质方面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致力于对人民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又包含精神需求;既包含民主和法治的追求,又包含公平正义的需求;既包括对安全的需求,又包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对人民丰富多样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本质上就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保证程度。共同富裕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精神层面等全方位的共同富裕。此外,当今世界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还存在大量欠发展或未发展的民族国家,中国提出和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为那些半文明或不文明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借鉴。

结语

旧有的人类文明格局弊端丛生,潜藏危机,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和全人类的期盼。人类文明新形态突破了绝对主义和单一性思维的泥淖,超越了西方文明话语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当今人类现实,站在全人类整体的高度,贯彻历史主义原则,从人类来龙去脉的总历程中揭示和把握当今人类文明的特征与走向。它在保留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觉提高现代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级阶段,因而是对历史主义和整体性视域的彰显和运用,③袁航:《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世界主义思潮的文明新形态》,《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体现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在文明层面反躬自省以及对自身文明的重新塑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创造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原则和立场,以中华古老的文明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思想基础,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属于抽象的思辨,而是极具现实性,是在人类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智慧,彰显了中国的历史主体性和责任担当,以及解答人类共同性难题的主动性、创造性,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平之路。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只是人类多种类型文明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人类文明本身和全部。在当下时代,机遇与挑战呈现为一对矛盾,其中机遇是该矛盾的主要方面,挑战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地抓住了机遇,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道路,同时它也是通向全人类的幸福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样态,具有超越人类已有和现有文明类型的独特优越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举,同时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境界,因而也是人类文明领域的重大创新和新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道路、中国故事和中国模式对全人类的贡献,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百年大党创新文明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在于以中国价值、中国文明、中国方案解答了人类现代性道路的‘世界之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明标识,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价值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开创人类新文明道路。①任平:《论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逻辑》,《阅江学刊》2022年第1期。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人类文明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

猜你喜欢

全人类新形态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