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

2022-02-13魏环宇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宪法法治

魏环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一、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由教育部、司法部及全国普法办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其中将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确定为“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1]《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是向大学生普及法治知识、培育法治观念、规范行为习惯、树立法治信仰的公共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法治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在内心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信念及认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思考及解决问题。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做好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偷窃、诈骗、投毒、交通肇事甚至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些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适应社会,影响其全面成长成才。当前,部分大学生虽然自身具有一定法律常识,但思想观念并未完全成熟,法治素养不高。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在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位思想教育中推进法治教育,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其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面临的法治疑惑,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被社会接纳并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

(三) 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以及幸福感,更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举措。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能够培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形成“权利保护”“权力制约”的法治思维。新时代大学生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就是将“接班人”培育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捍卫者,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将法治观念作为基本共识和准则,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原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政课最鲜亮的底色,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原则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认同感,从而自觉提高法治素养的前提条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但部分知识理论较为抽象,如,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运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等。在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进程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也能在一定引导下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将法律知识进行内化,形成法治素养,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当中。新时代大学生是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青年群体,要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与教师联动,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达到真正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 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原则是指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这一原则体现了 《思想道德与法治》 的课程特点,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保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的安邦治国之道,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双管齐下,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剖析法治教育背后的道德底蕴,理解道德教育当中的法治要求,让法治的强制约束力量与道德的自我约束力量紧密结合,促进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的双重提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可利用每年“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教育意义的节点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整合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以落脚社会生活、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创新形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明辨是非,知行合一。

三、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尊法:树立法治信仰

新时代大学生要通过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和践行从而产生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对法治的信服尊重,形成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同和对法治的神圣信仰。

一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运行机制。法律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上。《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六章第一节从法律及其历史发展开始,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原因,引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二是尊重法律权威。法律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集于一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其权威性不容挑战。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对法律的服从之心,接受法律的约束,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坚守对法律的捍卫之心,守望法律权威,树立法治信仰,做坚定的护法者。

(二) 学法:加强法治学习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3]要加强法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及法治体系的精髓,以法治社会为指引,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深化学习内容。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中法治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材修订后,在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为了谁、依靠谁、走什么路等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学生们可以读懂法治社会建设的“规划图”,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是增加学习方式,增强法治学习效果,切实提高其法治素养。在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法治活动。将校园作为深化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成立法律社团、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方式,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三是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学习通、智慧树、慕课等网课平台,结合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当前学生喜欢的宣传模式,寓教于学,形成多维学习空间,全方位加强法治学习,提升法治素养。

(三) 守法:坚守法治底线

法治底线是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生命线。法治底线不可触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坚守法治底线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以法治约束自身行为的铁律。

一是维护宪法的尊严。作为我国的根本法,宪法的尊严不可轻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宪法的尊严等同于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三节重点强调了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着重强调了宪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与宪法宣誓誓词相结合,发挥宪法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基于宪法的法治共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宪法是国家法治体系中的根本作用,增强规则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是加强宪法的实施与监督。宪法的实施与监督是 《思想道德与法治》 本次教材修订的新增内容,也是重点及难点内容。宪法第5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在宪法的实施与监督之下进行。要牢记“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将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法治观念根植心中,坚守法治底线。

(四) 用法:落实法治行动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用法治的方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将法治知识和法治信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实际法治行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动建成法治中国。

一是适应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六章第四节明确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这些内容既是法治思维的特性及含义,也是当前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以法律为标准来明辨是非,形成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当自己的目标、方法或诉求与法律的规定或要求发生冲突时,要能够服从法律,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己的行为,真正融入到法治社会建设当中。

二是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落实法治行动的关键点在于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六章第四节中详细列举了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及文化教育权利;同时也列举了法律规定的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及依法纳税的义务。新时代大学生要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从自身做起,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宪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宪法伴我们成长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宪法伴我们成长》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