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022-02-13郜丽萍
郜丽萍
(广州市黄埔区华实初级中学,广东 广州 510715)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和作用
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的深刻内涵,即“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中需要培养的基本核心素养,是学生长期在学校语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理解和内化建构,逐步在其真实鲜活的语言实际运用和情境生活中充分表现出来,是学习者文化与自信、语言知识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艺术创造水平4个素质方面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利于积极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从而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现状分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在现代生活场景中较为常见,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一般是由语感不够连续的段落、自由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说明书、凭证单、符号等形式组合而成,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联系[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连续性文本教学相比,所需要的教学课时较少,但它存在于我国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细小角落中,从当今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字材料进行重新归纳整合提炼,经过思考、理解和分析,获取自己需要掌握的一些信息和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在当前语文实际教学研究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关于教材。由于现行语文教学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完善健全学生人格,多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奋进的高尚精神品质等为主基调的新教材内容。教材文本中以富于文学性、叙事性特征的连续性文本作品为主要语言载体,课文内容多是以古代诗歌、文言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传统文本内容为主,而实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往往不受重视,教材中涉及到的非连续性文本题材较少。
2.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秉承传统的教学思路,未能真正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含义与教学价值,对此类文本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够全面掌握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并指导教学实践,对此类教学内容研究不够深入透彻,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求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而没有关注对学生理解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3.关于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多围绕同一个阅读主题,以复合型文本的方式呈现。学生做到正确理解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实质意义,需要进一步梳理各种不同性质文本信息内容之间深层内在联系,获取知识并合理筛选关键信息,从而再根据自身经验理解后得出推理结论。对于普通初中学生来说,这一逻辑推理过程存在着一定学习难度,导致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这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问题时,会产生某种畏难情绪。学生现在更倾向于去阅读一些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的整体兴趣度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导致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偏低,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推动新一轮课程纲要和语文课标等改革,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尝试与深度改革,切实提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的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的趋势及需求,是对提高我国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文化素养的有力实践支撑,更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和检验当前语文课本阅读体系改革工作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基于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做好这一教学工作。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3],比如,目录、单元前序、注释、插图、阅读要点提示、旁批、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应尽量合理组织利用这些重点知识或板块,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广大学生更加自如地理解运用本教材系统中现有的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解七年级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一些插图资料,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鲁迅故居的图片,带领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的生活场景,更加准确理解课程内容和作者情感;在学习八年级教材 《生物入侵者》 时,可尝试利用教材中的植物花卉和鸟兽昆虫等图片,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入侵的有关新闻报道,引入有关专家研究的成果和数据,将图表、数据和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同一主题的关联,讲解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启发与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制定环保方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开展实践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初中阶段教师综合语文知识教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知识板块。综合性学习活动专题内容大多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主要内容,能够直接为教师开展课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和教学提供有效载体。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处理各类文本,获取、处理并筛选关键信息,设计实施活动方案,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可系统科学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实际上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目标宗旨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的“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题时,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撰写宣传标语、节约资源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从自身行为做起,转变传统生活消费方式,做一个低碳健康生活观念的倡导者、宣传者、践行者。
3.鼓励广泛课外阅读,提升提炼信息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提到:“初中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浏览和筛选信息、获取与整合信息、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长篇文章或整本书阅读时,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目录、序言、前言、摘要等的习惯。序言是作者介绍与评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简要文字,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构思意图和写作经过。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的目录摘要和序言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借此大概了解其主要内容,也可以借助别人作品的概述与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该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推荐阅读的古典名著 《水浒传》 ,很多学生抱怨该名著篇幅太长,文言白话小说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思想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对此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反复阅读小说目录简介和序言,大致了解每一章节的基本框架内容。为了能够快速了解小说中塑造的个性鲜明的108位好汉,学生在初步阅读时,可以将诸位好汉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宋江、武松、林冲等好汉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可以设计 《梁山好汉人物档案》,主要包括人物姓名、性别、绰号、职业、梁山排名、兵器、主要事迹、人物形象等内容,初步梳理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学生也可设计人物情节的思维导图、《阅读进度计划表》 《我最喜爱的梁山好汉》 《水浒兵器战力排行榜》 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来呈现长篇名著的阅读成果,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长篇著作的过程中,可采用精读和略读、集中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从而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丰富阅读体验,滋养学生心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阅读素材。语文阅读和生活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实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合理分类选取学习资源,调动阅读兴趣。比如,家用电器说明书、药品和食品成分说明书、公交站牌上停靠站点信息、学校宣传栏等,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材。在开展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常用药品的说明书作为阅读素材,并适时提出一些新问题给学生思考。比如,这个药品由哪些成分组成?此款药品功效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本品说明书为什么按照这样的说明结构?这一过程既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又进一步的体现了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素材在生活中和学习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提升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积累的高度关注,拓展延伸出了很多的阅读素材,从而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4]。
5.注重各学科融合,整合关联知识。语文这一学科内涵极为复杂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应该加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跨学科协同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其他任何学科领域当中均可以延伸出语文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和合理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学习资源。例如,在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巧妙地将文章与地理学科知识运用结合起来,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再通过品读课文,体会各拉丹东原始风景的意味和境界。另外,学生可多阅读理化、历史、生物、美学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以此丰富阅读积累,持续提升自身的阅读综合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融合和渗透中积累知识和开阔视野,逐渐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