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12365”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2-02-13王伟平霍丽芳关金玉王延峰金占双杨进争郭亚娟戴彬婷李俊杰

关键词:普通本科应用型校企

王伟平,霍丽芳,韩 冰,关金玉,王延峰,金占双,杨进争,郭亚娟,戴彬婷,马 林,李俊杰

(1.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数理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1]。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该意见成为指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并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最早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逐步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实现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尤其值得关注。

一、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原有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转型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定位、行业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1.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

高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为了培养行业满意、企业认可且胜任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改革依然没有到位,高校在教学资源配备以及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缺乏与应用型人才需求行业企业的充分沟通,行业企业在培养中参与少,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3]。

2.与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化的蔓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成为重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中国确立了制造业产业链由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创造的过渡转型战备定位,但既具备理论创新又能胜任实践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严重短缺。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更要提高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素质。

3.与行业产业需求不适应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符合社会和学校自身发展要求,但由于沿袭原来“211”与“985”的学科评价方法,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化”明显,对市场需求不敏感,这不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趋热避冷,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的情况。

(二)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程设置落后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依靠学校设立的课程体系,而国内高校目前大部分课程是基础原理、概念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是为加深对基本原理与基础概念的认识,后续提高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也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要求,且与企业提出的理论扎实且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要求相差甚远。

2.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传授工程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完成层层递进又密切联系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工程实践训练。目前,国内地方普通高校大多不具备全链条的校内工程实习基地,且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工程实践背景,缺乏工程研发与实践以及相关职业能力训练,没有形成“双师双能型”的实践教学队伍[4]。

3.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在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建设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不能有效地反映实践教学效果,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教学主体主要由高校教师组成,企业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少;缺乏实践教学体系单独评价和考核指标[5]。

综上,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既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在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12365”多元深度融合、全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是指“落实一个任务、服务两个面向、构建三个机制、实施六个共同、解决五个问题”。高校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贯彻“学生中心”教育理念,并将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家口市是唯一的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汇集了众多新能源企业和新能源产业项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张家口市发改委、能源局和相关新能源企业协商联系,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了张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策调研、资源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生产提供了两个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充分沟通,切实保证各合作方的利益和诉求,构建了政校企研多方互利共赢动力机制、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协同育人运行保障机制等3个机制,保证了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在合作过程中实施了校企“六共同”:1.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地学习,选聘企业技术人才到校讲授专业实践课,通过互派互学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2.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度修订,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等,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能源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3.共同建设多主体合作的国家级光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河北省光伏薄膜工程研究中心、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张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养联盟等教研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教育服务地方、科研支撑地方、人才融入地方”多方互动共赢机制,为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4.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流程,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以及运作高效的新能源专业类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知识教育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5.通过整合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等几大类课程模块,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模块。根据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和教材。6.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根据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要求,组建了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构建政校企高端人才库,为今后合理共享高端人才奠定基础。“六共同”的实施保证了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推动了所在学科的快速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多方共同发力且全程协同育人,解决了“学生创新能力弱、实践能力软的问题,合作单位动力不足以及合作不可持续的问题,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合作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性和协作性不够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科学和结果不客观的问题”等5个工程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二)提出“政校企研合作共同体”理念

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针对协同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学校专业热、合作单位冷”、教师和学生动力不足以及合作短期化等问题,紧紧围绕合作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周密设计,提出并强化“政校企研合作共同体”理念,系统构建了政校企研多方互利共赢动力机制、校企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与多方育人协调运行保障机制等3个机制,较好解决了校政企研主体育人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与各个协同单位“人才共同培育、过程各方协管、成果各方共享和责任各方共担”,促进学校和合作单位共同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实现合作主体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专业通过共同建设有关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技术创新联盟与人才培养联盟等10多家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平台,依托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由高校、政府、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多主体深度融合、全过程协同育人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教协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及校企结合的多重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同优势,做到教育目标指向明确、教育过程全程参与以及教育结果全部认可,实现了教育目标齐努力、教学目标共创新以及教育结果促发展的目标,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创新发展。协同育人模式中,政府主要发挥宏观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统筹、协调并整合各方优势,共同实施“将新能源企业搬入校园,将高素质人才送往产业”战略,在合作中既能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充分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优势积聚效应,达到持续改进与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成熟的政校企研协同育人新机制,从最早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知识和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强化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六共同”的深入开展实现了多方育人资源的有效融合,使产业的人才需求和教育的人才产出得到有效对接,解决了地方普通高校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衔接不流畅、内容不统一、机制不健全以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三)坚持立德树人

通过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指导作用,理学院修订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课堂构建起新的思政育人阵地,把立德树人精神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将思政教育从各个方向全面展开。首先,建立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专业课程教案中加入思政元素,总结并提炼出多个思想政治课堂经典讲授案例,以达到充实内容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形成多内容、多手段、多方法及多目标的全过程思政教育。最后,在形成性评价中加入思政元素,通过思政课堂提问、调查问卷和课后思政思考题等形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在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同时,指导专业课教师多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此外,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授课提前来教室、讲授内容多准备、授课实例详讲解和思政时刻在心中。

(四)实施育人新模式

“四创融合”是指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意、创新、创业和创客的融合教育。有创意是有好的想法,能创新是人才成长的灵魂,会创业是人才培养的目的,成为创客是培养的目标。“四创”既是结果又是手段。在实践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四创”依托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得以实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问题导向,依托基于“政校企研”多主体开展的“六共同”合作,设计了分别由不同主体实施的成长驱动、四创融合和逐步递进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具体作法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创意训练,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创新训练,大学四年级主要进行创业训练。通过一系列培养措施,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客。培养方法主要以基础知识训练、基础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灵活应用知识、生产演习和实际工作等6项训练为主,并由此构成渐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成效

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解决了能力培养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工程实际,把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放在突出位置,科学构建了以“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重心指的是一、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思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知行耦合的“五种能力”,即知识更新和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对以上5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工程能力培养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开辟了全新且行之有效的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途径。目前,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有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金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0多项,其中,2019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和河北省特等奖,2021年获河北省特等奖,2022年获河北省一等奖,学生发表SCI论文4篇。

(二)实现了教学形式创新

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组建实体性教学平台——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由“课堂为主、知识传授”向“多方育人、素质提升”的转变。通过共同修订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旨在提升能力与素质的实践课程、共同构建教学团队的制度体系、共同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教学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课本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心以及教学开放性和协作性不够等难题。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授课比例呈现大幅度增长,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改革以来,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并被首批遴选为学校“转型发展示范专业”。

(三)构建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依据国际新型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国家新能源发展政策、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政府相关机构、高校及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了“六共同”的专业整体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重点以服务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为主以外,还适当加入储能和氢能利用,解决了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机构相适应以及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匹配等问题。目前,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并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12365”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了产业对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今后,将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高校”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