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022-02-13曹艳谢素美李宁陈蕾钟永发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

曹艳谢素美李宁陈蕾钟永发

(1.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广州 510300;2.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0;3.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广州 510632)

0 引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章中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对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明显。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梳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厘清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产业培育和发展对策尤为重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提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10余年,但产业发展规模有限,相应的研究亦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亟须根据当前发展形势加强谋划部署和培育壮大。本研究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充分发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1.1 产业界定

2010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新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装备和基础设施[1]。一些学者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模式等内容,进一步拓展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1-2]。

近年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各类涉海规划的重点领域,并与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同步优化升级,因此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和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原因在于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密集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3]。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有关扶持政策的发布,深海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成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姜秉国等[4]紧跟各国涉海科技发展潮流,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六大门类;苑清敏等[5]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以及海洋工程建筑等知识技术密集和物质消耗少的产业;向晓梅[2]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还可采用数理方法进行辅助决策,如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刘堃等[6]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始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数据运算得出评分较高的海洋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晨等[7]在产业整体性、引领性、高科技性和相关性的准则基础上搭建指标体系,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评价;童心等[8]选取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3大类共7个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和观点,本研究认为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战略规划和实际需求导向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国民经济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成长潜力大,具备绿色低碳属性,综合经济效益好,对整个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根据自然资源部制定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以及深海海洋矿业。

1.2 发展现状

当前关于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以及海上风电等领域。有学者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政策环境作出初步判断,认为总体规模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不同产业的政策关注程度、发展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3]。总体来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初具规模的过程。2001—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0%;2009年海洋电力业同比增长25.2%、海洋生物医药业同比增长12.6%、海水利用业同比增长18.6%,增速远远超过传统海洋产业[9];2010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6%,其中海洋电力业同比增长30.1%、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同比增长18.4%、海洋生物医药业同比增长25%,海洋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产业以及深海技术产业等表现出上升趋势[10];2010—2020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扩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集聚态势初显,发展需求和市场活力旺盛,但存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特点。因此,加快创新研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规模优势应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点[5]。

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不一。广东初步部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项目立项,重点攻关技术难题;总体来说,广东的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产业培育基础优势明显,加之海洋经济外部形势趋好,给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带来较好机遇[11]。福建已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综合利用的综合产业格局,但受海洋资源和经济要素的约束较大[12]。江苏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上风电等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集聚态势,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各类规划有待协同衔接、产业链有待完善以及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13]。山东青岛的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14]。

1.3 特征总结

基于海洋产业发展规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学者们从政治战略、经济带动、科技引领、环境友好和成长潜力等诸多方面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特征总结。总体来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高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兼具海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具有战略性、政府导向性和新兴性。从不确定性角度来看,由于技术研发风险较大,其产、学、研过程仍具高风险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征。因此,体制机制的完善对于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作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1 存在的问题

受科技创新研发能力、资源与空间开发利用进程等条件的制约,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仍处于培育状态,其健康发展受到产业基础、海洋技术、开发成本和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学者们从政策法规、科技、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1.1 缺乏规划引领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当前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部分产业处于扩张期。各产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的宏观规划和政策支持,如缺乏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缺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准入扶持政策。因此,难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导致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15]。

2.1.2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例,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关键部位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制造商,关键元器件与材料的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等问题突出,这与我国相关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以及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有关[1]。

2.1.3 与传统海洋产业之间的“互动”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培育起来的,对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与传统海洋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偏低,难以充分发挥溢出效应、置换效应或联动效应[16]。而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刚起步,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难度大,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此外,由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较短,可满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服务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1.4 缺乏配套和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关键[16]。我国的海洋科研与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亟须加强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并提供机制体制保障。

2.1.5 人才储备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和高风险属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涉海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有限,培养的海洋专业人才较难满足市场需求[16]。从人才结构和分布情况来看,产、学、研体系中的生产部门人才很少,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聚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深海矿业等领域技术高度密集且富有挑战性,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15]。

2.2 影响因素

学者们大多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视角可归类为市场引导、科技支撑和政府主导。

2.2.1 市场引导

宁凌等[10]提出市场因素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点问题,目前市场发育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也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重视市场需求拉动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和产业发展的主体[17]。

2.2.2 科技支撑

张玉强等[11]基于产业培育理论和实践,构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型,以产业特性为基础和出发点,调整配置科技资源,考虑通过公共平台、示范基地、孵化器和产业园等载体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知识产权,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童心等[18]基于Pearson关联模型测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并将该模型应用到长三角地区,得出科技支撑力度是极强相关和强相关影响因素。可见,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高技术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支撑,因此亟须高度重视海洋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15]。

2.2.3 政府主导

政府的强力干预和支持可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并逐步发育和成长,最终实现产业化。孙国梁[17]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坚持市场导向、有限干预、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等原则,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孙加韬[1]认为应出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规划和国家标准,规划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等内容,并积极融入国家总体规划。

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虽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者们从产业培育路径、合作发展策略和促进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产业培育路径

近年来,较多学者研究认为大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新技术的产生而萌芽,而从传统产业演变的新兴产业较少。通过梳理和总结文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有4个基本路径。

3.1.1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产业为例,只有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才能快速发展[2]。满足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企业可在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发展,但在新的需求刺激和国家战略调整的背景下,行业技术须不断更新,筛选真正适合的企业,通过要素投入和优化组合,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匹配的企业融合,提高海洋高新技术的转化能力,使海洋新兴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因此,在市场需求刺激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调整下,海洋新兴产业通过多次整合,最终形成适宜区域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16]。

3.1.2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此路径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甚至基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进行变革,衍生培育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再结合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要素条件等方面因素,大力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19]。

3.1.3 陆海资源对接融合的保护性统筹开发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如何在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以及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当前亟须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进一步对接融合,尤其是海岸带的岸线资源和海域资源。因此,滨海旅游和港口物流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并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也是重点关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

3.1.4 融合系统、机制和政策的产业培育体系

从系统学角度来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体系覆盖范围较广。①包括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工具和培育环境在内的培育系统;②基于流程特性的培育机制,其步骤包括选择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和社会化;③基于政策特性的政策体系,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等复杂要素[11]。

3.2 合作发展策略

作为朝阳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须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当前有多种相关合作方式,学者们主要围绕区域协调合作,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策略研究。

3.2.1 区域协调合作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点沿海经济带可探索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合作共享各地区的资源和技术等要素,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5]。此外,海域与陆域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可作为先行建设区,发挥优势,试点探索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耦合协调度中等的地区可作为重点建设区,探索有关产业扶持政策,提高陆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区可作为后发优势建设区,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行区的经验,扬长补短,提高协作水平[20]。

3.2.2 产、学、研合作

张艺等[21]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例研究其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和演化历程,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发展“质的突破”的必然途径。有学者提出在知识产生、开发和商业化等阶段开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建议。①在知识产生阶段,鼓励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企业,加强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采取的模式主要是科研机构主导、企业为辅。②在知识开发阶段,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涉海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其自建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可提供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总之,在此阶段逐步转变为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③在知识商业化阶段,企业加大R&D投入,将科研机构创造的前沿科学技术孵化生产,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22]。

3.2.3 国际合作

关注和学习国际先进海洋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吸收核心技术,这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破关键难点的重要路径,可节约研发成本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通过建立国际科技联盟,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海洋组织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主要包括合资设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机构或平台,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开展指导和咨询服务,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中试开发-产业示范-辐射带动”的创新链,以及在关键领域合作制定和推广产业标准。具体合作可采用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和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模式,其中前者可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后者可通过签署协议协调利益分配[23]。

3.3 促进措施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须依靠多方面的促进措施,学者们提出的措施集中在6个方面。

3.3.1 加强战略顶层设计

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法规体系[21]。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内需,畅通内循环,实现区域间错位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3.3.2 建设产业园区和平台

设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工程,先行先试探索产业发展经验。搭建科研服务平台,扶持小规模企业发展。建设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规模化[1]。深化对外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区[9]。

3.3.3 促进产业集聚

通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或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以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摇篮”,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

3.3.4 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建设以海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平台[21]。加强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1]。

3.3.5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辅之合适的金融支持措施[1]。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化的资本投资渠道[15]。发挥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融资优势,提升政策性银行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匹配程度和支持程度[24]。

3.3.6 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

明确人才引进手续,完善工作生活服务、人才服务网络与人才载体建设。重点引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的国内外优秀人才[15]。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着力培养符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25]。

4 研究总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备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特征,海洋经济也随之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制高点”。在政策引领下,近年来我国技术和资金等要素逐步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综合我国学者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产业内涵及其特征、培育路径、影响因素、发展措施和合作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已有研究尚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覆盖面宽且学科范围广,现有研究不够多元化。大多数学者从经济学宏观视角进行研究,涉及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态势和科技进步等,而从微观角度研究的较少,如缺乏对具体地区和具体案例的研究。这可能与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仍较小,可供研究的素材有限有关。②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偏少。当前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体系还不完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数据较为缺乏,导致部分研究局限于指标体系构建,难以深入开展定量分析。③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不足。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始终是时代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5 展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将不断完善、发展类型将更加多元、发展潜力将更快彰显。与此同时,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将日趋系统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展望未来,可从3个方面探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①拓展研究范围,完善研究体系。结合产业研究逻辑体系,加强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协调、运行监测、定量评估和金融财税支持等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体系。②充分考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洋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陆海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等众多领域,须加强产业发展与海洋科学、海岸带管理和海域管理等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③进一步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产业发展走向尤其是路径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可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尝试从多个角度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