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龄对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人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2022-02-13杨颖张云云陆守荣郁洁徐侨王卓张炳山洪侃
杨颖 张云云 陆守荣 郁洁 徐侨 王卓 张炳山 洪侃
衰老表征涉及人体成分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仅与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更重要的是影响老年人躯体功能状态,决定老年人能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前瞻性研究发现骨骼肌质量越高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越长寿[1]。低体质量、低脂肪及低肌肉质量的老年人未来10年死亡率增加[2]。因此,在衰老早期针对人体成分的某些变化给予积极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体成分与年龄、性别、地域、种族均有关,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体成分改变的基础数据较少,尤其是1000人以上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无锡市梅村社区退休老人的人体成分,分析无锡市社区老年人人体成分变化的特点,为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及老年人躯体功能状态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0年10~12月无锡市梅村社区60岁及以上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退休体检老年人。共纳入1017例老年人,其中男481例(47.3%),女536例(52.7%),平均年龄(74.24±5.53)岁。入选标准:年龄≥60岁;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借助辅助器具能够独立站立及行走,完成人体成分分析检测。排除标准: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如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慢病急性发作期或处于急性感染期;最近1年有脏器手术史;体内有金属或有心脏起搏器植入,无法行人体成分分析者。本试验通过无锡市人民医院伦理检查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KS202052)。所有纳入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人体成分分析 采用清华同方人体成分分析仪(型号BCA-1A),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所有受试者的人体成分。所有受试者检测时均处于空腹状态,检查前排空大小便,脱去外套及鞋袜,仅留轻薄内衣,不能携带较重物品及饰物,例如手机、钥匙、项链、手镯等。检测时受试者面对机身,双脚站于秤盘上,脚掌对准秤盘上的测量感应位置,双眼平视,挺胸收腹,双手自然外展30°。检测过程中尽量放松身体,不要移动身体,保持安静。
人体成分参数包括:身高、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肌肉含量、骨矿物质含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1017名老年人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分为60~69岁组214人、70~79岁组633人、≥80岁组170人,其中男性在3组中的占比分别为50.5%、46.6%、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合并慢性病种类包括高血压病史或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或新发现空腹血糖升高、高血脂病史或新发高血脂、房颤、冠心病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卒中病史。3组合并慢性病种数、BMI、腰围、WHR、P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性别社区老人随增龄脂肪、肌肉、骨质含量的变化 老年女性随年龄增长肌肉总量、骨骼肌总量、骨质含量逐步减少(P均<0.05),肢体各区域如躯干、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及左下肢肌肉及骨质含量也逐渐减少(P均<0.01),而老年男性未发现上述改变(P均>0.05),提示肌肉及骨质随年龄减少的现象具有性别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脂肪及肢体各区域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社区老人随增龄脂肪、肌肉、骨质含量的变化
2.3 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老人脂肪、肌肉、骨质含量的比较 3组同一年龄段中男性肌肉、骨骼肌、骨质及肢体各区域肌肉、骨骼肌、骨质的含量均高于女性(P均<0.001),女性脂肪总量及肢体各区域脂肪含量在60~69岁年龄段及70~79岁年龄段中均高于男性(P均<0.05),而≥80岁年龄段女性与男性脂肪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老人脂肪、肌肉、骨质含量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体成分中的肌肉、骨质组成逐渐减少,而脂肪含量不变,其中肌肉及骨质含量的降低与性别有关。
人体成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有学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长阶段,第二阶段为维持阶段,第三阶段为下降阶段,而老年人所在的时期属于下降阶段,这个时期骨骼及肌肉生成下降,脂肪形成占主导,骨形成低于骨吸收[3]。陈玲燕等[4]对上海65岁以上178例住院病人行人体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总骨骼肌肌量、四肢骨骼肌肌量、总骨量、四肢骨量与年龄呈负相关,矫正BMI后,与65~74岁组相比,75~84岁组人群总骨骼肌肌量和总骨量分别减少5.77 kg(9.51%) 和0.17 kg(6.84%),到85岁以后总骨骼肌肌量和总骨量分别下降7.13 kg(11.75%)和0.22 kg(8.98%),而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随增龄的变化并不明显。来自韩国的研究同样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去脂体质量是下降的,而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5]。西欧一项年龄跨度从15~98岁共涉及5225名人群的横断面调查显示,去脂体质量男性在35~44岁,女性在45~54岁达峰,之后下降,85岁男性的平均去脂体质量比峰值低 8.9 kg或14.8%,85岁以上女性的平均去脂体质量比峰值低6.2 kg或14.3%[6]。
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女性随年龄增长更容易发生肌肉及骨质的减少,推测可能与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迅速减少有关。目前绝经后低雌激素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已经明确,低雌激素水平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超过骨形成的代偿能力,同时雌激素的减少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容易呈现出类似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改变,以上综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雌激素补充治疗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之一[7]。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可能是导致老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肌少症的因素之一,提示老年女性绝经后更要注意肌少症的防治。需要注意的是肌少症是多因素疾病,需要营养、运动、药物等方法综合防治,单纯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并不能改善绝经后女性的肌力及降低肌少症的发病率[8-9]。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对象均为独自来社区自愿参加退休人员体检的老人,一部分行动不便、认知低下的老人被自动排除在外,因此可能会高估社区老年人肌肉及骨质含量。二是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与纵向研究相比,缺乏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