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智慧课堂建构路径研究
2022-02-13卢笛
卢笛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历史智慧课堂,即借助“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现代的教学媒介,比如多媒体交互一体机、pad手机端、微课、极课大数据等,建构与传统知识课堂不同的发展学生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建构,可以转变传统课堂的观念,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转变,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实例,谈谈通过建构历史智慧课堂,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素养的个人实践与思考。
一、建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积极实践灵活多样的教学,如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论文;运用极课数据来让学生阶段性地总结反思自己等智慧课堂模式,从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提问,从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在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促进更有效的历史学习。
例如在学习《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本课内容围绕日本侵华和中国的抗争两条相交织的线索,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绘制一条从1931年至1938年的侵华时间数轴,然后让学生通过投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以时间为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的八·一三事变→1938年10月的占领广州、武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線索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华民国全图》,启迪学生将自己梳理的日本侵华事变,一一在地图中进行展示,在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同时,从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在学生学习兴致浓厚的氛围中,为了有效展示中国局部抗战的史实,让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另一个小组梳理东北人民抗战的史实和国民党十九路军的抗战史实,他们通过投影仪平台进行展示、讲述,其学习能力、素养得以同步提升。
(二)史论结合原则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时代性、过去性等诸多的学科特征,所以在开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内涵,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识记,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微课、视频、图画、极课大数据等形式,将精心选取的历史材料进行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分析、探讨,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有效地认知历史、运用历史。
在学习“全面抗战的开始”这一子目时,为了训练、提升学生对材料的史实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历史学习素养,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有关《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对国民党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张》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客观的分析其对策的内容和意义,从中认识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促进意义。在学习“战争反思”内容时,除了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则史料,即当代人对战争的评价、大屠杀幸存者的点评、参战的日本兵的点评,从三个层面来认识战争,接着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国家领导人在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学习历史的价值,即勿忘国耻、砥砺前行、面向未来,进而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唯物史观素养。
二、建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的意义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积极彰显其人文性的学科特征。而历史智慧课堂的建构,即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核心,运用灵活多样的“互联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归纳、质疑、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从中学会梳理历史知识体系、拓展历史知识视野、提升历史解题能力。
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本课围绕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三个层面教学,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彰显智慧课堂的魅力,在学习背景时,老师借助互联网精心选取大量有效的史料,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从中提炼信息。如选取了一张19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图、中国国内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政府“清末新政”的图片,通过微课的形式录制好,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外提前观看微课视频,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上课时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介绍,有效认识了辛亥革命开展的时代背景: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外交困。同时以地图、图画、图表等诸多形式,展示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分布图、1895-1911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统计表等,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从中提炼相关的信息,最终启发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思想基础等多个层面认识了这场革命开展的必然性。
(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开展高中历史智慧课堂的宗旨,在智慧课堂中,学生通过解读、探究、合作等学习活动,学习能力和益于其发展的品格得以培养,在一系列的解读信息、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活动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历史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
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条时间数轴,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逐一完成数轴的填充。学生活跃了起来,他们自行在教材上进行归纳史实,然后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1912年3月《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辅以相应的图文,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其次展示《临时约法》典型性的部分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进行逐一分析其内容和颁布的意义,从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时,选取了大量的有关政治、经济、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利用pad学习终端让学生阅读、分析、提炼,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如文学作品《药》,来介绍自己对这场革命局限性的认识,从中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习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建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的路径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其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潜能,所以建构智慧课堂的重要前提是积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第五单元《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教学为例,本课内容较多,涉及到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救亡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释放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伊始,为了有效引入新知,利用多媒体展示谭嗣同的一首诗《狱中题壁》,让学生大声朗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怀。学生积极朗读,从中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有效引入维新运动史实的学习。接着多媒体展示一幅有关“公车上书”内容的图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认知,对其进行介绍。学生思维活跃,介绍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序幕作用,教师适时提问:有哪些史实促使这场救亡运动的开展?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新知的学习,即通过展示有关变法运动开展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资料,引导学生自由阅读,仔细分析,从中归纳相应的信息,利于提高其史料证实的核心素养。
(二)运用微课实践灵活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智慧课堂的建构,需以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指导,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引领教学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应将学习目标、教材内容、学生个体实际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可以借助微课短视频,实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图片法、图表法、图文结合法、视频展示法、史料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例如在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针对不同的子目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以微课短视频的形式展示有关“公车上书”的图示,以此来有效引入新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以史料组合的形式,展示维新运动开展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以图表的形式展示运动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从中逐一推出其历史影响,并有效地理解运动的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利用五则史料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中逐一分析其史料内涵;而在介绍维新运动的影响时,利用微课短视频,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为后面的革命运动培养人才、启发民智、推动社会习俗演变四个层面,精心选取四则史料,并展示2021年的山东高考题,以考题训练的方法,来让学生从中进一步认识变法运动的缺陷,即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利用互联网选用丰富的历史史料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史料作为依托,而互联网历史史料的种类繁多,如何有效地选取、利用史料,来服务于历史智慧课堂,这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选用。如史料的历史价值、史料解读的难易程度、史料与教材的联系密切度。同时还应考虑学生对史料展示的反应等。所以需要教学工作者平时学会善于借助互联网选择资料,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如在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义和团运动”这一子目内容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从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及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的行为,借助互联网选取了张海鹏教授和袁伟时教授两人的观点史料,让学生运用平时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对其进行点评,从中训练学生的运用唯物史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开展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活动时,依托互联网从三个层面选取了相应的史料,如选取了瓦德西《拳乱笔记》,其中提到由于义和团运动顽强抵抗,使欧美日本各国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的见解;另外选取了周恩来在1954年的谈话,指出义和团运动彰显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牺牲精神;同时选取展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史料,通过这三则史料的展示,让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确了评价历史事件应该坚持的科学原则。
(四)依托大数据关注课堂的学习成效
高中历史智慧课堂开展的成效如何,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的焦点。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即学习的参与率、学习的效果等方面,其中对于学习成效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与大数据汇总综合进行,课后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力争发现学生在智慧课堂这种新型手段下的学习成效。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中,学习目标指出应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学习,从中培养、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增强知识的形象性,用希沃一体机展示了一段视频资料,时间大约8分钟,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的抗争→运动失败→联军在中国的暴行,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关注度集中,随着情节的演进,学生的情绪随之波动,尤其是展示联军对中国的暴行时,学生表情凝重,观看完视频之后,针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他们对此口号进行点评,教师适时补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课后作业采用极课作业的方式,设置了选择题、填空题、史料分析题、简答题等题型,教師通过批改,极课大数据自动进行了数据分析,明确了学生各题得分率,对整体掌握和个体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极大方便了教师对学习成效的掌握。
总之,在当今新高考和新教材的形势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宗旨,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研讨、实践,让历史智慧课堂真正发挥其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案例研究”(GH-13-18-L2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