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社会建设

2022-02-13王惠

新长征·党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制度

王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社会建设相关领域,统筹规划、精准布局,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 科学回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有效推动社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与实践担当,明确其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引领指南作用,思考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建设未来的担当与作为,切切实实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 鲜明的时代特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世界瞩目。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来自于外部的风险与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交织叠加让我们在风险社会的现实情境中求新思变。社会建设领域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在风险社会的艰难中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实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这些都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从发展方位来看,我国社会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建设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了严重缺位、自动改善、赶超式发展等建设阶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需要社会建设不断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全新期待。社会建设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安全之求,而是全方位、高层次的提升问题,质量提升成为未来社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比如在教育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教育在横向上要更公平、在纵向上要更高质,真正实现学有优教、人民满意。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统一成为新阶段社保的全新定位,如何实现制度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成为社保领域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

从民生全局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性变化,未来对于社会建设领域的相关布局也就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势必会带来我们在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乃至发展方式方面的一系列改变,为我们提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美好生活品质的改善正是民生需求多样化高层次的充分体现,不断从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高层次需求,中国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如何平衡发展中的不均衡,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坚定的价值立场

要想搞好社会建设,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弄清楚发展的价值逻辑,也就是“为了谁”的问题。回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人民谋幸福的脚步。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改革和发展的一切都是围绕这样一个价值基点而展开的。中国共产党是为民而生,因民而兴,与民共盛。“以人民为中心”不只是喊出来的口号,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血与泪的实践去坚守的信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怀着一颗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一直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步前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在不懈努力着,踏踏实实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才能让我们保持 “淡定从容” 的强大定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用坚定的行动哲学抵挡成长的风浪。

三、科学的思维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当中围绕如何做好社会建设给出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思路,为我们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一要坚守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改善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民生的改善绝对不能看最长的那一块板,而是要看最短的那一块。牢牢织好民生安全网的网底,是我们对于社会建设的底线思维,必须保障最困难的那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到社会政策要托底,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更要增加关注度,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来得更有意义。从整个国家一盘棋的角度来看,必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让社会底层也能够始终抱有对生活的希望,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要突出重点。社会建设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社保等等都是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难题有很多,资源却很有限,必须突出重点。比如重点人群的定位,真正要幫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还要突出机会公平,也就是说我们的起点得公平,如何打破现有的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合理流动对于真正意义上实现机会公平至关重要。

三要完善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们制度建设已经走过从无到有的阶段,我们在各个领域建立起很多切实有效的民生制度,未来制度建设的重点定位已经不再是把面铺开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质,需要对社会建设领域中进一步改革攻坚的硬骨头进行重点攻克。比如制度的效率不足问题、制度的碎片化问题、制度的可持续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未来我们的制度建设走向从有到优。

四要引导预期。预期引导问题是社会建设进入到全新历史阶段的一种全新提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我们必须要做那些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像西方有些政党为了选票向选民作出无限承诺,给予民众太高预期,结果难以兑现,最终损害的还是民众的整体利益。因此,民生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好民生工作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说到做到的决心和一如既往的耐心。不仅要让人民群众看得到希望,还要有实现的可能;不仅让人民群众获得奋斗的动力,还要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既不能盲目夸大,也要避免不作为的慵懒行为,要在社会上形成合理适度的民生预期,为下一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聚力量。(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文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制度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某些单位的制度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